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莲 陈长地 梁世山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发,一般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尽早诊治对于挽救患儿生命具有重要意义[1-2]。而单一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是最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两种疾病,分别占全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40%、13%[3]。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器械的不断进步,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模式已由单一外科开胸手术中,逐步发展为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内外科合作镶嵌治疗等多种模式[4]。而非体外循环下微创介入治疗因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渐在该病临床治疗中占主导地位。本文探讨经皮心导管介入治疗在小儿先天性心脏单间隔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时间段为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月,所择取的研究对象为本院的先天性心脏单间隔缺损患儿63 例,根据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纳入标准:(1)符合《心脏内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关于小儿先天性心脏单间隔缺损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胸部X 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确诊者;(2)体重在 8kg 以上者;(3)患者监护人对本次研究目的和内容知情并当面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后天继发性心脏疾病患者;(2)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3)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4)存在手术禁忌证或难以耐受手术者。
对照组30 例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范围:1.1-14 岁,年龄平均值(5.57±1.06)岁;VSD16例,缺损最大径 4-9mm,平均 5.7±0.6mm;ASD14 例,缺损最大径5-18mm, 平均7.4±0.5mm;体重为11-44kg,平均体重为(27.64±3.91)kg。
观察组33 例中,男性18 例,女性15 例;年龄范围:1.2-14 岁,年龄平均值(5.62±1.11)岁;VSD18例,缺损最大径 3-8mm,平均(5.2±0.4)mm;ASD15例,缺损最大径 5-18mm,平均(7.3±0.2)mm;体重为9-45kg,平均体重为(27.70±3.97)kg。
研究对象间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存在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禁食6h、禁饮4h,封堵器均采用国产上海形状记忆合金ASD/VSD 封堵器。
对照组:经胸微创介入治疗。患儿取平卧位,行全身麻醉,经食道置食道探头行经食道超声(TEE)。VSD 者选胸部下段旁,ASD 者选右胸第4 肋间,作一小切口约4cm,全身肝素化,VSD 者取右心室,ASD 者取右心房进行心脏穿刺,在TEE 引导下经心脏缺口植入封堵器,封堵缺损部位。通过TEE 评估封堵情况,确保缺损部位完全封堵成功,放置心包引流管,进行心肺功能维护以及抗凝处理。
观察组:经皮心导管介入治疗。术前常规床旁超声复测缺损大小,行全身麻醉后,(1)室间隔缺损:穿刺右股动脉及右股静脉,分别送入血管鞘,全身肝素化,猪尾导管沿动脉鞘进入左心室中部,进行造影,沿猪尾导管送导丝经VSD 送至上腔静脉,圈套器经股静脉送至上腔静脉,抓捕导丝出体外,建立输送轨道,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将封堵器放置在左心室后释放,进行左心室、主动脉根部造影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反流,床边超声提示瓣膜启闭正常,无反流,术后将相关用具撤出并进行止血处理,右下肢制动24h。(2)房间隔缺损:穿刺右股静脉后,置入右心导管,全身肝素化后,导管经ASD 送达左上肺静脉,将合适的ASD 封堵器送入并进行调整,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认位置良好,无分流,释放封堵器,术后拔管加压包扎止血,右下肢制动8h。
(1)计算两组患儿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判定标准:术后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已成功关闭,封堵器位置恰当,无分流。
(2)观察两组患儿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心内操作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中出血量。心内操作时间:对照组指心脏穿刺开始至心包缝合结束时间;观察组指股静脉、动脉穿刺开始至拔管加压包扎止血时间。
(3)应用心脏横径测量法对两组患儿术前、术后48h 的心胸比率进行测量。
(4)应用超声心动图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个月时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进行测量。
(5)对两组患儿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3.3%(28/30),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6.97%(32/3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8,P=0.498)。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较于对照组更短,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内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数据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所示。
术前组间比较心胸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 组间比较心胸比率差异明显,且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两组患者比较治疗前的心功能指标区别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的LVEF 比对照组高,LAD、LVEDD、LVESD 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治疗后3 个月的心功能指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3 所示。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所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儿童先天性畸形,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需要及时进行诊治,避免手术治疗机会错失。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会严重影响到患儿器官发育,引起生长障碍,故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5,6]。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以其无需体外循环、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势,近年来正逐步取代传统开胸手术。目前经胸微创介入治疗和经皮心导管介入治疗是最常用的两种介入治疗方式。本研究中两种介入方式,是利用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创切口,输送合适的封堵器堵塞患儿的异常通道,能够改变心脏结构,促使肺循环血量减少及肺动脉压力下降,促使心脏前负荷减轻[7]。
表1 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表1 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30 33手术时间(min)72.76±13.40 45.15±13.35 8.184 0.001呼吸机辅助时间(min)122.25±12.74 60.67±12.90 19.035 0.001心内操作时间(min)42.15±0.69 41.86±0.58 1.811 0.075术中出血量(mL)37.50±0.70 22.50±0.80 78.850 0.001住院时间(d)8.01±1.17 5.46±0.79 10.221 0.001
表2 比较两组的心胸比率(%)
表3 比较两组后治疗前和治疗后3 个月的心功能指标()
表3 比较两组后治疗前和治疗后3 个月的心功能指标()
注:组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比较,at=5.458,bt=10.913,ct=2.535,dt=7.408,et=4.370,ft=10.036,gt=3.722,ht=8.777,均 P<0.05。
组别 例数(n)LVEF(%) LAD(mm) LVEDD(mm) LVESD(mm)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30 33治疗前62.64±4.28 62.70±4.31 0.055 0.956治疗后68.75±4.39a 74.62±4.56b 5.194 0.001治疗前27.55±2.61 27.60±2.64 0.075 0.940治疗后25.39±3.87c 22.26±3.19d 3.515 0.001治疗前38.65±3.50 38.70±3.56 0.056 0.955治疗后34.92±3.10e 31.11±2.49f 5.401 0.001治疗前23.15±2.94 23.20±2.90 0.068 0.946治疗后20.46±2.65g 17.39±2.46h 4.769 0.001
表4 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n(%)]
本文研究数据表明,两者的手术成功率均较高,心内操作时间相近,但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少,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提示导管介入治疗的手术安全性更高,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心胸比率、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表明导管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以及增加心排血量,促使心脏结构得到改变,可改善心功能,取得较高的疗效。同时导管介入治疗具有微创、疼痛轻、无疤痕残留、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患儿及其家属更容易接受。值得注意的是,经皮心导管介入治疗大都选择股静脉进入,故而股静脉直径限制了患儿年龄及间隔缺损大小,这点在经胸介入治疗中不受影响。
总而言之,对小儿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疾病实施经皮心导管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有助于心功能的改善,能缩短住院时间,患儿及其家属容易接受,本技术值得推广应用在小儿先天心脏病的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