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希
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五项德育内容之一,指出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科研机构对全国各省市民众进行心理健康访查,受访者的“焦虑”项评为最高值。疫情之下,每一颗心,都需要被呵护。我不禁想到学校要对教师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尤其迫切了。特别是学生,尤其是身处或是曾接触过疫情源发地疫区的学生,其心理健康应引起关注重视。
一、疫情心理疾病的社会诱因
(一)因大环境导致情绪失衡心理失落。2020年春节,本是教师学生正常的寒假,应是大家欢度传统年节的喜庆祥和氛围,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而变得意气萧条。每一个人就这样突然被卷入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它不仅阻断了亲人朋友欢聚一堂共话新春的脚步,而且打散了人们相约感受春节喜气的愿景,更是堵住了我们正常上学的路……特别是被“宅”家中,看着病毒感染的人数日渐增多,看着“疫魔”不断扩大肆虐的版图,谁能安坐家中,漠然轻视?在此疫情大环境下,孩子很容易受大人们的影响,或多或少会整日忧心忡忡,情绪低沉烦躁,心情失落郁闷,难以用平稳心态面对暂时的困境。
(二)因特殊环境导致个人产生替代性叠加焦虑。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当通过网站、微信、微博、QQ、社群、论坛等自媒体看着屏幕上一幅幅因物资缺乏而多方求援的海报被转发,一场场因隔离而导致的用车需求难、看病难、确诊难的呼援出现在网上,一幕幕因护士虽面对孩儿却无法相拥而在电话里崩溃大哭的情景……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们常常会不自觉设身处地地以一种“若我是他(她),该怎么办”的感受来阅读浏览信息、报道和故事。我们和疫情中的人员,于无形中无时无刻地紧密相连,于是自然地产生自我所处环境和替代他人创伤的叠加焦虑状态,而且这状态会很容易“传染”给家里人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日积月累下来,将对漫天疫情信息造成心理应激过度。
(三)因安全的不确定性导致个人恐慌被放大。在疫情爆发阶段,看着病毒感染的人数日渐增多,看着“疫魔”肆虐的版图不断扩大,不少人心里头少不了整日惴惴不安。因为一个数字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楼栋一个社区。因一人被确诊,全家就被隔离;因一例病人因医治回天乏术,则影响了一个家庭……于是,天天刷着疫情新闻,可越刷新闻使整个人越是紧张彷徨。比如,某人没有口罩储备,现用口罩用完就没有了,又不知道病毒何时消除、应急响应何时解除,本想出门买口罩来换得一些安全感,结果还损耗了自己一只口罩,于是产生了“不安无限延长、物资很是匮乏”的恐慌,而且伴随着身体一些反应,如头晕、虚汗等不舒服感觉,总担心自己是不是“中招”了,从而引发了一种痛苦的情绪,自己把恐慌放大了。尤其抑郁症人群,特别是老年人,这样的恐慌更会明显放大,当听闻或是亲自与人家一起去“抢购”油、米、面等日常用品时,各种不安就涌上心头,加之曾经历过那种物质匮乏、大难临头的隐性感受被重新激发,脾气变得暴躁难以抑制,并且随着时间蔓延,他们就会特别恐慌。在长辈的影响下,由于血脉因素,在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下,家人也会出现同等恐慌,导致不少孩童害怕自己和家长会被病毒感染,对他们心理健康成长造成障碍。
(四)因限定隔离导致个人出现隐性煎熬挫败感。被“限定隔离”的人员,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禁锢隔离,但是人们防范过度会自发给他一个无形“密闭空间”,使其产生的隐性孤独感,觉得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羞耻感”境况中,产生“很难熬”的心理反应,在心灵上带来深深的伤痛。如,有很多在封城前出来的湖北人,因疫区原因,有家未能回,流浪在全国各地,甚至曾遭到一些酒店、旅馆的拒绝。如此种种,身份信息被泄露、被污名化,给被隔离者带来深刻刺痛,而且极度担心留在疫区的亲人,既不知道疫情何时结束,又不断在对比疫情刚开始的情况,更使自己处于极度煎熬难捱的状态中。又如很多留学生,曾被外国人避之不及,甚至出现言语上的攻击,造成心理上的难熬,其焦虑和无助,是非常强烈的。
二、心理健康疏导的策略
学校作为人群高度聚集地,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消除负面情绪,调整好心态、保持身心健康成长?我认为可从下面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指引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当发现学生觉察到了自己的负面情绪时,要适时教育学生不要担忧,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当这样的情绪在学生身上表现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高的话,就要引起重视,必须把即将蔓延的负面情绪消除在摇篮中。要做到三步:一是识别情绪。引导学生自我审视:这样的情绪根源是什么?这样的情绪在我身上持续多长时间了?这样的情绪我自己能接纳吗?这样的情绪影响了我和家人朋友的人际关系吗?经过以上自省,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情绪的控制。比如,不再听家人们谈论疫情,不刷朋友圈,避免反面消極的心理暗示;尤其情绪低落时可以找老师找家长朋友倾诉,表达自己的难过、恐慌、焦虑等,平时还可以听轻松音乐,舒缓情绪,每当有不好的想法产生之前,深呼吸,等等。二是调整想法。引导学生保持积极进取思维,一定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疫”境中,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要向学生申明,疫情过了这么多天了,在政府的大力干预下,在各方努力下,疫情正向好的方面发展了,局势越来越稳定了,在中国全民战“疫”中,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钦佩,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三是改变行为,不要总想着这个疫情的变化,要提高身体免疫力,保证睡眠良好,注意饮食卫生,适当的在室内进行一些运动锻炼,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自己的紧张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和释放。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专人疏导,注意保护隐私。有的学生属于身处重点疫区或是接触过相关疫区人员的,接受隔离医学观察,对很多来人说是人生中的第一次,难免会产生一些困惑、无助、恐慌等心理困扰,急需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此时,我们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指定心理咨询老师,在严格遵照医学隔离观察措施基础上,通过电话询问、微信聊天、视频连线的方式,开展线上24小时服务,及时宣传防控知识技能,每日定时询问身体状况,关怀心理需求,疏导不良情绪,同时严格保护个人隐私,让隔离观察人员感受到集体的关怀和关爱,消除担忧和顾虑,保持平和、理性、乐观的积极心态,做好心理防疫。同时,引导提倡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方式宣泄情绪,避免有害发泄。如可以通过写日记、绘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还可以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有效沟通获取心理支持。
(三)加强专项课题研究,设立案例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一而足,让教师伤神累心,尤其是面对脆弱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更需要我们谨慎地对症下药,科学合理地疏导学生心理阻碍,这也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现实写照。为此,我们更要注重实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摒弃纸上谈兵的说教研究,不断完善案例库,力求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益发展提供导向支撑,以期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更利于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治疗,让处于高压力和高竞争感的环境中的莘莘学子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