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却的飞行”及其痕迹
——上海城市诗人社研究

2020-04-18 07:47许道军
文艺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诗社现代主义诗人

○许道军

上海城市诗人社是继“城市人”诗派后又一有着鲜明城市书写意识、理论追求并有较丰富创作实绩的诗歌团体。与许多易聚易散、易反易复的诗人群体相比,它有着相当长的发展历史,至今仍旧充满活力:“作为一个松散的文学社团,上海城市诗人社近四十年的坚持被很多人称为奇迹。”①但这个诗歌群体在占据了“城市诗”美学制高点和“上海”题材优势后,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一种声名不远播甚至默默无闻的状态。相较于“城市人”诗派,他们的工作并未获得足够的关注,这种状况正如他们作品结集名《忘却的飞行——上海现代城市诗选》一样:他们曾经“飞行”,却被人忘却;他们在工作,却被人忽略。追踪上海城市诗社的活动脉络,梳理其城市诗诗学内蕴,探究其诗歌创作得失,在城市时代已然来临、新的诗歌美学正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具有一定的诗学和史学意义。

上海城市诗人社成立于1990 年,其前身是黄埔区文化馆诗歌组,在诗社正式成立之前,已经有频繁的活动。它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②

1.黄浦区文化馆诗歌组时期。据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上海民间文艺报刊研究》记载,早在1978 年,王宁宇(宁宇)、赵丽宏、王成荣等人发起成立了黄埔区文化馆诗歌组,组长赵丽宏,成员还有桂兴华、陈放、董景黎等。时任《萌芽》月刊诗歌组组长的王宁宇,经常来文化馆作辅导,1984 年,他在《萌芽》上推出“城市诗”专辑,并配发了自己的评论《都市风》,呼唤“城市诗”派的出现。这篇文章将城市诗概括为两个声音,一是来自基层企业的声音,从生活底层仰望城市和城市生活;二是来自大学校园诗人的声音,站在校门口来看待城市和城市生活。在黄浦区文化馆诗歌组向城市诗人社转变的过程中,王宁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铁舞称赞“发现和推动了城市诗的写作”③。

2.城市诗人社时期。1990 年6 月16 日,黄浦区文化馆诗歌组成立12 周年之际,上海市城市诗人社宣告成立,前者正式“升级”为上海城市诗人社。第一任诗社名誉社长为黄浦区文化馆领导刘健,社长为缪国庆,副社长为赵国平、梁志伟,秘书长为钱蕴华,理事有桂兴华、陈放、王成荣、董景黎、俞聪、王玉意、陈柏森等。正式成立后的城市诗人社当时的全称是“上海市黄浦区文化馆城市诗人社”,铁舞接手以后,对外一律宣称为“上海城市诗人社”。早期成员有会员证,将“热爱诗歌,辛苦耕耘,相互爱护,促进上海城市诗歌发展”作为诗社的使命。铁舞说,“将诗歌组更名为‘城市诗人社’,自然是因为诗社成员是城市人,也就是‘上海人’的城市人身份,同时也因为‘城市人’是一个大概念,能够罩得住整个上海,也用于区别那时候的市宫诗歌组,长宁区、杨浦区等区一级的文化馆诗歌组,反映了初创者的雄心,想成为上海诗坛的一面独特的旗帜”④。

诗歌组时期,上海城市诗人社编印过多种用于内部交流的油印和铅印报刊,如《黄浦文艺》《黄浦诗叶》《黄浦江诗会》《城市诗人》报等,也举办过多种大型诗歌朗诵会。1986 年和1989 年,黄浦区先后举办过两届“黄浦艺术节”,诗歌组借此出版了《浦江魂——献给首届黄浦艺术节的诗》和《花的长街——献给上海市第二届黄浦艺术节的诗》两部诗歌合集,分别收录抒情诗45 首和70 首。赵丽宏、桂兴华分别作序。诗社成立后,社刊《城市诗人》报最初只有4 个版面,后来发展为一期12 个版面,一共出版34 期。从第三期(1991 年5 月)起,由诗人白桦题写刊头,作品质量也不断精进,且不限于诗社成员的作品。自2002 年起,《城市诗人》由报纸改为刊物,在文化馆领导的放手支持下,坚持“实验·守正·出新”和“开放的表达”的主张,努力将传统融入于先锋,体现创作和学术研究并举的特色。

