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初探

2020-04-17 14:41邵宏斌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素质意识新课改

邵宏斌

摘 要:地理素质是将来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其地理知识素质、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意识、环境意识与发展观念对将来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有着很大关系。要增强学生的地理素质,就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要求我们逐渐改变以往地理教学中灌输、强迫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开发创造力作为教学革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摸索出一套能够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初探

目前,作为承担我国环保国策教育主力军的地理教育,存在着某些与其任务不相称的地方,笔者对所教的七、八年级学生作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通过初中地理学习,学生所获知识信息量最多、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地形、气候、河湖、动植物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知识;其次是工农业、交通、贸易、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知识;再次是自然资源的知识,而对环境保护知识了解最少、印象模糊,环境意识薄弱。这充分表明作为地理学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的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十分薄弱。

为了更好地发挥初中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从初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及初中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出发,笔者认为:初中地理要突出环境教育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这一主线,应该从以下方面增加教改力度:

一、增强学生环保的忧患意识

初中的中国地理应增加介绍我国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区的古今对比内容,具体而言,可在中国地理教材中增加的环境内容有:①森林植被在我国古今对比,及现今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②介绍水资源破坏严重的地区,比如众所周知的黄河断流、淮河污染等对沿河人民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唤起学生自觉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环境行为;③土地资源部分,增加耕地资源绝对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古今对比,土地肥力破坏情况和分析;④气候部分增加有关气候古今变化及其影响的教育,增加我国重点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等级并与世界各国主要城市作比较等内容:⑤在分区地理部分,讲城市时适当增加重点城巾环境的古今变化和现今环境问题的资料。通过上述内容,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将地理课程分为教学内容和实地考察两部分

地理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初中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分析的特点,走出课堂进行野外实地考察。考察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应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或者请他们来学校向同学们介绍本地环境情况,或者与环保工作者一起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通过了解本地环境的好、坏,及对本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培养和增进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三、多介绍环保国家的中学生的环境观和日常行为规则

初中世界地理(包括沿海版)中虽然介绍了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的成绩,但是没有涉及这些国家在整治、恢复已被破坏的环境时,他们的中学生在环保中是如何认识及所作所为,而这恰巧是初中学生环境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中学生在认识上有很强的趋同性,在行为上有很强的仿效性,了解其他地区、国家中学生的环保认识和行为,无疑可以促使我们初中生见贤思齐,对他们环保意识的养成有一种潜在的作用。因此课本中應增加这样一些内容。

四、在初中地理中应添加环境法的内容

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十多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已加入并签署了20多项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保护生物多样化公约》等,适当地向中学生宣传环境法,进行环境法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在环保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

对担任环境教育核心工作的中学地理教师,需加强环境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教学意识,增加环境科学的系统知识,促进知识更新,适应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便他们能将环境教育很好地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去。

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是21世纪的一项战略任务,培养初中生的环境意识是目前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关系密切,可以将环境教育作为本学科的核心内容。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全民性和全程性的特点;环境教育途径是一个包括校内和校外的终身途径,其教育途径应采取多学科的教育方法。需要全社会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传播环保新思想、新道德、新概念、新文化、新技术,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

教师需要把握新课标理念,注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制定出科学、灵活的案例教学计划,充分提升学生的参与动力。在高中地理课程环境教育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环境行为为核心,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环境知识相结合,充分渗透到案例中,鼓励学生设计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和习惯。高中地理教师要求学生制作环境教育案例实践计划,允许学生通过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将地理环境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目的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有效操作,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学校管理的力量,将学习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是因为学生的环境行为养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仅靠几节案例教学课是无法形成的,需要教师贯彻落实环境行为习惯培育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行为相关的案例教学中,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刘转道.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魅力中国,2011,(9):91-91.

[2]周永梅.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4,(6):66-66,67.

[3]陶俊杰.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17,(1):75.

[4]李小玲.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2016,(37):138-138.

[5]唐志.浅议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5):310-310.

猜你喜欢
素质意识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