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迪,王东,张峰,赵畅,白云龙,夏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铜是奶牛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铜在奶牛机体内以铜蛋白形式存在,机体内铜含量与铁的吸收呈正相关,铜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和红细胞的形成、成熟和释放。铜在动物体内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疾病的发生,缺铜能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性贫血[1]。奶牛缺铜还会引发其他疾病,如发情率降低,配种率下降,或出现胚胎早期死亡等现象。当奶牛机体铜含量低于3 mg/kg时,则会发生严重贫血,出现发情期延长,不孕率提高等情况[2]。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养牛大省,随着奶牛产业的发展,奶牛群体健康状况受到高度重视。奶牛铜缺乏现已成为集约化牛场的一种常见的微量元素缺乏症。为此,本试验针对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奶牛开展铜缺乏的调查研究,为今后铜缺乏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选取黑龙江省某牧场临床症状疑似为铜缺乏的奶牛26头。奶牛饲料中精料组成为:湿玉米21.6%,DDGS 6.47%,脂肪4.52%,豆粕3.62%,油糠2.13%,豆饼1.06%,米粕1.95%,钙磷0.68%,维生素和微量元素0.51%,食盐0.3%,小苏打0.3%;粗料组成为:苜蓿5.53%,青贮46.75%,羊草4.68%。
据国内资料记载,正常情况下,奶牛的血浆铜浓度为(15.76±1.36)μmol/L[3],若奶牛血浆中铜的浓度降至 10.93 μmol/ L时,则称为低铜血症[4]。
尾静脉采集血液10 mL,5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浆,将血浆分装后-20 ℃保存,用于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选用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220FS)(美国,VARIAN)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浆中铜含量测定(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在精料中添加硫酸铜(100 mg/kg 干重)[5],饲喂 2 周,检测补铜前后奶牛的血铜水平。
利用IBM SPSS 17.0软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血铜指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此牛场铜缺乏症奶牛的主要临床表现:食欲不振,毛发脱色无光泽、变得稀疏、褪色甚至发黄;行走呈醉酒状,呼吸急促,产奶量下降;出现熊猫眼,眼圈发黄,腹部侧面被毛发黄;明显消瘦,腹部膨胀,眼结膜充血和苍白。
病死牛剖检变化:血液稀薄呈水样;脑部血管扩张伴随着内部水肿;心脏颜色变淡,心肌变软,心包积液;肝、肾色淡呈土黄色,肝轻度肿大。
对26头疑似为铜缺乏奶牛补铜前后的血浆铜检测结果显示,补铜前奶牛血浆铜含量平均为(13.66±4.86)μmol/L,其中低于14.06 μmol/L以下的有14头,占被检牛数的 53.8%,为亚临床低血铜症;低于10.93 μmol/L以下8头,占被检牛数的30.8%,为低铜血症。补铜后奶牛血浆铜含量为(19.85±6.03)μmol/L,与补铜前相比差异极显著,恢复了正常的血浆铜水平。
铜可以促进酪氨酸变成黑色素来维持被毛颜色变黑,所以当奶牛发生铜缺乏时被毛褪色;铜缺乏还影响角质蛋白合成,从而影响被毛生长,导致奶牛发生脱毛。在奶牛机体内铜可以促进从饲料中摄入的无机铁转化为有机铁,利于铁储存于骨骼中,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并且铜的相关酶可以促进骨胶原蛋白的形成。赖氨酸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与机体内铜的含量成负相关,机体缺铜时导致骨骼疏松[6],韧性及抗压性下降,易发生骨折,幼龄家畜出现发育不良、骨发育畸形等情况。铜参与铁和血红蛋白的合成,铜缺乏可以导致机体贫血[7]。
反刍动物缺铜会引起众多临床及亚临床疾病,根据国内资料的记载,当奶牛的血铜浓度从14.06 μmol/L降至10.93 μmol/L时则表示此时的奶牛处于亚临床型铜的缺乏症[8]。本次通过测定黑龙江省某牛场亚临床型铜缺乏症泌乳奶牛血液指标,结果53.8%的牛血铜浓度低于正常牛。饲料中添加饲料级硫酸铜制剂后,试验奶牛血浆铜水平显著增高,恢复正常水平。分析该牛场牛群发生低铜血症可能是因为该牛场日常饲料中的铜含量不足[9]。饲料中铜含量增高可以提高牛生产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报道称哺乳奶牛饲料中每千克干物质含10 mg铜以上利于预防铜缺乏症[10]。当牛场发现缺铜时,首先要对铜缺乏程度进行评估,若补铜过量则会引起中毒;在牧场日常饲喂中通常可以向饲料中添加硫酸铜来预防铜缺乏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