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益中
〔摘 要〕地方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地方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以马克思为指导,以人民群众呼声为导向,坚持传统性和现代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的原则,走地方戏曲与旅游、科技、品牌相结合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时代的大环境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使命,地方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的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基因,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因此,推动地方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不仅是新时代文化工作者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而且也是走文化振兴道路和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之路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地方戏曲实现“两创”的必要性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地方戏曲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地方戏曲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地方戏曲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此将优秀戏曲文化传承好,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更是为了赓续中华文化的根脉。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而要深入挖掘和弘扬地方戏曲艺术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传统美德;不仅要做到对传统地方戏曲的真正传承,让戏曲的传统艺术经典、传统艺术体系、传统艺术境界能够得到精彩再现;而且要做到对现代地方戏曲的真正创造,让戏曲艺术灌注着属于新时代的现代理念、现代技法、现代品质。所以,繁荣发展地方戏曲艺术,文艺工作者要用心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赋予其时代精神,讲好中国地方戏曲故事,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2.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的有效方式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下我国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同时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告诉我们,进入新时代、化解新矛盾、满足新期待,必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满足人们对多元精神文化形式的追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空间环境和民风习俗不同,因而全国各地形成了约348个风格各异的地方戏曲剧种;既有杏花春雨江南的柔美,又有骏马西风塞北的豪放。但无论哪一种戏曲都是当地文化生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当地人民雅俗共享的演剧形式。特别是许多具备反映历朝历代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历史积累型属性,又担负着反映时代精神、讴歌当代生活的重大使命的戏曲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新时代的地方戏曲工作者不仅要对传统经典进行“原汁原味”的继承,而且要力求把当时的时代烙印和当下的时代精神相结合,高扬社会主流价值,用感动人心的经典创作,在人民的舞台和生活里培养中国人的情感认同,架构起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这样的戏曲作品才会成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并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开始,全国各地相继制定了保护地方戏曲的政策措施;这样使地方戏曲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地方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方戏曲艺术吮吸了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学精神滋养,浸润于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精神追求,创造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因而推动地方戏曲文化的“两创”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五彩斑斓的地方戏曲,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民性、独特的地域性和极高的审美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动体现,也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身份的文化符号和名片。从这个意义上讲,振兴地方戏曲就是振兴传统文化,就是弘扬中国精神,就是树立民族形象,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最动人的乐章。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复兴,更离不开地方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新时代地方戏曲实现“两创”的原则性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長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因而,我们在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上,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看问题,辩证地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地方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质的艺术形式。地方戏曲事业的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发展,需要实现地方戏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这也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通过“两创”实现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即地方戏曲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关系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遵循传统与现代之间双向互动的一般规律。这决定了当代弘扬发展地方戏曲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且实现地方戏曲文化的“两创”离不开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现实引导;所以说,要坚持古为今用,立足现实的原则。为此,一方面,实现地方戏曲文化的“两创”要坚持深入生活。