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 张行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项目为纲,纲举目张。为压紧压实各级书记抓党建的责任、着力破解基层党建工作的短板和薄弱,2015年,按照“切口小、有难度、示范性强”的原则,宿迁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每名书记每年领衔1—2个项目,不搞贪大求全,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市级层面累计统筹实施的项目总数达996个。各级书记既坐镇指挥加强调度,更亲力亲为进场施工,“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鲁班奖”“詹天佑奖”。这一做法作为党建创新重点项目在全省全面推开。
项目化管理是政府工作、经济工作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推进手段,其好处在于立项时有人争,实施时有人干,监理时有人督,追究时有人头,责权利非常清晰,工作推进起来不扯皮、不落空。为化解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2015年以来,宿迁市借鉴经济工作抓项目的办法,以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为抓手,推动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切实扛起“第一责任”。
市委始终坚持年年都是基层党建责任落实年,月月都是“书记项目”调度月,天天都是项目推进日,接连两任市委书记率先垂范、带头示范,有效带动全市各级书记把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放在案头、抓在手头、记在心头,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形成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自覺和行动自觉。
踩准节拍,像编排产业规划一样排项目。坚持问题导向,想好再干、想明白再干,三思而后行,让基层党建有抓手、抓到关键点上。一是找准问题树“靶子”。2014年,市委组织部牵头开展基层党建问题大排查,梳理出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等“五个基本”方面的38个问题,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县(区)和市直部门党委(党组)书记拿起报告照镜子、正衣冠、扣扣子。在随后的几年,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能够针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自行查找。二是选准项目引“路子”。按照“切口小、有难度、示范性强”的原则,组织各级书记将问题变议题,议题变课题,课题变项目,每人选择1—2个“书记项目”作为主攻目标,不达目标不松手,不见成效不退兵。三是从严把关扎“坝子”。市、县(区)组织部门逐一过堂、从严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申报项目坚决予以“返工”,并提请市、县(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针对“景区有景色少红色”的问题,市委组织部采取点题的方式,将“深化红色党建进景区”项目推送给文旅集团党委书记,督促提醒在加强景区提档升级时要有机植入红色元素,发挥好红色教育功能。
挂图作战,像推动重点工程一样推项目。市委明确要求,各级书记要做到真谋实划、真投实下、真抓实干、真带实推,确保“书记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施过程中,坚持各级书记靠前带动、组织部门上前推动,上下联动、同向发力、扎实推进。一是既下任务又教方法。制定出台县(区)、市直部门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双十条”责任清单,举办全市乡镇党委书记、村居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市委书记和所有县(区)委书记上好第一课,让他们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在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上,市委书记面对面指导乡镇党委书记采取“发布微信公告”“上门走访摸底”等措施,不仅把人请回来了,还把心拢来了。二是既促挂帅又督出征。对所有“书记项目”均明确时间表、画出路线图,月有报告、季有观摩,督促各级书记不打太极拳,不跑马拉松,更不搞突击战。2019年,结合省委“五聚焦五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市委书记将“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党建新模式”作为自己的“书记项目”,针对单村改建、整村合并、多村融合三种农房改善的不同形态,直接到一线、到现场,听怨言,纳谏言。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组织、民政、农业农村、行政审批多个部门单位,靠任何一个部门单位都推不动,客观上也需要“车头带”。三是既扶上马又送一程。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为“书记项目”提供必要保障。抓基层党建工作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书记项目”发挥了拉动撬动推动的良好作用。2015年在推进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中,市委组织部会同市财政局根据建设进度,向75个新建村党群服务中心拨付奖补资金1500万元,撬动县乡两级投入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资金9000万余,同期增长353%。
不打和牌,像考核招商引资一样考项目。把严督实考作为“书记项目”落地生根的重要保证,既看过程,又看结果,更看效果。一是约法三章。明确书记第一责任是抓好党建,年度目标考核党建工作成绩单不得低于经济工作成绩单,不能一手硬、一手软;明确书记既要当好指挥员,又要当好战斗员,不能以部门抓代替自己抓;明确效果要重看群众满意度,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二是定期巡查。市、县(区)组织部门采取随机选择督查地点、随机确定督查事项,到现场一线看实况、到群众家中访实情的“两随两到”方式,带着导航、带着相机,一竿子插到底,对“书记项目”实施情况常态化开展巡查。利用各县(区)召开履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述职会的机会,由市委组织部分管领导采取PPT形式逐个县(区)反馈问题并进行点评,以“有图有真相、见人见事例”的形式起到了红脸、出汗的好效果。三是专项述职。连续5年,市、县两级在组织开展年底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时,把“书记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必答题”,特别是县(区)委书记,述职时先谈市委书记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是怎么落地落细的,再谈自己项目如何推进推动的,亮成效、谈不足、话体会,接受评议。四是从严问责。十次检查不如一次通报。为压实书记管党治党责任,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组织处理,力避把规矩纪律“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有效传导了压力,传递了责任。
“书记项目”实施5年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基层组织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大抓基层的“三多”现象。回归主业的书记多了,大抓基层的氛围更浓;两手齐抓的书记多了,改革发展的动力更足。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像一个坚固的支点,将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任务撬动起来。走村入户的书记多了,党群干群的关系更亲了。各级书记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脚步更多地走进群众,带动了群众参与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对项目的满意度。既解决了不少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以往想办没能办成的大事,也给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一些全新的启示。
选对方法比一味用力重要。党委书记姓党,抓基层党建工作天经地义。但少数党委书记还存在不会抓、抓不到点子上的现象,好比是螃蟹吃豆腐——抓的挺多、吃的不多。说到底,这是个方法论的问题,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是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牛鼻子”“铁抓手”,某种程度上来说,抓住项目就是抓住了方向、抓住了切入点、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
亲力亲为比遥控指挥重要。医生当了院长,不能把手术刀丢了;教师当了校长,不能把课本丢了;干部当了领导、成了书记,同样不能把抓落实的本领丢了。“给我上”和“跟我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带兵方式,其结果必然是大相径庭。抓“书记项目”同样如此,各级书记既挂帅,又出征,关键的时刻还要下“跟我上”的决心,才能真正把项目推好。
继往开来比盲目翻新重要。宿迁推进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已经跨越5整年,历经两任市委书记和常委组织部部长,是典型的“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地方,抓工作翻篇比翻书还要快,那么所谓的创新其实就是瞎折腾。基层党建工作有其自身规律,基层党建工作要务实抓实、创出特色,只有继承前任的,考虑后任的,才能干好己任的。否则,就是有噱头无码头,站不住;有名牌无品牌,立不久。
(作者单位:中共宿迁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