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之罗兰夫人之死

2020-04-16 12:58田缨
东西南北 2020年5期
关键词:内特罗兰玛丽

田缨

法国大革命时期,有多少人走上血腥的断头台?

虽然至今尚未看到权威的统计数据,但是,这些历史信息还是通过后人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通向隐秘历史的路径。在林夕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中,有这样触目惊心的表述:人口两千五百万的法国,在1793年到1794年一年之中,就有一万七千人走上断头台。最快的记录是:在38分钟里,断头台砍下了21颗头颅……

这一万七千人中,有王公贵族、教师、革命者(既有吉伦特派也有雅各宾派)、普通平民……其中,两位女性的死亡史书留墨,至今震撼人们的心灵。

断头台,因其野蛮的刑法让死亡变得异常惨烈,而这两位女性,都是相貌出众、风姿绰约。前者出身王族,后者出身平民;前者拥有财富和权力,后者拥有智慧和教养;前者是君主制的捍卫者,后者是大革命的牺牲品。她们的结局殊途同归,都是在嗜血的围观中走上断头台,让死亡犹如一幅血腥的油画,定格在历史的年轮上。

前者因影视剧广为国人所知,她就是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临终前那句发自肺腑的留言“只有在不幸之中,才真正知道自己是谁”,曾经触及了多少人的灵魂。后者则鲜为人知,她就是吉伦特派的领袖人物,知识精英阶层代表罗兰夫人。

1793年11月10日,吉伦特派的灵魂人物罗兰夫人走上断头台。以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联合的革命派,将王室成员相继送上断头台,正应了“弄刀者刀下死,弄剑者剑下亡”这句西方谚语,吉伦特派中的一系列核心人物又遭到了雅各宾派的追杀。罗兰夫人的死,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之死,时间间距不到一个月,结局殊途同归。

也许是命运的锻打和锤炼,出身平民却饱读诗书的罗兰夫人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即使身陷牢狱也没有失去一位知识女性应有的尊严,面对断头台,生命最后的表现堪称悲壮却优雅,这是一种法兰西独有的优雅。

罗兰夫人之死,直击人心的是几个细节。

细节一:当她被关进监狱的时候,她首先考虑的是改善自己有限的居住条件。她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争取到了一些帮助:得到了一张小桌子,一块洁白的桌布,做成了一张在监狱中独一无二的书桌。她用发夹插进一块板子,做成挂衣服的小钉子,让冷冰冰的牢房充满了灵动和温馨。

细节之二:即使生命进入倒计时,也要做好时间管理。在监狱中,她合理利用每一个小时,用读书、绘画、学英语和写作打发漫长时光,冲淡对亲人的思念,抵消对死亡的恐惧。她读了汤普森的《四季》、普鲁塔克的《名人传》、谢里丹的《辞典》……“由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头脑能有这样的消遣,囚禁的时光也滑得飞快,甚至伴着幸福。或许有人发现,在欧洲,懒洋洋地倚靠在舒适马车上或者躺在柔软床上的很多女士,也少有这般快乐的时刻。”

细节三:面对冰冷的断头台,她用一个知识女性的风度维护了生而为人最后的体面和尊严。当一批受害者排着长长的队伍走上断头台时,人头一个接一个地落地。排在罗兰夫人后面的是一位老者,他脸色苍白,浑身发抖。罗兰夫人对老者说:“你先于我上断头台吧,看到我流血会使你遭受两次死亡的痛苦,我让你免去因为目睹处死我而产生的痛苦。”她的风度和优雅甚至征服了铁石心肠的刽子手,破例答应了其请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平静地望着围观民众,向巨大的自由雕像深鞠一躬,高喊道:“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玛丽·安托瓦内特走上断头台,时年38岁,罗兰夫人走上断头台,时年39岁。都正值女性的黄金年月,为人妻、为人母,并且承担社会职责。她们都经历了婚姻、爱情,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人感叹的是,当革命派将王后送上断头台,步其后尘的罗兰夫人在人生最艰难时刻,用的却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话自勉:在人生的灾难中,修身养性是一个多好的办法啊。

(王莎莎薦自《看历史》)

猜你喜欢
内特罗兰玛丽
难忘的八个字
和我一起玩
还有一只鸡
拉登之死揭秘者与政府和解
罗兰·希尔与邮票
女生玛丽莎Ⅰ
大臀姑娘的兴衰
爱无声息
特内特:美国中情局局长辞职
也用泥土造人的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