大三巴牌坊前的断想(上)

2020-04-19 10:07代明
北京纪事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堂澳门

代明

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我终于有机会第一次踏上澳门特别行政区,去亲身体验这座人们嘴里十分神秘的世界名城。

大三巴牌坊原來是教堂的前脸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原本不叫这个名字,它的正式名称叫圣保禄大教堂遗址,只因形似中国传统牌坊,故而名之。穿过拥挤狭窄的斜巷,隔着很远,就能隐隐约约地看见教堂仅存的前壁,它高高耸立于天地之间,就像一扇通往天国的门,但更像被神灵遗弃的孤儿,坐在68级台阶上,正哀哀地哭泣。可正是这样一个屡遭火光之灾,又屡次重建的“孤儿”,却惊动了世上所有人,哪怕远隔重洋,哪怕隔着千山万水也要来看它,只因它身上承载着太多的符号和象征。

作为远东当时最著名的教堂,对这座有着“东方梵蒂冈”之美誉的建筑,修造它的人无疑倾注了全部心血。大三巴牌坊共分5层:最顶端竖有十字架,下面是象征圣灵的鸽子,旁边刻绘着太阳、月亮、星辰。第二层是耶稣婴孩时的雕像,左边燃烧着“永恒之火”,右边种植着“生命之树”,都是《圣经》里的故事。第三层是最主要的建筑,中间竖立圣母玛丽亚的雕像,两旁以牡丹和菊花环绕,牡丹代表中国,菊花代表日本。此外,最边上还分别雕着一艘“葡式帆船”,和一个魔鬼似的人物,应该寓意葡萄牙人对东方土地的征服。第四层是三座拱门,砖壁上分别雕刻耶稣的四个使徒,可谓栩栩如生。第五层是三扇石门,门楣刻有意大利文“MATERDEL”(天主圣母),“HIS”(耶稣的符号)。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矫饰主义风格。仅一个前壁就修造得如此繁复华丽,可知当年圣保禄大教堂,是如何的精雕细刻、壮阔恢宏了。可惜,这样一处建筑史上的杰作,至今已被焚毁一空。

穿过大三巴牌坊的石门,来到它的后面。背面不像前面那样华美壮阔,而是露出粉红色的夯土墙,粗糙丑陋,几经被大火焚烧,教堂墙壁也早已没有,仅剩下几处残留的基础、碎石,孤独地被遗弃在地下,让你不由得联想起两句唐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教堂附近不见流水,倒是另有一处景点大炮台,立于它的右首。那里榕树古朴,绿草如茵,一门门铁制的大炮架于城牒垛口之上,陪伴着残破的教堂不知有多少年。资料介绍,大炮台当年是为了抵御外寇所建。殊不知,修筑这处防御工事的,自己其实也是个外族人,说到这里,就要说到大三巴牌坊身上背负的另一层沉重符号了。

澳门,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它最早仅是一个小渔村,百越人曾在这里居住,到秦朝,这里属于南海郡番禹县。南宋末期,因为要躲避元朝统治,多达几十万宋朝官兵为藏身避祸,才大量定居于此。但那时,还没有澳门这个称呼,而是称之为濠镜。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有载:“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

葡萄牙人是于1553年,和当时明朝政府签订协议,取得澳门居住权的。那时,我国还没失去对它的统治,它直接隶属于广东官府管辖。1622年,荷兰人企图从海上攻打澳门,当时澳门的葡萄牙总督,还曾求助明朝政府派兵帮助,大炮台即建于那个时期。1849年,总督亚马留看到清廷腐败,无暇顾及其他,遂试图让澳门脱离中国版图。虽则亚马留遭到澳门义士沈志亮刺杀而亡,但1887年,清廷和葡萄牙签订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还是把澳门割裂了出去,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他们给澳门带来了战争、鸦片、宗教,也带来了文化、建筑、教堂,包括这座鼎鼎大名的圣保禄教堂,就是在葡萄牙人登陆澳门10年后修建的。