广阔的现实生活不仅承载着地方戏曲文化转化发展的价值,而且为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地方戏曲表现多元多彩的新时代生活,反映当下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存况味,这为地方戏曲实现“两创”开辟了新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鲜活的故事内容;同时,还为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实践和探索之旅。这样,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助于用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方式“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有助于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目标。另一方面,实现地方戏曲文化的“两创”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坚持时代精神是反映现实的地方戏曲继承传统、寻求创新发展的途径。因此为新时代书写新的精彩、新的篇章是地方戏曲文化转化发展的动力源泉,要通过表现当下挖掘地方戏曲的时代价值以激活其生命力,通过结合新的时代要素赋予地方戏曲新的时代内涵以实现其创新发展,找到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使地方戏曲文化既有泥土芬芳,又有时代风貌;既有传统历史的丰富内涵而给人以启迪,又有现代新奇的演出样式而让人赏心悦目。
2.以人民群众呼声为导向,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因而文艺作品要观照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群众的心愿、心情、心声。地方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来自民间。它的根脉就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塑造着中华民族共通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理想。因此,地方戏曲工作者要站在地方群众的角度去创造戏曲,使之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这样的作品才能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并成为在人民群众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新时代地方戏曲实现“两创”必须坚持“洋为中用”,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原则。地方戏曲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具有不可分离、相互促成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客观上决定了地方戏曲文化要实现自身的转化发展就必然有选择地吸纳和借鉴外来剧种和国外其他艺术形式的养料,与自己的特色相融化,并不断地进行改良和应用创新,使自己不断地得到提升。地方戏曲文化渊源于五千多年华夏文明的沃土,其民族性在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特质的集中呈现;并展示了中华文化独有的个性特征,显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戏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标识所在。当前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正赢得诸多国家的推崇,这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戏曲提供了良好契机,并且会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地方戏曲在世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交流和整合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必须保持地方戏曲的民族特性;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另外,各民族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还必然学习和引进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吸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但是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不能割断历史、抛弃传统;这样才能使地方戏曲成为具有民族本性、富有开放精神、集合百家之长的戏曲艺术。
三、新时代地方戏曲实现“两创”的具体对策
1.推动地方戏曲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当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正进入深度推进的关键时期。把地方戏曲元素融入旅游产业之中,推进戏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旅游的内涵与品位,而且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戏曲艺术,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目前,一些地区将地方戏曲艺术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和城市形象打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江西省抚州市深入挖掘其是汤显祖故乡这一戏曲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力求把其打造成“写戏、演戏、唱戏、评戏、看戏”的“戏曲城市”;安徽省安庆市将黄梅戏这一文化元素融入当地景观和旅游路线,推出以“黄金周·黄梅戏”为主题的黄梅戏展演周活动,加大黄梅戏与旅游产业的深入融合,着力打造黄梅戏这一戏曲元素的文化旅游品牌。此外,还有浙江的越剧小镇、湖北的孝感遗迹和黄陂的花木兰故里等都是地方戏曲与旅游业相融合的典范。这样不仅有效地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还进一步扩大了戏曲文化的影响力,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动能。因此,实现地方戏曲的“两创”必须大力推进其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首先,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方向和要求,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新理念,唱好地方戏曲与旅游融合的大戏,助推文化与旅游发展相融相盛;进一步加强地方戏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统筹规划,为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制度、资金等支持和保障。其次,旅游企业与地方戏曲剧团务实合作,共同开发地方戏曲文化旅游项目;设计出符合市场要求、满足游客需求的戏曲文化旅游产品,让精品戏曲项目走出剧院,走向民间,化身在旅游景点之中,转化为可供游客观赏、体验甚至是参与的大众化旅游产品。最后,加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发地方戏曲旅游资源;以“旅游景点剧场的舞台演出为主、戏曲文化旅游纪念品开拓为辅”为方针积极推进旅游结构调整和要素配置优化,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推动地方戏曲文化与旅游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和上中下游产业链有机结合。这样,使地方戏曲在游客中形成深层的影响力和传播源,让戏曲旅游成为了解当地文化风情的一个特色窗口,从而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旅游生活需要。
