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扎西,拉巴次仁
1.西藏山南市洛扎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洛扎 851200;2.西藏拉萨市畜牧兽医总站,西藏拉萨850000
鸡大肠杆菌病(E coli)病原属于革兰氏阴性。有鞭毛、无芽孢、两端钝圆、散在、可运动、多有菌毛,抗原结构复杂,已知抗原主要有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菌毛抗原(F)和荚膜抗原(K)[1]。根据抗原的不同,已分离出O 抗原154 种,K 抗原89 种,H 抗原49 种。目前已分离鉴定的菌株达74 种,但主要致病菌为O2、O1、O35 和O78。
1885 年Escherch 首次发现大肠杆菌病,1894年Ligniers 首次报道了大肠杆菌病。到目前为止,国内此型细菌病报道已有70 个血清型,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力较差,同时由于新的血清型不断增多和耐药性逐年增强,导致该病的诊断和防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3]。
本病血清学众多,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优势血清型。一年四季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病,季淑妍等报道该病各种年龄段均有发生[4];周渝等研究发现幼雏和中雏大肠杆菌发病较多;史喜菊等报道该病的发病率在40%以上,死亡率在10%以上,居细菌性传染病之首。
自然感染通常在48 h 内出现症状,人工接种后,20 ~24 h 内各组试验鸡只均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羽毛膨松,缩颈闭眼,呼吸急促,严重者出现死亡。剖检可见肝脏充血肿胀,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杨淑琴等对黑龙江、吉林等部分市、县调查发现,细菌发病率高达24.06%,位居养殖户发病病例的第二位。而大肠杆菌病病例394 例,占细菌病总数的1/2,位居首位。孟志敏对邢台、邯郸两地调查研究3620 例传染病发现,仅大肠杆菌病占总病例的27.96%。
本病主要有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细菌从呼吸道、消化道、可视黏膜感染鸡,此外,也可种蛋传播给雏鸡。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养鸡业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数量也随之增加,鸡大肠杆菌病对养殖业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5,6]。从而养鸡业对抗生素药物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使用剂量也随之增加,菌株产生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广,多重耐药菌株垂直上升,耐药谱加宽。为此,大肠杆菌对氨卡青霉素、呋喃类药、庆大霉素、磺胺类、四环素及土霉素等多种抗生素药物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保护率极低。药物残留更是直接影响肉鸡产品安全卫生与出口贸易。近年来诸多学者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现将我国各个地区的耐药性现状总结如下。
1998 年高裕等对在全国范围内的105 株菌株开展了13 种抗生素药物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10 种抗生素药物对菌株的抑菌效果不明显。2004 年孙羹国等对105 株菌株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研究,最终发现所有的菌株都具有一定的耐药性。2004 年刘栓江等对180 株大肠杆菌菌株开展了耐药性试验研究,结果发现,10%以上的菌株对12种抗生素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尤其是对氟哇诺酮类药物存在严重的交叉耐药现象。2005 年孙海虹、雷连成等相继对兽医临床分离的165 株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发现,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等14种抗菌药物存在严重耐药性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以上报道足以说明鸡大肠耐药性问题的紧迫性。因此,今后养殖基地选用抗生素药物时通过药敏试验要有目的性挑选高敏感药,才能保证防治效果。
中兽药是在中兽医药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动物、天然植物和矿物为原料,通过单味药物配伍,并进一步加工、炮制而成的制剂[7]。一直以来,中兽药以整体调理的作用机制、较高的安全性、有害残留低和不易产生耐药性而广泛用于兽医临床。大量研究表明,单味中药及复方中药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杨淑文、王德成等研究证实了白头翁、金银花、连翘、黄连、一点红、鸡蛋花、少花龙葵等药物目前被广泛认为具有良好抗菌作用的单味中药。除此之外,朱智勇、李福娟等研究证实了复方瓜子金颗粒、苦参和黄连的配伍制剂等中药制剂及中药的组合也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研究显示,中药对于各种耐药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中药制剂在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应用当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曲宝林等将加味三黄汤,按每天1 次1%比例混料饲喂,连用3 d,治愈率达95%,有效率达100%[8]。胡功政等采用黄连、蒲公英、双花、黄答、黄柏、板蓝根等单味药物配伍制成加味黄连解毒丸,对雏鸡大肠杆菌病的治愈率达77.5%以上。范开等由黄芥、板蓝根、龙胆草、黄柏和柴胡等配伍制成的芩柏龙胆散,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更是能增进食欲,促进病变的修复作用;郭世宁等由连翘、穿黄答、心莲、金银花、苦参等配伍制成的禽菌清,发病鸡按1%拌料饲喂,对大肠杆菌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汪德刚等由白头翁、黄答、桅子、茵陈等配伍而成的鸡痢灵,按0.5%混料饲喂,治愈率达81.8%以上。饶茂阳等由苦参、草珊瑚、三颗针、穿心莲、博落回等药材加工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禽痢净,该药对大肠杆菌病治愈率达93.9%。
综述所述,随着抗生素药对大肠杆菌菌株耐药性的逐年增多的趋势,今后选择低残留、低毒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中兽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带来机遇。但对中药而言目前仍存在较大问题,如:大多数研究报道未从现代传染病学角度证明有效性,中药的体外MIC 值与现代兽医学对抗感染的评价要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又如中药作用机理并未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阐明。因此,中兽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带来极大的挑战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