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义
2019年12月30日早8点30分,随着G8811次列车驶出北京北站,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交通运营服务保障。它是我国首条智能化高铁:首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有人值守的无人驾驶;首次运用5G技术,实现列车上奥运赛事直播;將张家口到北京的最快时间从3小时7分钟缩短为47分钟,还能抵抗-40℃的严寒……中铁设计京张高铁总体设计师王洪雨,是一位80后。从2008年开始,王洪雨参与到京张高铁的设计工作中,到2015年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冬奥会成功,这项铁路工程项目正式上升为一张“国家名片”。王洪雨和团队肩负着冀望和压力,奋战11年后,终于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从荒芜的边疆大漠,到错综的城市管线
2005年,24岁的王洪雨刚一工作就参与到内蒙古临河至策克铁路的设计中,在勘察期间担任技术队长。这是一条直通中蒙边境的铁路,沿途经过大片荒漠地带。他带着30多人来到一个叫苏宏图的小地方,这里人迹罕至,距离最近的额济纳旗小镇还有600多公里。他们要在这里驻扎3个月。
每天,王洪雨和同伴顶着沙尘暴,逆风而行,能见度经常只有一米,大风把沙子塞得满嘴都是,让人窒息。他们用蘸了一丁点水的毛巾捂住脸,艰难前行,与时间赛跑,几乎每天都在加班。
最长的一次,王洪雨有6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连续设计图纸,直到第三天,握着笔趴在图纸上睡着了。四五个小时后醒来,又马上开始画图……最终,这个团队艰难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系列历练后,王洪雨在2008年参与到京张高铁的设计工作中。
这次他面对的,不光有荒芜的大漠,还有错综的城市管线。
地下方案中,列车从北京北站发出后,在地面上只行驶1197米,便钻入全长6020米的清华园隧道。
这短短的6公里内,有北京地铁10号线、15号线、12号线相交而过,并行13号线。86条水、电、网等各类市政管线犬牙交错,如同迷宫。而在地上,该地段楼宇众多,还有7条城市主要道路,隧道既要避开密集的地面楼宇地基,还要避免地面道路的沉降。线路的选择有诸多限制,而清华园隧道本身还有一定的设计要求。由于高铁行驶需要,隧道的开挖直径为12.64米,相当于5层楼的高度。王洪雨说,这好比一台精准的外科手术,医生需要在密集的动脉血管中间动刀,却丝毫不能触碰到任何一根血管。“我们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确保了施工精度,所以这场‘手术非常顺利。”
清华园隧道与其他隧道多次“擦肩而过”,其中最近的一次,与地铁隧道仅有0.8米的距离。
110年后,以谦逊的方式经过人字形铁路
北京八达岭附近的青龙桥站,是詹天佑当年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所在地。限于这里的险要地势,以及当时的落后技术,火车行驶到半山腰,只能进行人字形折返,继续爬坡。正是有了这个设计,京张铁路才能在1909年竣工,振奋了民族自信心。人字形铁路也成为中国工程史上的一项创举。
110年后,京张高铁用一种特有的方式向人字形铁路致敬——在人字形铁路的正下方,新八达岭隧道从地下4.5米处横亘而过。今后,京张高铁上的列车,都将在此处飞驰。为人字形铁路画上一横,使“人”字变成“大”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
“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100多年前,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中写下这样的话,这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被列强凌辱后,一位民族工程师的呐喊。今天,涉及30多个专业,会集300多名各领域工程师的京张高铁团队,把一张中国智能高铁名片呈献给了世界。
(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