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我们既要坚持和发扬疫情防控中展现出来的基层治理优势,又要深入分析其中依然存在的短板弱项,以此为抓手精准发力、完善提升,切实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在这场战“疫”中,坚强有力的社区防控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基层社会凝聚力明显提升。在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社区通过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确保疫情监测、信息报送、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物业企业积极履行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开展多样化创新服务。社会组织发挥覆盖面宽、联系广泛的特点,在社会动员、物资保障、社会捐赠、特殊群体防疫等领域汇聚力量。下沉干部、社区党员、网格员、社区民警、协管员等不顾自身安危,承担起疫情防控的宣传员、守门员和服务员的重要职责。社会成员做好科学卫生防护,还纷纷开展暖心行动,支援支持一线工作人员,展现浓厚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制度效能有效释放。在紧要关头,党的领导稳舵领航,党组织凝心聚力,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形成抵御疫情扩散蔓延的强大合力。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党旗在战“疫”一线高高飘扬。发挥资源整合功能,形成纵向责任联动与横向资源整合的工作体系。全面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疫实战机制,通过网格无缝隙和地毯式巡查、宣传、监督和服务,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全面落实、不留死角。依托网格强大的组织体系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搜集,对网格内的防控人群、场所、区域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分类,防控措施科学、有序、精准。
疫情是一面镜子。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疫情防控中暴露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短板。一是依法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有的地方不加区分简单处置,违法采取强行封门、限制人身自由等措施。也有极少数防疫人员打着“为大家好”的旗号,任意践踏他人权益,野蛮操作、粗暴执法。这说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还有不足。二是协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疫情信息排查中存在多个部门重复工作现象,重复劳动损耗了有限的人力资源。而一些社会力量由于缺乏供给对接的平台、动员和激励机制、参与的具体规则等原因而难以深度融入。三是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地方此前建立的智慧社区平台、网格化综治平台等,在关键时刻难以发挥预期作用。有些是封闭式的数据平台,缺少互联互通,网格之间也缺乏动态联系,不仅难以减少线下的工作量,甚至还增加了一线防控人员的数字报送负担。四是利益协调能力有待提升。如何处理好社区整体诉求、群体诉求和个体诉求之间的关系,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做好网格中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精细化服务还不够。五是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紧急状态下的社会治理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保障和更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社区虽然基本都制定了应急预案,但疫情防控面临着巨大的人员动员、物资保障等困难,说明这些预案的科学性、实战性还不够。上述问题,正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力点、突破口,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着力强化党建引领,整合基层治理力量。要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发挥统揽全局、凝心聚力的作用,更好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将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的途径和载体,紧紧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推动党组织的全面覆盖,瞄准基层党建薄弱环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延伸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发挥党组织强大的资源整合作用,运用组织联系组织聚合资源、党员带动群众拓展资源、群众互助群众共享资源,将分散的治理资源有机整合起来,统一指挥、形成合力。完善区域化党建、“网格化+党建”、党员“亮身份”、党员“双报到”等机制,实现党的组织核心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为民服务精细化、社会治理科学化。
第二,着力推动三治融合,加快基层共治共享。权责利明确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要素,各个治理主体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要运用刚性法律法规明确不同治理场景下各主体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从源头上杜绝推诿扯皮现象。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是法律的补充和延伸,是将现代法治观念渗入基层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强化规则意识、培育契约精神的重要手段。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在制订和修订过程中要保证成员参与到起草、完善、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形成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良好氛围。加强社會动员和舆论引导,发挥党员、志愿者、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乡贤等先进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让“人人有责”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以民主协商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挖掘社区资源,形成稳定的动员机制和整合性组织,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参与。
第三,着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网格智能化水平。以网格化信息平台为抓手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智慧大脑”,以网格为结点编织一张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大数据网络,用数据互联互通保证人员跨网格流动的实时动态管控。加快网格数据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互联互通,破除网格“数据孤岛”。注重基础数据植入,包括社区的人、地、建筑、设施、企业等数据,尤其是社区内居住人口的数量、年龄、职业、健康状况等信息要保持动态更新,为精细服务、精准治理和应急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注重人文关怀,提升用户体验,拓展在信息及时发布、风险实时监测、在线沟通协作以及远程医疗辅助等方面的功能,让社区成员在使用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便利性和有效性。网格化治理平台也要联动社会力量,联动线下社区社会组织、议事平台、协商平台共同发力,让每一个用户成为信息报送传递的有力触角,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机制。
第四,着力满足合理诉求,更好协调各方利益。各治理主体只有在利益协调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起对各方公共事务共同治理的治理共同体。完善利益协调制度,要引导共同体成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理性合法地表达合理诉求。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在各自的领域中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和协调问题的能力。对于在共同体中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及时进行确认、选择和整合,给予利益受损者精准性补偿,从而减少不满和对抗性。以此次疫情为例,多地制定了针对一线医护人员、基层公务员、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员、基层民警、物业工作人员、前线记者等群体的激励措施,有效激励各类群体在共同体中积极担当作为。
第五,着力完善应急制度,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借鉴国外防灾型社区建设理念,构建政府主导、社区主责、社会参与、居民协同、安全高效的社区应急制度。加强应急宣传普及,发挥社区微信群等作用,坚持日常推送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应急常识,提高应对紧急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制定修订社区应急预案并及时完善,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实战水平。健全社区应急队伍,包括应急救援领导队伍、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等,依据灾害或事件的重大、重要程度,划定动员层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应急队伍动员。完善应急数据管理,建立包含社区物资储备、避难场所、水电照明、临时食宿、人员队伍等各类信息的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强社区应急资源的科学储备与统筹调配机制,有力应对紧急状态下可能面临的各种供需矛盾。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