《群聊》(Group Chatting)创刊于2016 年4月,主要是上海铁舞学院微信群诗歌讨论的记录,发起人与主持人均为“TW 诗歌工作坊”诗歌教师铁舞。刊物内容选自那些被“聊”过的话题,栏目包括《议厅个性》《旧诗古道》《新诗表达》《小诗品鉴》四个部分。许多议题十分生活化、口语化,如《议厅个性》栏目中,有这样的题目:“既然来了,就不要退了么”“评判诗歌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假如认同一个观点,设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群里学术味是不是过浓了”“我觉得中国各种诗刊上的所谓诗,90%都不是诗”等等。虽然这个民刊服务于诗歌教学,但是因主持人与大多参与者是城市人诗社成员,讨论话题紧紧围绕着诗歌,因此可以看作是城市诗人社的外围刊物。

上海城市诗人社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成员十分松散,来来去去的诗人有许多,包括哪些成员,几乎是一笔“糊涂账”:“‘以观念性的社集’为主,而非强调实际之聚会,目前诗社的成员涵盖了全市大部分民间社团,只要你自己认可就可以算我们的‘城市诗人’,来去自由。”⑤然而,总体说来,由于它的人事组织、社团传统、仪式交接等方面又十分明确、规范,跟后来的“新城市”诗人社相比,其人员结构尤其是核心成员基本保持了稳定。

黄浦区文化馆诗歌组时期,成员除赵丽宏外,主要有桂兴华、缪国庆、陈放、刘国萍、董景黎、赵国平、梁志伟、陈柏森、谢聪、沈晓、史益华、王成荣等。他们的活动在当时已经取得了一定影响,开始引人注目:“之前,曲铭从报刊上隐约得知城市诗人社的不凡,比如赵丽宏等上海诗人是从那里走出的。”⑥

城市诗人社时期的成员与上海市许多民间社团有交集,创办核心人员有繆国庆、梁志伟、赵国平、陈柏森、王玉意等,活动核心成员有铁舞、曲铭、王晟、李天靖、叶青、缪克构、杨秀丽、芜弦、宗月、费碟、灵子、肖倩、裘新民等。2009 年2 月,华东师范大学帮助创建“丽娃诗社”,作为诗社的学院分社,在九派诗歌网站上开辟“城市·广场·海岸线”专地,并将其视为诗社的网络分社,通过网络扩大诗社在全国的影响。“90 年代后期,诗歌组的老的骨干成员随着社会变化和年龄增长,渐渐忙于本职工作和营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更多的诗歌爱好者为城市诗人社这块品牌吸引而陆续加盟,如张健桐、玄鱼等,其中市政建设局企业报编辑铸铁舞(铁舞)钟情诗艺乐此不疲,他和缪克构、杨绣丽等新生代诗人成为诗社中坚,引来生机活力。”⑦缪克构、杨绣丽等年轻诗人的加入,的确提升了诗社的整体实力与活力,但他们很少以城市诗人社身份活动,而玄鱼则在后来另成立了新城市诗社。

