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红 落绒志玛
在康定市孔玉乡的一条村道上,总能见到一位藏族老阿妈的身影,她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提着酥油茶壶和食物口袋,缓慢而坚定地走着。疫情发生以来,孔玉乡崩沙村村民龚如琼每天坚持为防疫卡点值勤的村干部送热茶,被大家暖心地称为“送茶阿妈”。
“你们整天守在桥头,辛苦了!喝口热茶暖暖身子,柴火不够了到我家来取。”龚如琼像往常一样又送来了热茶,还不忘叮嘱大家注意保暖。
孔玉乡折骆、崩沙、挖郎三个村的入口防疫卡点,设在崩沙桥头,三个村的人员每日轮岗,24小时守护着三个村302户共计863人的健康安全。
68岁的龚如琼就住在离卡点不远的村寨上。她是地道的孔玉藏族,年轻时因长期辛劳导致腰肌劳损险些瘫痪,在国家重大疾病救助和医疗保险政策的帮助下,她经历几次重大手术后,如今能借助拐杖行走。“若不是国家救助,我也没有今天,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我这把老骨头也必須出点力。”她把感恩化为行动,婉拒大家的关心劝阻,许下“疫情不结束,我就一直送热茶”的承诺。
就这样,“送茶阿妈”每天步履蹒跚地往返于家和防疫卡点,为值守疫情防控卡点的村干部送热茶、送糌粑、送饼干……“防疫卡点设置以来,老百姓很支持我们。龚阿妈岁数大了腿脚也不方便,还每天给我们送茶送饭,很感动。我们更有信心站好岗值好班,让村民放心,让政府放心!”在防疫卡点值勤的村干部感慨地说。
像龚如琼这样的群众还有很多,平日里,他们是党委、政府关心的帮扶对象,疫情面前,他们没有华丽的言语,却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正能量,回报党的恩情。(作者单位/康定市融媒体中心)(责编/冯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