澳门有名的黑沙滩

可以说,傲立于此的大三巴牌坊,目睹了澳门400余年来的历史变迁。在牌坊前的广场上,有一处雕塑很是吸引人,那是两个青铜雕像,雕的是一个东方打扮的女子,手捧莲花,欲送给明显是西洋模样的一名男子,中间还横着一艘帆船,其寓意不言自明。

也许,在过去的400年间,它一直是葡萄牙人,甚至整个欧洲的骄傲,但对于我的祖国来说,对于从小痛失“幼子”的“母亲”来说,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一段耻辱和痛心的象征。时光荏苒,经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澳门最终回归母亲的怀抱。如今,再回首看大三巴牌坊,它在我们国人眼里又有了新的涵义。

虽说圣保禄教堂的设计,当时出自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稣会神父之手,借鉴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但真正修造它的,又是巧夺天工、技术精湛的日本工匠,所以,它糅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元素。包括前壁雕刻的牡丹和菊花,以及浮雕镂空手法的运用,都是东方式的。不仅如此,牌坊左首不起眼的地方,竖立的一座供奉哪吒的小庙,更是中国文化在澳门顽强生存的象征。

哪吒庙,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为两进式砖木结构,面积窄小,主要由门厅及正殿组成,门厅三面不砌墙,仅以黑色栅栏做围挡;屋顶正脊装饰有鳌鱼、宝珠,里面供奉着托塔天王之三太子哪吒。19世纪后半期,澳门地区暴发瘟疫,传染病大流行,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不管是华人还是葡萄牙人都束手无策。后来有居民自称,夜里哪吒托梦显灵,叫大家去汲取山中的溪水,再加上草药服用。结果,瘟疫果然治愈;大家为感谢哪吒,并祈求神灵永久保佑,便修建了这座哪吒庙。2005年,该庙还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所以,当您看到一座小小的哪吒庙,竟然能够与恢宏壮丽的“大三巴牌坊”并肩而立,你不能不感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片弹丸之地联系得这样紧密,这样水乳交融;这恐怕也是澳门能让海内外所有游人趋之若鹜的最大魅力吧。

议事亭前地

从1553年算起,到1999年结束,葡萄牙人对澳门进行了长达446年的占领,这自然使这片土地处处都透露出葡式风格,其中尤以建筑为最。当你漫步在澳门街头,这种葡式风格的建筑俯拾皆是,随处可见。其中,最集中也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距离大三巴不远的议事亭前地。

大三巴牌坊浮雕细节

议事亭前地,看过去不过几百平方米,中央原竖有一个葡萄牙军官的雕像,因其杀害过清朝将士,后被当地华人推倒,遂在原地改建成一个喷水池,水池中间是一个象征葡萄牙人航海远征的天球仪。围绕喷水池,广场地面全部用咖啡色的碎石铺成波浪形状,远处看去,它就像一漾一漾大海的波涛,波涛的尽头连接着十几栋葡式风格极其鲜明的小洋楼。

它们不似英国或德法意那种欧式建筑,雕工细琢、夸饰华丽,一座座壮伟繁丽,而全然是色調明丽、安静自然,只以一波接一波的圆拱门,一根又一根的纤丽立柱,一处挨一处门洞也似幽深的游廊,便获取了所有过路人的瞩目和叹赏。它们墙面的颜色也是简约到了极致,或鹅黄、或奶白、或杏黄、或明蓝,每一种颜色都纯净无瑕,就像一幅幅色泽均匀、对比强烈的油画画布,让人不禁联想到南欧的天空和地中海的风景。

位于“前地”正面是一栋淡灰色洋楼:民政总署,它原为一座中式议事亭,后改建成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市政厅大楼;回归后,又变成澳门市政署。它的楼后有花园,中间是一水池,两边草坪分别竖着葡人的雕像,左首留着络腮胡子的独眼男人,是葡萄牙最著名的诗人,有“葡萄牙国父”之称的贾梅士。贾梅士另一个名字“卡蒙斯”更为国人熟知,他生活在16世纪中叶,写的《路济塔尼亚人之歌》史诗,气势磅礴、包罗万象,歌颂了当时葡萄牙人的航海生活和探险经历。贾梅士,曾在澳门住过两年,娶了一位中国太太;后来,他的船在湄公河失事,他的太太不幸溺水而亡。澳门人尊称他为独眼将军,在澳门许多地方都留有纪念他的痕迹,像白鸽巢公园,里面有一处景观就叫贾梅士石洞;嘉谟公园,也有一尊贾梅士全身铜像;澳门有一条大马路,还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果你是个诗人,凑巧又喜欢欧洲诗歌,来到澳门,大可以到这几个地方去寻访同样是诗人,同样也是喜欢澳门这方水土,并娶了当地佳人的贾梅士的踪迹。

