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颜 吴万金
李梅村,原名郑鼎,又名李云鹤,号卫华,1893年出生于安徽省霍邱縣白塔畈乡(今属金寨县)。1920年参加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河南省鹿邑县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红27军的创始人。他历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红27军军长、开封市委书记、华东局农委书记、安徽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文革”中,李梅村受到迫害,1969年1月逝世。1982年安徽省委予以平反昭雪。在其追悼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朱蕴山为他写下的挽联是:“成亦革命,败亦革命,成败总是革命;生也光荣,死也光荣,生死总是光荣”。生动地概括了李梅村的革命生涯。鹿邑县委送去了“豫东山河壮,群情念故人”的挽联,表达了鹿邑人民不忘革命前辈功勋,缅怀人民英雄的一片真情。
1928年初,中共河南省委派李梅村到鹿邑县发动领导群众,开展革命工作。他立即投入火热的对敌斗争中,和江梦霞等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很快在鹿邑发展中共党员130多人,建立了8个基层支部,成立“扁担会”“妇女放足会”等群众组织,领导当地群众反对地主豪绅,抗税减息,向反动势力和封建礼教猛烈开火。
到豫东后,李梅村十分重视发展党的武装力量,重点狠抓对鹿邑农民武装红枪会的改造工作。在地下党员孙实的引荐下,他结交了红枪会首领张朝聘。
曾任红27军军长的李梅村
为了把红枪会这支农民队伍引导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上来,李梅村为红枪会制定了“不争权、不夺利,不谋朝、不坐帝,反恶兵、反污吏,为百姓、除奸弊”的行动纲领,又制定了“不扰民、不贪财、不盗淫、不叛变”的组织纪律。他又建立了总会、分会、支会的上下联动,层层管理的领导体制。各会都有办公活动场所,名为“红学”;都有专门组织训练和各种活动的人员,名为“师训”。
李梅村注重培训骨干,在红枪会中成立“老冤(即农民中受压迫剥削最重的赤贫)会”,并起草了“老冤会”的章程,号召:“老冤们团结起来,反对地主豪绅的压迫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劳苦大众坐江山。”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坚力量,建立起人民的红色革命武装打基础,以“老冤会”成员为基础,组织会员学习革命书籍。他大力宣传革命道理,鼓动组织会员暴动,抗捐抗税,惩恶济贫。同时又纠正了会员以前服朱砂、念咒语的迷信陋习,以战前动员、讲革命道理去鼓励他们奋勇杀敌的斗志。
红枪会会员出则是兵,入则为民,定期集中,进行训练,号炮为令,统一指挥,除恶反霸,打击敌人,很得民心顺民意。豫东各县市及皖西北的亳县、涡阳、蒙城、太和、阜阳、萧县、蚌埠等地的人民揭竿而起,纷纷响应。
李梅村经常出没于红枪会总部及各个群众会所,宣传鼓动,出谋策划,组织暴动。2月14日,红枪会奇袭了鹿邑县城东南十字河集所驻的亳县八大队王兴仁部,缴获长短枪90余支、迫击炮1门。16日,红枪会与亳县八大队及鹿邑保安团联军激战于城东南的双桥村,结果打得敌人丢盔弃甲,望风而逃。红枪会连战皆捷,声威大震。
李梅村按照中共河南省委的指示精神再接再厉,组织更大规模的战役。2月18日,他命张朝聘率领2万多红枪会会员,把鹿邑县城团团围住,勒令敌县长冯秉魁减租免税,交出本县作恶多端的四大劣绅汲凤翔、马尚德、解泽浦、张铁林。冯玩弄伎俩,一面拖延时间,一面急电请求上司派兵解围。
李梅村、张朝聘见状,下令攻城。顿时,“九节子雷”“二捴子炮”等自制的土雷、土炮连声怒吼,红枪会会员潮水一般杀向城里。敌人依仗城墙等有利阵地及武器精良的优越条件拼命抵抗,两军相持不下。红枪会骨干吴芝芳负责攻打西门,他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三次冲上城墙,都被敌人的机枪扫了回来。最后,他们用土炮轰开了城门。敌人凭险据守,双方激战于西关的城墙上下,街头巷尾。眼看城门难保,冯秉魁准备带部分民团从北门突围,又被张朝聘带人杀退。
此时,豫东民团第3军军长韩多峰带兵赶到。张朝聘命人在城北付桥一带埋伏。他们先把韩乘坐的汽车轮胎扎破,又打死打伤韩的司机和卫兵多人。驻扎安徽省亳县的守军方振武派骑兵旅从东方杀来。两军合在一处,与守城的民团夹攻红枪会。红枪会三面受敌,被迫撤退。
在战斗中,李绍顺、王飞能、陈考等20多人光荣捐躯,刘殿阁等红枪会骨干先后被捕,英勇就义。随后,韩多峰又在黄桥、丁亮、尚桥等方圆几十里的村庄烧杀三天,房屋几乎全被烧毁,百姓尸骨遍地,惨不忍睹。
为了保存革命火种,李梅村让张朝聘带领红枪会主力,转移到豫皖边界的鹿(邑)亳(县)太(和)交界地区活动。留一部分人马在鹿邑和商丘的边界坚持斗争,并在敌人势力相对薄弱的鹿邑城西15公里的桑桥村,成立了红枪会西方分会。
1928年初夏,李梅村来到桑桥村,宣布成立红枪会鹿邑西方分会,任命吴芝芳和吴天文为正、副会长。西方分会先后在赵村、木店、邱集、高集、生铁冢周围办起了26个红枪会支会。会员发展到3000多人,分别活动在县城西的广大农村,声势浩大,很有影响。
1928年12月23日,韩多峰派一个步兵营和一个骑兵连来攻打桑桥村。当天早晨,天气阴冷,大雾迷漫。骑兵连长张正发带领骑兵60多人,从村东面蜂拥而来。他们一字摆开在显王河东岸,向在河西岸的红枪会员开枪射击。会员们毫无惧色,越战越勇,一次次过河冲向敌阵。就这样隔河“对垒”,相持不下。后来红枪会会员趁着雾障绕到敌后,断其后路,枪扎刀砍杀敌2人(其中有张正发),伤7人。夺取战马13匹、长枪5支、短枪2支,大获全胜。
敌营长王大胡子闻讯,立即命令四面合围桑桥村。这时,四周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米。红枪会乘机把全村家眷分成两队,向附近有寨墙掩护的程庄和白杨寺(现均属张店乡)转移。
