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
只要一出门,便会看见人来人往,老人与孩子、男人和女人,都以各种不同的姿态行走。这是一道永恒的、移动的风景。
人流最为壮观的时刻是在中国春节前,几亿人的流动奔波,分别从空中、陆路回家,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正翘首等候着的那个家。天寒地冻、山高水远也挡不住的人伦孝悌之情!想起自己在北大做工农兵学员时,漫长的暑假总在学校度过,寒假前母亲会让侄儿写信叫我回家过年,并寄来二十元路费。
风雪兼程,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到上海,然后赶到吴淞坐船,我总是站在船头的栏杆旁,任风吹浪打,大口地呼吸着湿润的空气,崇明岛像水墨画似的渐渐清晰了,三声汽笛过后,船停靠在码头上。下船了,在四面八方涌来的乡音中坐公共汽车到庙镇,然后步行二十多里地,到家了,母亲正坐在家门口等我……
往事如风,记不清自己是怎么学会走路的,却清晰地记得儿时与小伙伴们在田埂上的追逐嬉戏。尤其是清明后,油菜花开得越发茂盛,大片的金黄,大块的芬芳,从清早太阳刚升起时便有蜜蜂飞来,我们随着出早工的乡邻下地了。大约那是人的天性吧,爱花爱美,乳子亦然。我们在田埂上走着,花比人高,便小心翼翼地揪着油菜梗把小鼻子凑到花跟前,稍稍吸气,那芳香便吸进脑子里了,有一点眩晕。片刻,太阳升高了,花香更浓烈了,大群的蜜蜂们在油菜地上起起落落,“嗡嗡”声响成一片。我们一边看花闻香一边追着蜜蜂跑,从一块油菜地跑到另一块油菜地。蜜蜂们开始警觉了,它们把所有的油菜花,以及金色、芳香、带蜜的花都视为它们的花,于是实施反击,把我们几个顽童当作入侵者紧追不舍。那是我记忆中少时最快乐的奔跑与落荒,念念不忘的当然还有那一路的花香。老来想起稍有自得:倘无儿时积聚于心灵的芬芳,哪能在暮年笔下仍偶尔吐出的丝缕余香呢?
可是我在几个师父面前却不敢称老,袁鹰、李希凡、姜德明几位先生均高寿九十多或近九十岁了。大个儿李希凡视力几近失明,坐在沙发上或在客厅的空间中挪着小步;袁鹰要靠助步器在屋子里艰难移动;姜德明小心翼翼地走着碎步感叹,到楼下取报纸也力不从心了……先生们更多的时间是坐在书房里,在旧书和往事中沉思。想起了梅特林克的话:“在思索的瞬间,我们才真实地活着,沉思是我们生命中唯一敏锐的瞬间。”
袁鹰和姜德明的住处是在相望的两幢五层楼中,均无电梯。我看望过袁鹰,下三楼便去对面的二楼找老姜。姜先生总是谦和地站在门口,我依例问候过姜太太便与先生去书房小坐闲聊。先生近来好说北京新闻学校的往事,这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高级新闻人才的学校,校长范长江,副校长陈翰伯。适逢抗美援朝,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军参战,最后批准的是男生唐书杰、女生陈明仙。送别晚会奔放热烈,充满了青春气息,有人朗诵西蒙诺夫的诗——“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更多同学为入朝者在笔记本上签名留言。在陈明仙的本子上,姜德明不假思索,挥笔写道:“亲爱的明仙……”后来,唐书杰在往前线运送弹药的路上牺牲了,陈明仙回国后并无联系。姜德明不无感慨:“人生就是在路上,回想也是在路上。”
上世纪80年代某年夏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一次度假中,姜德明恰与陈明仙相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时离别,历经战火硝烟重重磨难,他们又见面了,在夕阳西下的大连的海滩上。两个老同学自然會想起唐书杰,一个学新闻的战士,一个在朝鲜战场的冰天雪地中跋涉,翻山越岭、血染沙场的战士……“都是诗啊!”那血染的诗句,没有留在纸上,却铭刻在朝鲜战场的冰雪中了——倘若在阳光下化去,便滋润荒山野地,便长出野草,便开出小红花,抚慰这一块伤痕斑驳的异国土地。
姜德明念念不忘的另一个同学是郁飞,郁达夫的儿子。同学们纷纷报名入朝参战,唯独郁飞没有报名。毕业后郁飞分配到《新疆日报》,每次出差到北京都要和姜德明小聚,说新疆好,乌鲁木齐离天山不远,“每次去天山都会想起‘慢慢走,欣赏啊这句名言。尤其是冬天,青松披雪、山涧奔流、冰川在望,走多少路也不觉得累。”后来,郁飞不知为什么成了右派,进了监牢,爱妻被离婚,儿子判给了妻子。一无所有了,郁飞便在监牢里翻译外国文学。郁飞平反后到处打听消息要找前妻,老姜和朋友们劝他别找了,以免双方尴尬,郁飞说:“我就去看一眼,足矣!”终于在西安与前妻相见,都老了,都还健在,互道珍重:“好好活着!”郁飞走了,找他儿子去了。儿子在一个工地上开大卡车,他陪儿子在工地上待了一个星期,又走了,找女朋友去了。结婚典礼上,郁飞与夫人如年轻人一样相偕相扶,现场掌声雷动,鸣响的祝福久久不息。郁飞走了那么多不寻常的路,他又走上了新婚之路。
人生的多少细节,包括少不更事、行走江湖、悲欢离合、艰难困苦、青灯黄卷……串联起这一切的,便是自己的路。看似在同一条路上行走,其实每个人都在走不同的路。众生的路又连接起了各有特色的众生相。于是有诗、有故事、有语言“像花朵一样对着天空开放”——人在路上。我们的一生是用走路完成的,我们在泰山之巅体会“一览众山小”,我们在大漠深处感悟着沙子神奇的细微,我们从干渴之地走到江河之滨。江河啊,谁说我身上的血管不是你们最小的支脉呢?路是一种诗意的延展,生命的延展,也是风景的延展。
不要说大西北的沙漠戈壁胡杨林了,不要说江南小桥流水杨柳岸了,就在我住的小区,夏日傍晚,被梧桐树叶切割成小块碎点的阳光洒在步行道上,散步的人们不约而至,有的健步、有的拄拐、有的跛行。那互相搀扶着漫步的老两口一辈子在青藏高原修路护路,“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他们曾经翻越崎岖大山,曾经跋涉浩瀚沙海。他们走到了今天,在夕照下悠然散步稍得宽裕。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会相互问好、叮嘱:“慢慢走啊,小心摔倒。”
这个时候也是我和小区各种开花的不开花的,高大的矮小的草木,如梧桐、杨柳、碧桃、玉兰、马齿苋、紫云英、蒲公英相望相伴的时候。记得去年玉兰如盏,梧桐夜雨,在腊月的寒风中依然飘荡的却是如丝垂柳。在四季往复中,我们参与了对方的生命,一起走过了酷暑和冬季,在永恒与短暂之间,得到的不仅是慰藉,还有启迪:让回想和沉思充满了爱,我们就能和孩提时代、青春年少的岁月不时相遇,于是会多一点天真烂漫。
更何况还有孩子们,学步的孩子跌跌撞撞,稍大一点的脚踏“风火轮”,飞快地来回穿梭。他们正在现代的色彩中度过童年,他们的欢笑使这个小区变得鲜活年轻,他们已经在路上了。他们的欢声笑语中似有纪伯伦的声音:“用希望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