仁慈堂,是议事亭前地另一座醒目的洋楼,它整体呈奶白色,同样是三角形的屋顶,二层走廊建成一个个拱券,廊外是镂空栏杆的拱窗,优雅纯净,靓丽大方,具有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美。它建于1569年,是由天主教澳门教区的首任教主贾尼劳创立,专门负责慈善救济工作,故名“仁慈堂”。

人们总说,澳门面积不过30平方公里,从北到南,坐车只需半个小时即可浏览一遍,充其量游逛一日至多两日足矣。开始我也这样想,可自从到达这里,一个特殊原因,让我不得不滞留在这块弹丸之地,前后相加竟有6日之久。也正由于这种情非得已,每天逼迫着自己走出宾馆,才赫然发现,澳门真不是一个匆匆赶路的过客能欣赏的,它是需要你用了一颗闲散至极的心,放缓脚步,才能慢慢体验到它的美、它的妙处、它的不同于一般城市的魅力;而对于喜欢独特建筑的人来说,尤其如此。仅以我为例,在滞留澳门的这些日子,我光是大三巴就去了三次,可以说每去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

有一次,我不知怎么拐进一条斜巷,走着走着,就误打误撞到一片葡式建筑麇集的场所。只见它的正面是几栋二层洋楼,镶嵌的立柱,三角形的房顶,敞亮的凉台,鹅黄色的墙面,在翠绿的酸枣树和灰色碎石路面的映衬下,简约大方,楚楚动人。门前牌子用金字写着“主教座堂办公室”。在它对面骆驼灰的小洋楼,更有气魄,3扇圆顶拱门,上面是绘着3幅巨型圣画的彩窗。再上面,三角形的屋顶竖着十字架,一边一个精致的钟楼,远远看过去,显得冠冕堂皇,那是澳门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处教堂,叫“主教座堂”,当地人俗称它“大堂”。在这群建筑左首,还有一个小小广场,中央修造了一个水池,池中心是一个异常精致的立柱式雕塑,共分4层:最下面雕刻的是鳌鱼,第二层是毒蛇,第三层是海马,最上面是铁丝铸成的地球仪和十字架。水池边吸引了游客,坐在台子上休息、观赏。

还有一次,我从大三巴返回宾馆,正悠闲地走在新马路上,忽然眼光一瞥,路旁一个不起眼的牌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

那块牌子讲的是一个故事:这条通往大三巴必经之处的新马路,过去叫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是澳门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当年,新马路两边有许多酒店,其中有座兴记酒店(又叫域多利酒店),是外国人在澳门最早开办的,楼高3层,南临南湾海景,非常豪华,各国外交官和旅客多下榻于此。1891年夏,华人陈芳与家人抵澳,也打算入住该酒店,却被门卫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为由拒之门外。陈芳一气之下,招来酒店经理,更急请澳门商会代表到场,当众宣布以5000美元买下整座酒店,并把它更名为“四海芳园”,成为澳门一时佳话。陈芳去世,酒店易主,于1922年改名为“利为旅酒店”,一直到1971年被拆除,在原地建起25层楼高的南通商业大楼。但这段故事却被有心人记载下来,竖牌于此。

我隔着马路,仰视对面那座极具现代化的大厦,又环顾四周,全都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的八方游客,不禁感慨,只顾欣赏大三巴的壮观、葡式洋楼秀美的人们,有多少人会停下脚步,阅读这段历史,又有多少人肯花一点时间来了解澳门的往昔呢?

(未完待续)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教堂澳门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教堂之夜》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天然大理石教堂
澳门医改难题也很多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