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寇小永 窦继红 郝 雪 龚大洁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1]“人的性别决定”是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可渗透人文教育的素材之一,可消除学生对两性的神秘感和性别歧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进而使学生理解男女比例失调引起的社会问题的严重性。[2]
本研究选取的初中生物学教材版本分别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2013 版)(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版本(2013 版)(以下简称“苏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2013 版)(以下简称“北师大版”)。选取的具体内容为“性别决定”这一知识块,隶属《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版)》(以下简称《生物课标》)中第七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中的第4 部分内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3]
“人的性别决定”知识块在北师大版教材中位于八年级上册靠后章节,其他两个版本教材中均位于八年级下册靠前章节,在三个版本教材中均位于“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章,且单独成节,具体内容见表1。
将教材中的栏目可分为导学类栏目、活动类栏目、阅读类栏目和巩固类栏目四种类型进行比较[4](见表2)。仅从栏目设置类型来看,每个版本教材既有独特的设置体系,也有相似之处。人教版教材栏目数量及种类最多,尤其是导学类栏目的设置上;北师大版教材栏目数量及类型最少。三个版本的栏目标题都配有适当的小图标,多数栏目内容配有适当的图表,使各个栏目显得生动活泼。
表2 “人的性别决定”知识块编写体例的比较
1.导学类栏目分析
在导学类栏目设置上,人教版教材相比其他版本教材栏目类型更丰富,“想一想,议一议”栏目比较独特,龙凤胎的图片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性别由什么决定。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有相同的 “学习目标”栏目,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具有指引作用,更具针对性。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的“引言”栏目可起到情景引入的作用,但人教版教材中明确提到过去重男轻女、不懂科学的落后思想,与该知识块在人文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更切合,北师大版教材的“引言”栏目比较偏重知识,没有像“重男轻女、责难”等之类感情色彩的词。所以,从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角度来看,人教版教材最为突出。
2.活动类栏目分析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均设置了专门的活动类栏目以引起学生兴趣,且内容均为“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只是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栏目名称及标题,探究活动所用的材料及方案略有不同。另外,苏教版教材在“课外探究”栏目里还要求学生探究并收集“性别决定受环境影响的生物”的相关资料,体现了苏教版教材在活动设置上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视。
3.阅读类栏目分析
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中对学生知识拓展较为注重。人教版教材在“小资料”栏目中提到的“双胞胎的性别决定及与性别有关的基因”;苏教版教材在“课外阅读”栏目中提到的“决定男性性别的基因”。教材以“小资料”“课外阅读”这样的栏目单独呈现。补充材料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这些材料可以看作是解释性别决定的辅助性知识,也可看作是课外拓展知识。在学生学习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不易与科学家的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4.巩固类栏目分析
在巩固类栏目中,三个版本教材的栏目标题大同小异,且均以习题的形式呈现,但习题类型不同,具体在后面评价体系中分析。
综上所述,在栏目设置上北师大版教材偏重知识点的陈述,另外两个版本的教材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重,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人教版教材“以人为本的原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体现得最为突出,最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笔者通过比较三个版本教材的知识体系(见表3)发现,三个版本教材的中心概念均聚焦于“性染色体、性别决定”,侧重点一致。[4]苏教版教材虽然内容广度最大,知识点难度较大,但教材阅读难度并不是最大的。如教材中介绍了染色体与性状的关系时,结合常染色体决定的卷舌性状和性染色体决定的红绿色盲病的实例,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区别,降低了理解难度。人教版和苏教版中均提到了决定性别的基因,苏教版教材中用清晰的图片呈现Y 染色体与SRY 基因,图文结合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人教版教材对该知识点只是简单介绍。
知识广度上,人教版相比苏教版次之,北师大版又次于人教版。阅读难度上,北师大版文本的连贯程度较低,内容的阅读难度最大,苏教版次之,人教版较为容易阅读。[4]
表3 知识体系比较表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的学生活动主要集中在“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过程上(见表4)。且均将此活动设置于“人的性别决定图解”之前,意在先通过模拟探究过程,让学生总结得出生男生女比例接近1:1的关系,再通过“人的性别决定图解”解释,即用理论验证此关系。将此活动设置于“人的性别决定图解”之前,更能发挥探究活动的作用。在探究活动的材料选择上,人教版教材中所选的围棋子比较容易混合,苏教版教材中让学生制备不同颜色的卡片,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卡片在信封里不容易混合均匀,可能造成学生统计数据的不准确。
表4 学生活动比较表
评价插图的好坏,主要是看它是否与有关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做到图与文相辅相成,对于某项教学内容是否精选了不同表现形式的插图,做到有机组合而恰如其分。[5]就图表数量来看,北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多于人教版教材。三个版本教材中共有的是“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和“人的性别决定示意图”,该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并通过受精过程的图解给学生解释人的性别决定(见表5)。
表5 图表及评价体系比较表
1.“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分析