在黄浦区文化馆诗歌组时期,“诗歌组活动的主要特点一是讨论,二是引导,三是点评,四是编印刊物和组织参与大型活动”。在城市诗社时期,活动包括:“一、不定期举行‘文学清谈’活动,批评切磋,学术探讨;二、办好月半‘我们’特色朗诵会,广泛吸引诗歌爱好者;三、围绕《城市诗人》办刊,开展各种征诗、征文和城际交流活动。”⑧最近一期的活动是评选上海2016 年度“十佳城市诗人”,杨绣丽、古冈、李天靖、铁舞、宗月、瑞箫、缪克构、曲铭、於志祥、梁志伟等当选,报道称,诗歌桂冠奖授予杨绣丽,表彰其长期来对诗歌写作的坚持不懈,并在2016 年荣获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一等奖。诗歌贡献奖授予古冈,表彰其长期来在城市诗歌题材写作方面的不断探索,并在2016 年荣获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二等奖及北京文艺网第三届国际华文诗歌奖。诗歌创作奖授予李天靖,表彰其长期来在诗歌写作上的坚持与探索,并在2016 年荣获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三等奖及多种奖项。诗歌教育奖授予铁舞,表彰其长期在诗歌教育领域的坚持与努力及取得的成绩,并在2016 年正式挂牌“TW 诗歌工作坊”。诗歌理论奖授予宗月,表彰其在诗歌理论方面所坚持的努力与探索,其2016 年发表的《现代诗就是散文诗》一文,对现代诗歌的写作具有全新的意义。诗歌活动奖授予瑞箫,表彰其近年来所组织的一系列中外诗歌交流活动及所获得的成果,其所倡导组织的“草地诗歌节”成为新的城市名片。诗歌传播奖授予缪克构,表彰其长期来一以贯之地在各种媒体积极地对诗歌和诗歌活动的大力宣传推介,并在2016 年荣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秀新闻作品编辑奖。诗歌风格奖授予曲铭,表彰其所提出的“超薄状态”诗歌写作理论并多年来保持这一诗歌风格及其在2016 年在这一诗歌理念指导下所创作的具有独特的个性“纯诗”。诗歌题材奖授予於志祥,表彰其多年来在国际题材诗歌写作上的探索与实践,并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诗歌特色。诗歌回归奖授予梁志伟,梁志伟是城市诗人社创始人之一,在沉寂20 年后的2016 年又重新回归诗歌写作,并创作出大量优秀诗歌。⑨从名单上看,这些诗人多是广义的“城市诗社”诗人,作品曾集中收录进《忘却的飞行——上海现代城市诗选》诗集。

上海城市诗人社的活动方式带有鲜明的体制特色和地域性格。

首先,它虽是一个民间诗社,但走的是一条“官助民办”道路,而且许多“社员”另有工作,比如赵丽宏、杨绣丽、缪克构等人,同时担任体制内的诗歌指导职务,分管文学或上海诗歌工作,因此诗社的活动就十分温和,少有“民间写作”常有的“草莽”性质。许多诗歌写作也与主旋律有关,比如,《世纪的云》,它就是“是上海城市诗人社打造的主旋律作品集结”,⑩内分“人间正道——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外滩,外滩……”“上海书——写在改革和建设的岁月里”三个版块,杨斌华、葛忠分别作序。

其次,因为城市诗人社成员基本上都是上海市人,他们的活动也打上了深刻的“海派”特色。1986 年,赵丽宏在《诗的磁场》一文中回忆道:“六年前的一个仲春之夜,地处大上海中心的黄浦区文化馆里,集聚着一群热衷于写诗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职业,他们来自大上海的四面八方,怀着虔诚热切的心情,也怀揣着以无数个不眠之夜作为代价写成的诗篇,穿过南京路缤纷喧嚣的人海,他们在这紧靠着南京路的楼房里找到了一个宁静的世界。”无论是在“南京路的楼房”,还是黄浦区文化馆的屋顶花园,浦东张杨路咖啡馆、巨鹿路上海作家协会门口的咖啡吧、“70 后”诗人叶青的“松溪草堂”,他们的活动来去随意,温和节制,尤其是牵涉到财务经济,更是独立,如,饮茶喝酒费用AA 制,这就跟绝大多数外省诗人群集方式大不相同。有成员回忆道:“1996 年底,回到从小生活的上海……由铁舞介绍参加了城市诗社的活动。陆续认识了城市诗社的诗人们。第一次在张扬路第三空间二楼的情景令人难忘!AA 制,自己给自己叫一杯咖啡或一杯热茶,来不及吃晚餐匆匆赶来的,叫一份点心。等诗人差不多到齐了,就依次轻柔地朗读自己带来的新作,或聊一点有关诗歌的话题。”⑪

上海城市诗人社倡导以理论为先导,提高站位。他们认定,上海的诗人应该立足于太平洋此岸,背靠整个中国,面对太平洋,放眼全世界。上世纪末,诗社曾经先后发起过“关于手稿时代和遗失手稿的时代”“极简主义写作”等专题的讨论,新世纪初,诗社先后就“在城市怎么做一个诗人”“行动诗章——对南方的‘新现代’的响应”“网络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关注女性主义诗歌”等理论问题作了一些探讨。2005 年,铁舞与严力曾经做过一个主题是“诗歌:上海诗人和纽约对话的可能性”的对话,试图在诗歌交流和理论方面有所突破。这样的活动,的确视野开阔,引领时尚,但这样“高逼格”的站位,在乡村时代向城市时代转换时期,注定会引起诗社内部的分化与重组,比如诗社曾先后裂变出“新城市”“海上风”等新的诗社。