向程庄转移的群众出庄没走多远,就被敌人追上,护送的红枪会会员拼死抵抗。吴收芳、吴老黑、吴金俭、吴好庚力战群敌,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撤往白杨寺的群众,同样遭到敌人的追杀。刘殿影、刘殿仙、桑小杰奋力拼杀,先后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护群众安全转移到目的地。这次战斗共杀死打伤敌人数十人,缴获枪支8支。我方人员也伤亡很大。全村150多间房屋,全部焚于火海。
这一仗,受到了李梅村的褒奖。时任中共豫东负责人吴芝圃事后召见了参战人员。
1929年9月,李梅村命令张朝聘率领红枪会会员,向国民党驻徐州44师肖之楚部岳维俊旅开战。在亳县城南肥河一带,张带领会众万余人,把敌人围在核心,四面攻打,昼夜不停。经过数日激战,岳旅3000余人被歼,所有枪炮全被缴获。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当时,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以鹿邑红枪会为基础,举行武装起义,建立红27军,任命李梅村为军长,并从冯玉祥部调一个姓刘的团长任参谋长。同时宣布张朝聘带领的红枪会主力为红1师,张朝聘为师长;红枪会西方分会为红2师,吴芝芳为师长;活动在鹿商公路沿线的红枪会为红3师,刘参谋长兼师长。
红27军建立后,李梅村命令各部属抓住战机,展开攻势,打击敌人,以胜利庆祝红27军的建立。
1930年秋,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按照中共豫东特委的指示,李梅村命红1师袭击国民党军方振武旅部。方联合驻守在太和县的杨虎臣部合击红1师。张朝聘集结红1师及红枪会会员4万多人,在亳县城南的十字河、高桥一带与敌展开了激战。先是方部包围了红1师,后红枪会会员又包围了方部。方部的援军又一层包围,红枪会会员再一次反包围。就这样层层包“饺子”,展开肉搏战。经过一天的激战,方、杨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死伤大半。红27军同样伤亡惨重。这一仗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护了革命苏区,保护了当地人民的利益。
1931年5月,国民党柘城县牛姓县长为逃避战乱,到今鹿邑县张店乡李大楼的亲戚家暂住。牛所带的护兵警卫,仍恶习不改,流氓耍赖,欺压百姓。原红2师的战士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把村围住,缴了他们的枪支,痛打了“恶奴”,把他们全部驱逐出鹿邑县境。后牛偷袭报复,把桑桥村房屋全部烧光,又抓走村民30多人,投进柘城县大牢。后经李梅村和中共地下党组织多方周旋,这些人才免遭杀戮。
活动在鹿邑和商丘交界处的红3师指战员,多次剿匪反霸,消灭了当地的土匪势力,沉重地打击了盘踞在亳县的反动武装“八大队”,使敌人闻风丧胆,群众拍手称快。
在党的领导下,红27军的节节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动摇了反动势力在当地的统治基础。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实行白色恐怖,大力进行反革命镇压,使革命的形势迅速转入低潮。当地的党组织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大部分共产党员被杀。张朝聘也于1931年5月被捕,后死于狱中。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中共河南省委于1931年秋取消了红27军的番号,调李梅村离开鹿邑,把江梦霞等一批党的干部送到鄂豫皖根据地。当地的革命斗争从此由明转暗。
李梅村的任命書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革命的人民没有被杀绝、被吓倒,他们不论到什么地方,都采用各种方式对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如,原红2师战士陈玉龙奔赴大别山区,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在战斗中,他英勇奋战,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陈玉龙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武汉部队某师副政委,被授予大校军衔。刘文中先投奔到安徽省霍邱县一带的龙山革命游击队,后参加了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刘邓大军南下时,他被留任河南省潢川县副县长,20世纪50年代末任信阳地区副专员。
在抗战中,一批批原红27军的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吴好臣等参加了新四军,所在部队后发展为冀鲁豫二分区独立团。吴随大军南下到贵州省贵阳市,离休前任贵阳市钢铁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厅级)。
解放战争时,原红27军的战士、红枪会会员的子弟,成千上万人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桑桥村吴振清先后参加了辽沈、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他在解放战争中火线入党,抗美援朝中受到时任志愿军12军副军长李德生的接见。
红27军的成立,是鹿邑县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虽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像火炬一样给革命群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紧跟党走,奋勇向前,永不变心,革命到底。
封面图片:1952年,邓小平等游览颐和园后留影。左起:贺龙、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习仲勋、王维舟
封底图片:1960年3月,贺龙、罗瑞卿等在重庆合影。左起:任白戈、李井泉、罗瑞卿、贺龙、郝治平、王新兰、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