在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的展示上,苏教版教材中将XY 染色体放大数倍单独成图,北师大版教材中将常染色体、XX 染色体、XY染色体均单独成图,体现了苏教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教材在此图片处理上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有利于学生区分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但是北师大版教材用5 张图展示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显得过于集中、重复,图20-8 中的“常染色体”完全可以不要,将图20-7 中的性染色体用箭头指向图20-8 中放大的XX、XY 染色体即可。人教版教材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中,性染色体不是很清晰,可借鉴苏教版教材中的性染色体图,让学生更容易区分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人的性别决定示意图”分析
就人的性别决定示意图而言,人教版教材中将父亲、母亲等字眼换成男女人物头像,这比文字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苏教版教材在该图解设置上最为独特,给父亲、母亲等字眼配上完整的人体图,还用不同形状的动漫图表示精子、卵细胞、受精卵,使图解更加完整、形象直观。北师大版教材在该图解设置上稍有欠缺,图解过程不是很完整、直观,卵细胞、精子从何而来,在图解中没有展示,需要学生结合文字读图,图解可读性不强。
3.“我国大陆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分析
北师大版教材中“ 我国大陆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表”虽然起到用数据事实说话的作用,但只是用来说明我国男女人口数基本平衡,各占50%,然后用性别决定图解解释,实质是为学习知识服务。另外,在人口基数如此大,人口分布较广的情况下,男女比例为105.2∶100 是否算作基本平衡,可能多数学生会质疑,如大部分地区都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笔者建议北师大版教材在此内容安排上,可先通过“性别决定图解”解释人的性别比例应该为1:1,再展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即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8.06∶100。这样的数据显示,一方面,在学生心中加深“全国”的概念;另一方面,凸显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
4.整体分析
整体来看,三个版本教材基本都坚持图为文服务的原则,并且设置了实物照片、图解、人物图及表格等丰富多彩的插图,贯穿于栏目标题以及引言、正文、阅读等多个栏目中,图表真实、趣味性强,有吸引力,很好地发挥了图表的独特教学功能。[6]北师大版教材在有些内容的配图上过于集中,如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图。苏教版教材在配图上最能体现图文结合的原则,如用清晰的图片呈现了Y 染色体与SRY 基因的关系,在“游戏”栏目中给出了生男和生女比例统计表。人教版教材在配图上更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如在“模拟实验”栏目中的“围棋子”插图,大部分学生应该见过围棋,通过插图学生可以知道“围棋子”是什么样的,在模拟实验时便于学生找到围棋子的替代材料。
评价体系主要指课后习题。课后习题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检测教师教学效果。[7]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类型较丰富,包括选择、图解、简答三种形式,且三个版本教材中都设置了具有开放性的简答题,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专业术语作答的能力。一些习题可渗透人文教育,部分辨析题还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简答题具体见教材:北师大版教材中的简答题主要将问题集中在“染色体的传递、二胎的性别与第一胎的关系”上,意在让学生巩固染色体传递的过程及生男生女的比例,理解染色体减半的意义,也是对学生生命观念的建构;人教版和苏教版中均有题让学生辨析“生男生女由母亲决定”的说法,其实质是让学生运用人的性别决定等知识改变“生男生女由母亲决定”的前概念;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覆盖内容较广,如让学生完成性别决定的图解、辨析“生男生女由母亲决定”的说法、说出某地新生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原因等。人教版教材中最为凸显人文教育在课后习题中的渗透,简答第5题将本节内容与伦理道德、法律、社会责任等社会问题相联系,部分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也是很多社会问题的聚焦点,学生通过对“人为干扰性别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设想及身边实例,自然会理解男女性别比例平衡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比较发现,三个版本教材的习题设置都紧扣每节教材内容的重点知识,即集中在解释人的性别决定上,且简答题具有独特的人文教育意义,人教版教材最为凸显,苏教版教材中也体现的较多,北师大版教材在习题设置上可借鉴人教版教材,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教育。
《生物课标》在具体内容中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没有活动建议。在知识点上,三个版本教材均图文并茂,均能以课程标准为宗旨,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人体内染色体排序图”让学生区分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通过“人的性别决定图解”解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就学生活动而言,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通过“游戏”等具有吸引力的活动类栏目,让学生探究并理解生男生女比例应该为1:1,体现了倡导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还通过“小资料”等栏目给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比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内容要丰富。
整体来看,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特点较为突出。苏教版教材内容知识点最为丰富,注重探究性,功能图较多,降低了教材阅读难度。人教版教材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及要求[8],人物图等非功能图的使用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引言”及“习题”栏目中出现的“重男轻女、责难、性别诊断”等概念渗透着丰富的人文情怀教育,使本节内容上升到生命观念及社会责任层面。
教材中部分内容的处理在前面分析中已经提到,总的来说,在保持每版教材独特体系的基础上,人文教育渗透可参考人教版教材,在内容及图片安排方面可参考苏教版教材。
初中生物学教学应当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视角。[9]本节内容要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及分析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生命观念上形成平衡观,能够关注社会议题,对人的性别决定作出理性解释,辨别为生男孩烧香拜佛的伪科学。让学生结合实际衡量男女比例失调的程度,讨论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及持续失调会面临的社会问题等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将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归于人为因素的干扰,让学生明白生男生女应顺其自然,不能人为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