城市诗人社的早期理论代表是王宁宁,其观点主要集中在《都市风》一文中。诗歌组更名为“城市诗人社”后,主要理论代表是铁舞、缪克构二人。但二人对城市诗的考察、研究、立场与结论却有很大的不同,缪克构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城市诗:对城市的多元体认》《对上海城市诗歌的一种观察》这两篇文章里,作为个人研究成果发表。铁舞因为是城市诗人社社长的缘故,他的理念在很多时候被当作了社团的集体意见。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诗歌和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这只猫》以及《关于城市诗,我们能说些什么》这两篇文章和一个采访中。

《城市诗歌和现代主义》这篇文章被收进《中国民间诗歌地理》丛书,带有诗社“官方宣言”性质(或者说,被当作了官方性质的宣言):“终于写到最后一家,《城市诗人》,原来是上海诗人群落,主编铁舞和我有微信互动,确乎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曾认为我微信转的某人诗作低俗,会对社会起误导作用。收入本书的《城市诗歌和现代主义》由铁舞撰写,在铁舞看来,我们的城市诗歌并未真正现代主义起来。”⑫据安琪考察,铁舞认为城市诗的本质应归于现代主义,城市诗的写作应坚持城市的有根性写作,而这方面的创作范本,有曲铭的《墙上的鱼》、缪克构的《过道灯》、杨秀丽的《门诊的午后或者一张药方》、铁舞的《号喊》等。我们结合上述文献,以铁舞为代表,来梳理上海城市诗人社的城市诗观点。

1.现代主义诞生于城市,因此城市诗应该是现代主义诗,城市诗的本质应归于现代主义。“以诗歌为例,大量的朦胧诗(且不说这种命名是不科学的),大量的先锋诗,大量的第三代、第四代的诗,仿佛都以现代主义面貌出现的。其实表现了明显的中国‘农村化’的地理特征。——这只要看一看中国现代主义的城市诗歌贫瘠到何等地步就可以了。”⑬铁舞对当代诗歌,尤其是以“现代主义”面貌出现的农村化诗歌十分不满,认为这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贫瘠的缘故,基于上述理由,他得出城市诗等同于现代主义诗的结论。

2.中国城市诗的写作已经存在,但是也在现代主义这一点上做的不够好。“就我所看到的三本诗集——《城市人》(宋琳、张小波、孙晓刚、李彬勇著)、《城市之梦——中国南方城市诗选》,还有一本就是已故上海青年诗人赵国平的《一座城市和它的影子》,如果我们以现代主义视点关照这三本诗集,就会感到不满足。”⑭因此,城市诗虽然不是开天辟地,但也有严重不足,应该在“现代主义”这一点上补足。

3.城市诗的写作要有城市人意识,要写出城市的现代气息,反对小城市的缩影:“我们去读读《中国南方城市诗选》中的《这一个城市》《水果店》,完全是一个小城市的缩影,一种反古典的散乱的语言看上去是现代的,其实像‘摆摊头’一样暴露出一种‘小业主’的毫无穿透力的情状。”反对“非城市化”倾向,反对“农村人口城市化”倾向,反对“身份变迁”、职业转换和地狱变动三位一体的“五万块钱进北京”的“伪现代”倾向,因为他们只是换上了“现代主义的爪子”,本质上还是“农民写诗”。在修辞上,铁舞也反对古典散乱的语言以及琐碎的日常,甚至连《尚义街6 号》这样的诗他也难以忍受:“琐碎的描述令人生厌,毫无抽象意味的自然满足,无聊的扯淡(诗的内容和诗的形式都是如此)——固然,以日常语入诗无可指责,重要的是能透视出真正的现代气息,否则的话,就会让人嗅出腐草的气息。”所有这些,都导致“美学的成见和道德的成见像一层层厚厚的裹布意义缠绕住我们的手脚和灵魂,这使我们不能真正走向现代”⑮。

