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
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背后对于生态环境有较大的破坏,如果持续进行这样的农业生产,那么我国农业经济将无法长久持续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就此,如何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是我们现阶段必须思考的问题。
1 重要意义
1.1 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近几年,各部门都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不少农民已经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区域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将增加,如夏季持续的炎热天气下农田易干,而导致农作物长期缺水,继而增加了蝗虫等虫害,影响农作物产量,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一旦持续变坏,不仅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更是会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之中,容易滋生不良情绪,且环境污染严重的也会使区域居民患上疾病。
1.2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人们都是生活在各种环境内,优良的生态环境会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所需物质,因此确保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和谐发展不是部分人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承担责任与义务。将生态环境保护好,一方面能够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农作物生長,土洞农业经济发展,生产更多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2 策略分析
2.1 强化污染源的控制
要保护农业生产区域的各种资源,需要严格控制污染源,只有将污染源控制好,才能更好地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对此,农业生产区周边一定范围内,要严格控制污染型工业生产企业的建设,相关部门需要多方面了解工业企业生产类型,全面考量之后再决定能否审批其租地建厂申请。对于已经建成的且具有轻度污染的企业、工厂,要及时责令停业整改;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工厂,政府部门需要责令其搬迁整改等。而农民农业生产时,也要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对于高毒害、高残留之类的农药,要及时进行淘汰,使用毒害、残留低的新型农药,使用有机肥等,从源头上控制生态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对于养殖户,要大力推广先进、洁净的养殖模式,减少养殖生产中的环境污染。
2.2 实施生态环境评估,创新农业生产模式
要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一定要研究农业生态变化规律,根据区域内农作物生长实情,进行创新性的农业生产。全面的分析当地生态环境、特种农作物生长特点,结合市场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地区农业生产模式。改变传统较为单一的农作物生产模式,参照各种农作物特点,结合市场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区域农业生产生态体系,同时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如较高的农作物一般种植于农田边缘区域,且不能种植过多,过多的较高农作物会影响低矮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因素,选择适合的农作物进行混种,以减少单一种植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破话。利用新型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全面监控农业生产中的能量变化,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同时,改良单一的病虫害防治,不断优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段。农业生产时要更多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借助生物间的制约、互促特点,利用生物效应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药物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3 构建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信息技术已融入各个行业,也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中,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推进作用。构建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一项长期且涉及面广的工作,不少行业发展中都与环境、农业、资源等有关联。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牵头,建设农业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城乡将信息交流更通畅;利用信息平台推广各项先进生态农技,进行生态环保宣传,不断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更加和谐的发展。
3 结语
总之,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必须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一味追求短暂的农业经济发展,而不顾生态环境。对此,新时期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农业经济发展为根本,积极探寻特色化的区域农业发展途径,是我国农业经济长久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