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数学能力

2020-04-17 14:47康俊科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比较数学能力

康俊科

摘  要:比较,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数学概念,获得规律性的数学认识,取得较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可以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学生;比较;发展;能力

比较,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数学概念,获得规律性的数学认识,取得较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可以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数学能力。

一、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数学的转化能力

自然界中,很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就是一种转化。同样,数学领域里的很多数学知识也是可以转化的。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数学的转化能力。

例如,在“平面图形”的复习课上,师生可以一起玩“变魔术”的游戏。

师:(出示梯形)这是什么图形?

生:(异口同声)梯形。

师:求它的面积,要用到什么样的字母公式?

生:梯形S=(a+b)×h÷2。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把梯形上底(b)渐渐缩短,缩短到0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变为三角形了。

师:梯形公式会变成什么呢?

生:三角形S=(a+0)×h÷2=a×h÷2。

师:大家再想象一下,如果把梯形上底(b)的一端渐渐拉长,拉得跟下底一样长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变成平行四边形了。

师:梯形公式又会变成什么呢?

生:平行四边形S=(a+b)×h÷2=(a+a)×h÷2=2a×h÷2=a×h。

学生陶醉在“变魔术”的游戏之中,觉得梯形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平行四边形,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转化,公式也曲径通幽,既有趣又有意思,太神气了;数学知识不但生动,而且富有生命,并不枯燥无味。

二、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数学的思维能力

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每当遇到问题,总会自然而然地动脑“想一想”,这种动脑“想一想”,就是思维。教学中,应努力地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数学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后,顺风驶船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师:(一手持圆柱教具,另一手持圆锥教具)比较一下,它俩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生1:都有侧面,但侧面不一样。

生2:都是圆形底面,但圆柱有两个底面,圆锥只有一个底面。

生3:都有高,但圓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而圆锥的高是顶点到底面的距离。

生4:如果圆柱的一个底面不断缩小,就变成圆锥了。

师:(演示课件,圆柱的一个底面渐渐缩小成一个点,变成圆锥)大家思考一下,现在的圆锥和原来的圆柱比,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生1:一个底面没变(同底),高也没变(等高)。

生2:另一个底面变没了,整个体积跟着变小了。

师:小了多少呢?请大家先目测比较,再大胆猜想,然后在学习小组里动手实验、合作探究。

……

学生在比较中,找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不同点;找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宽、不断深入,得出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圆柱变成同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剩下1份,少掉了2份”“V圆锥=Sh÷3”等结论,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轻而易举的事。

三、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数学的质疑能力

不少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忽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实际上,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产生疑问,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数学的质疑能力。

例如,学生认识了(a+b)c=ac+bc和(a-b)c=ac-bc后,遇到(52+26)÷13时,觉得(52+26)÷13=52÷13+26÷13=4+2=6算起来简便。于是,遇到72÷(18+6)时,就用72÷(18+6)=72÷18+72÷6=4+12=16的算法。

师:大家比较一下,72÷(18+6)=72÷24=3和72÷(18+6)=72÷18+72÷6=4+12=16,哪一种算法正确?

生:前一种算法正确。

师: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52+26)÷13能等于52÷13+26÷13,而72÷(18+6)就不能等于72÷18+72÷6呢?

生2:(52+26)÷13=52÷13+26÷13有道理吗?

生3:乘法有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

师:请大家带着疑问到学习小组里合作探究。

(议论纷纷)

师:请全班交流。

生1:我们认为,乘法分配律对除法计算不适用,除法没有分配律。

生2:我们认为,(52+26)÷13=52÷13+26÷13,是根据除法的性质,把两个数的和按13平均分,等于把两个数分别按13平均分,再把分得的份数合起来,结果不变。

生3:我们认为,72÷(18+6)不能等于72÷18+72÷6,是因为平均分的标准变了。

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前一种算法正确,马上质疑。通过质疑到释疑,提高认识,不但厘清了发生错误算法的来龙去脉,而且培养了正确、迅速、合理的认知态度。

四、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数学的概括能力

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纳在一起,简明叙述,扼要重述。数学的知识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比较能发现数学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中,应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数学的概括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体积计算后,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概括。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现在又刚刚学习了圆柱体、圆锥体,在计算它们的体积中,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1: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第一个棱长和第二个棱长,实际上都是边长;第三个棱长,实际上是高。因为棱长×棱长=边长×边长=正方体底面积,所以正方体体积公式可以演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边长×边长×高=底面积×高。

生2: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因为长×宽=长方体底面积,所以长方体体积公式也可以演变为: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生3:因为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就有一个统一公式:体积=底面积×高。

师: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里也有底面积×高,能用这个统一公式吗?

生:不能用,因为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它在“底面积×高”后,还要除以3或乘。

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从而概括出统一公式,进而把所学知识拉成线、连成片。

猜你喜欢
比较数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