2.促进地方戏曲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地方戏曲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普及和宣传,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所有戏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地方戏曲在新时代下需要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必须要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才能让地方戏曲飞得更高更远。网络直播作为新媒体的一种传播方式,其巨大的用户群体、广泛的受众群体、快速的传播方式等,都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思路。2018年,光明网推出了“中国戏PICK ME”中国传统戏曲融媒体传播项目,对京剧、山东梆子、川剧、淮剧、荆州花鼓戏等十几个剧种进行了网络直播,观众观看量当年就超过1600余万人次。网络直播平台不仅为戏曲作品、戏曲演员提供了跨地域表演舞台;而且通过直播平台的互动性,实现了戏曲传播的双向互动。尤其在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表现得很明显。一段京剧“卖水”的抖音短视频曾在平台上特别地“火”,许多网友也跟着闻花香、照镜子,并给了超过200万的点赞;不少戏曲演员也积极参与,为网友“科普”正确的花旦身段。这样通过运用创新手段使戏曲艺术与科技结盟,不仅很好地推动了戏曲的传播,而且带动了更多青年人群走入戏曲世界,轻松地参与到视频的创作中来,从而打造了戏曲文化领域里的生态体系。另外,戏曲要吸引青年的关注,不仅要推陈出新,其反映的内容要适应青年的审美需求;而且要与青年的生活发生紧密联系。现在网络游戏已成为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如果在网络游戏中植入地方戏曲元素,许多青年在游戏过程中就会带着“那个穿黄色袍的是谁”“配的是什么音乐”等问题去寻找答案,不仅普及了基本的戏曲知识,而且可以化身為演员,穿上虚拟的戏装登台演唱一曲;这样让网游成为青少年通往戏曲的桥梁。广东粤剧院推出的《决战天策府》改编自3D武侠网游《剑网3》,其把粤剧的“戏曲性”与网游设定的“还原度”统一起来,使许多年轻的游戏玩家走进剧场,接触并感受传统文化,从而将其发展成新一代的粤剧观众。上海淮剧团走“人文新淮剧”路线,小剧场淮剧《画的画》在继承淮剧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抖音、街舞等等时下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大大地吸引一代年轻人。所以在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技术进行转播时,要依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深入挖掘优秀的地方戏曲IP;不仅要既保留戏曲原汁原味的部分,而且要引入人工智能、AR、 VR等新技术,衍生出电影、动漫、公开课、擂台赛甚至戏曲类综艺节目,建立起传统戏曲优秀剧目开发、现场点播、线下展演的一条龙模式,来提高大众对戏曲的体验感,实现地方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打造高品质的地方戏曲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因此,文艺要不负人民,不负时代,就要以文艺精品凝聚起伟大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实现地方戏曲的“两创”,必须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剧目生产创作,努力打造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戏曲文化品牌,用更多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回馈时代、奉献人民。那么,首先要制定细致、周密又富有针对性的戏曲品牌发展规划。我国地域辽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每一个拥有地方戏曲的地区,其地方戏曲的个性不仅代表着该地域的民风习俗,而且代表着该地域的文化个性;其能否打造一个代表该地域文化且被多数人所认可和能陶冶高尚情操的地方戏曲品牌,可看出这个地区整体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所以一个拥有地方戏曲的主管部门应把打造戏曲品牌纳入该地的文化发展战略之中,作为当地整体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把地方戏曲品牌建设与精品剧目的打造结合起来。一部优秀的戏曲剧目,会无形中延长地方戏曲生存的根脉,会让更多的人因为一部戏而记住了某个地域的地方剧种,这就是精品剧目的影响力。以湘剧为例,其在发展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传统与现代剧目,《拜月记》《生死牌》《园丁之歌》《山鬼》《马陵道》《李贞回乡》《谭嗣同》《月亮粑粑》等这些剧目使湘剧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富有质感,让人印象深刻,也正是这些优秀的剧目把湘剧勾连成一个立体的、具有可识别性的湖南地方戏曲剧种。其实,打造精品剧目无外乎是对优秀传统剧目的继承和对现代剧目的创新。复排、打磨《琵琶记》《白兔记》等湘剧传统剧目,不仅可以继承这些剧目,而且可以学习其戏曲程式动作,可以有效地提升演员的艺术素养和舞台表演技巧。打造现代精品剧目,戏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放低身段,发掘出社会底层的人性光;并在作品中注入鲜活的新时代气息,以悲悯的情怀对当下的现实生活给予自觉地观照。湘剧《谭嗣同》《月亮粑粑》之所以在当时产生轰动效应,是因为它们在继承自身优秀傳统基础之上的大胆创新,优美的高腔音乐、富有特色的湖湘地域语言,并融进新的思想、新的想法、新的艺术灵感,使之具有令人回味的审美价值体验,并展现出了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对地方戏曲品牌剧目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与总结,好的品牌剧目不能在演出获奖之后就搁置不理,还需要经过一次次的实践打磨;积极搭建其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展演平台,不断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不仅成为地方戏曲品牌,而且能成为全国知名的戏曲品牌。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地方戏曲实现“两创”是践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戏曲“两创”的根本点在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的实现就需要地方戏曲的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因此,地方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文化自觉行为,更要借助新时代给予的条件,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使地方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责任编辑:张建安 )
参考文献:
[1]高红花.戏曲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N].中国艺术报,2017-11-20 .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经济周刊,2017(10).
[3]荣开明.担当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J].学习论坛,2018(7).
[4]周秋光,龚希政.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5]王咏梅.浅谈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J].新闻研究导刊,2019(12).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戏曲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战略研究》(14YBB06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