4.城市诗本质上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但现代主义也是来自现实的根部,而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与影响,城市诗的写作是“有根的写作”。“城市诗也可以是现实主义的,这话当然不错,不过,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都只是一个手段;当我们说现实主义是无边的,这个现实主义就不只是手段,而是全息性质的‘大盖帽’了”⑯。

5.城市诗之所以成立,因为它的确有自己的独特性,能够区别于“别种诗歌”:“城市诗歌和别种诗歌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直接、实际地表现人的存在,表现自然的诗意是如何受到物质环境的逼迫,而人性如何在这中间寻找释放的通道,这种释放的过程并非是一个赏心悦目的过程,传统的审美观念在它面前崩塌瓦解了。”这种表述是不严谨的,但将“直接、实际地表现人的存在”“自然的诗意遭受到物质环境的逼迫”“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崩塌瓦解”几个事实并置思考,的确是城市诗面对的问题和身处的语境。

由铁舞选编的《忘却的飞行——上海现代城市诗选》2007 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其大多数作品出自城市诗人社成员。2009 年,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的《画说上海文学——百年上海文学作品巡礼》将《忘却的飞行》列入其中。李天靖认为它是上海“城市诗人社”创建二十余年来的一次丰硕成果的展示,是一部具有先锋性质的现代诗选。其中36 位上海诗人多为“没有浮出水面”,回应了某些人认为“上海既没有诗,自然也谈不上什么诗坛”的论调,因此“这本诗集的意义是非凡的”⑰。而编者对这部书也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凡例》说:“本选集特选曾被忘却或将被忘却的部分。这是对已有的先锋诗人的回应和发扬,也可以说是继宋琳、张小波他们的《城市人》之后的又一部《城市人》,并希望有所超越。”

“城市”与“现代主义”是这部诗集的关键词,但在某些诗人的编选上尺度有所游离,激进又不乏矛盾。整体上,体现了城市诗人社的诗歌理念与理想。

1.这些诗人基本上都是上海人,或者已经取得“上海户口”,或长时间居住上海,如陈惠兴自称的那样:“将近40 年的生活,一直是和‘上海’两字相联系的。”⑱已经开始认同这个城市,“城市人身份”不自觉地流露出来。2.对城市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也就是说,这些诗人居住在城市,过着城市生活,同时也具有了“城市人心态”。3.“景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再作为农业文明、乡村生活视野下的“奇观”,它们不再不被理解,或者不可理解。4.城市生活也是现代生活,“日常”中折射出划时代的人类生活转变。5.某种标志性地方性和时代性,比如时尚:任晓雯“口红”所蕴涵的“高调的人性”(《口红——一种或多种》组诗;李天靖茂名南路“低调的奢华”等,支持了“有根的现代性”命题。6.一种新的审美形式油然而生:“当我的双手交叉护住双肩”——这是一种典型的广告、时尚杂志主流的现代女性性感标志(沈杰《我是个兴许去过南方的上海女人》),诗人以此为美。7.新城市人由于进城,获得了“城市”与“乡村”的双重视野,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双向发现了“城市”和“乡村”。8.已经具备了一种较为明确的创作“城市诗”意识,如杨宏声《街头景物纷纷呈现文字之脸》写到:“具有双重视力的诗人,以城市为观察对象”,“这经久不变的注视/如此醉心于词语/街头景物纷纷呈现文字之脸/一切最终变得如此亮堂”,等等。

但这部诗集命名为“忘却的飞行”,传递出的信息意味深长。它可以指向对过往工作的肯定,那些“没有浮出水面”的诗人与创作终于露出了水面,得到了肯定,反驳了上海“既没有诗”“也没有诗坛”的论点。作为上海这个城市的本土诗人,爱“城市”等于爱“家乡”,城市诗的创作等于书写自己的生活与家乡,因此他们对上海城市诗、先锋诗歌的创作带有特别的感情,敝帚自珍。但这种情绪化的命名又似乎包含另一个相反的信息:这些努力,将来或许注定被人遗忘?

