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淼 陈媚 刘猛 程志强
患者男,77岁。2018年10月于中日友好医院诊断患有Ⅲ期肺腺癌并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CT 示右下肺部肿瘤大小为45 mm×26 mm。EGFR基因未检测到18、19、20、21此4个外显子突变,未检测到ALK/ROS1基因融合。患者拒绝化疗,自2018年11月按照每2周3 mg/kg的标准剂量,开始使用纳武单抗(nivolumab)进行一线治疗,共4个周期。2018年12月胸部CT示肺部肿瘤明显缩小(25 mm×17 mm),大部分胸腔积液消失,评价为部分缓解。继续规律使用纳武单抗治疗。治疗13个周期后,2019年8月四肢出现不规则分布的多发性红斑,并伴有间歇性瘙痒和喉咙痛。1周内加重,融合成片,出现口腔咽后壁溃疡,躯干、四肢水疱样皮损,水疱中央易破溃,皮损部位疼痛,皮损面积约3%。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血常规:红细胞2.12×1012/L,血红蛋白128 g/L,肝肾功无明显异常。本院皮肤性病科体检:口唇、咽部可见糜烂,疼痛,四肢可见多发性不规则分布的红斑、靶样红斑、水疱性皮损,Nikolsky 征阳性,皮损部分破溃、结痂,右手腕屈侧可见肥厚增殖性皮损。于左前臂皮损处取活检1块,2 d内左上肢手臂和右下肢皮损处表皮剥脱(图1)。皮肤病理活检结果(图2):(左前臂皮损处)皮肤组织,部分表皮糜烂坏死,肉芽组织增生,周围表皮基底层液化变性,色素失禁,真皮浅层急慢性炎细胞浸润。患者否认既往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家族无变应性疾病患者,患者之前使用纳武单抗2 周后四肢及后背出现过多处散在色素脱失,最大面积直径1.5~2.0 cm,未予处理,仅有一过性轻微疲劳。患者用药以来未接触除纳武单抗以外的其他新化合物。根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Stevens-Johnson 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暂停纳武单抗免疫治疗,给予注射液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静脉点滴,1次/d,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卤米松软膏外用,3 d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片20 mg/次,3 次/d。2 周后皮损改善,治疗3周后皮损明显好转(图3)。
图1 患者治疗前皮损
图2 患者皮损病理
图3 患者治疗后皮损
小结纳武单抗是一种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受体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IgG4 亚型),具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和抗肿瘤活性,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抗PD-1/PD-L1药物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和肿瘤细胞中肿瘤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活性而发挥作用[1-2]。纳武单抗可激活T细胞和细胞介导的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推测抗PD-1 药物可能引起皮肤黏膜组织异常的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反应。SJS 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是同一临床证候的变体,根据体表表皮脱落的百分率进行区分,死亡率与表皮脱落的程度有关[3]。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广泛应用,SJS 的皮肤不良反应已有报道。虽然病例报告极其罕见,但关于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纳武单抗、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和伊匹单抗(ipilimumab)均有报道[4-6],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本病例中,SJS发生在纳武单抗治疗8个月后,但之前对纳武单抗耐受性良好,与Hwang 等[7]报道的派姆单抗治疗相似。使用此两种药物治疗的最初及长期治疗直至突然出现SJS 之前,耐受性均较好。因此,较早的耐受性良好的病史并不能预示潜在发生的风险。SJS 可能随着药物不良反应的积累而发生,甚至在停药后需要警惕。临床需要早期诊断,停用相关药物,立即进行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