中国的城镇化、城市化方兴未艾,城市生活早已成为我们中国日常生活的常态,表达这种划时代的变化以及借此赋予中国诗歌审美的结构性转换,应是中国城市诗的使命。上海城市诗社无疑在这个大转折时代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也恰逢其时地亮出了自己的旗帜,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实践,但三十多年过去了,它似乎仍旧处于“不温不火”状态,耐人寻味。在我们看来,城市诗人社从一开始就处于纠结之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实验·守正·出新”平稳的社团理论纲领与激进的新诗学探索之间的矛盾。城市诗的探索方向是要建构一个与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传统诗歌不同的美学范式,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革命性、前瞻性和先锋性意义,但“实验·守正·出新”纲领这个“旧酒瓶”实在难以装下自己酿造的新酒。社团理论代表铁舞近年来反复阐释“实验”与“出新”,将城市诗诗学的探索纳入其中,扩大它们的包容性与弹性,但这很明显是一个和稀泥的活。这种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两张皮状态,大大削弱了它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2.在城市诗诗学探索上,铁舞与缪克构各有见解,但作为一个社团纲领,二者的理论似乎应该“统一”起来,方可保持它的力度,形成稳固的凝聚力。

3.作为一个团队,上海城市诗人社“人才济济”,其中赵丽宏、缪克构、古冈、瑞萧、李天靖、杨绣丽、铁舞、任晓雯、叶青等,均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各自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他们,除了缪克构、铁舞等少数几个人敢于且乐于亮出“城市诗人社”身份来,其他更多的人更安于自己各种“体制内”的名分,沉浸于各种“主流”的工作,相当于其他“民刊”“民间社团”,他们的活动有许多顾忌,因而在众声喧哗中,上海城市诗人社并没有过多引人注目。这对于上海乃至中国城市诗的整体创作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上海城市诗人社的存在,的确如诗集名:“忘却的飞行”。然而,这个诗社,以及诗社合集的整体质量、开拓性,尤其是这些诗人的共同努力——“城市书写”——的确不应被人遗忘。在城市化速度加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逐渐成为现实但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的情况下,城市诗人社的前瞻性视野与先锋性工作,必将给日益空泛的海派研究注入新鲜血液,给中国城市诗创作与研究与提供有益借鉴。城市化新时代已经来临,“南山”不再,“小桥”不再,人类正处在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路上,如何安顿我们流浪的身心,寻找新的精神家园和审美生活,上海城市诗人社给予了我们期待。

①⑥⑦曲铭《城市诗人:追寻灵魂的“约会”——穿越上海城市诗人社35 年》[J],《城市诗人》,2016 年卷,第9 页,第6 页,第7 页。

②铁舞《〈城市诗人〉简史》[A],张清华《中国当代民间诗歌地理》(下卷)[C],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年版,第740-741 页。

③④铁舞《关于城市诗,我们能说些什么——关于中国“城市诗”和“城市诗派”的问答(二)》[J],《雨花》,2017 年第4 期。

⑤城市诗人社《上海城市诗人社郑重声明——与〈上海滩诗坛各大“帮派”一览〉一文的作者“上海领导”商榷》[EB],http://www.shigebao.com/html/articles/15/3089.html.

⑧裘新民《附:裘新民在会上的发言》[J],《城市诗人》,2016 年卷,第5 页。

⑨牧诗《上海评出2016 年十佳城市诗人》[EB],http://www.zgshige.com/c/2017-03-10/2748320.shtml.

⑩葛忠《世纪的云》(序2)[A],上海城市诗人社主创《世纪的云》[Z],上海:上海市作家协会·华语文学网,第5 页。

⑪李天靖《“城市诗人社”的诗人们》[EB],http://www.shigebao.com/html/articles/15/3326.html.

⑫安琪《为民间诗刊立传——读张清华主编〈中国当代民间诗歌地理〉》[EB],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x3y4.html.

⑬⑭⑮⑯铁舞《现代主义这只猫》[J],《鸭绿江(上半月刊)》,2011 年第11 期。

⑰李天靖《一个城市的心灵镜像——〈忘却的飞行——上海现代城市诗选〉》[A],李天靖《森林中的一棵树》[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年版,第157 页。

⑱铁舞《忘却的飞行——上海现代城市诗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 年版,第137 页。

猜你喜欢
诗社现代主义诗人
诗社撷英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社撷英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