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王保中
他果断地走上了白求恩之路。
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就在自己家乡一带的战地医院工作,去世后,也长眠在那里。儿时,自己就崇敬白求恩,学医之后,更是景仰有加。
于是,2020年1月26日,他毅然奔赴武汉!
他,就是年轻的共产党员张明轩。
1991年6月,张明轩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一个农民家庭。2012年,他从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考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先后在心脏外科、院前急救中心、重症医学科担任护士。
岁月如水,波澜不惊。命运的小船顺水漂流,浪漫而恬淡。而这一切,很快被打破。
年关已至,冠寇来犯。举世震惊,凝眸武汉!
确诊患者与日俱增,全国民众心急如焚。出于职业本能,张明轩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冲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上前线!
此时,他再次想起了长眠在自己故乡的白求恩。于是,他连夜写下“请战书”,并快速地做通了家人的工作。
大年初三凌晨4点,河北省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
第二天早晨8点,张明轩在武汉市第七医院重症病房正式上岗。
病房原有6张床位,随即增加到15张。其中14名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而且有10名需要俯卧位通气,还有3台血滤机24小时紧张运行。
每位护士分管2至3名危重病人。
工作强度超乎想象!
进入病房不久,护目镜镜片悄然起雾,像冬天里结雾的汽车玻璃。为患者输液或采血穿刺,眼睛根本看不清楚,而患者重度昏迷,也不可能配合。
张明轩进针时不放心,又用手探摸了一下,发现进针位置竟然是自己的左手。
天啊,他不由地倒吸一口凉气。
万般无奈之际,他发现护目镜镜片上的水珠,正亮晶晶地映射着灯光。
水珠可以产生凸透镜的效果。把目光集中到一个较大的水珠上,说不定能把聚焦点放大,看得更清楚呢。
他立即俯身。然而,水珠太小了,光线散射,眼前只是麻麻乱乱的一团。
身体前倾,护目镜几乎贴在了患者的手腕上。
奇迹出现了,一个芝麻大小的暗青色斑点,映现在了水珠上。他屏气凝神,小心试探,慢慢进针……
夜晚下班后回到驻地,张明轩想想白天的操作,不禁后怕。
患者很多,每天输液、抽血、抽血气,一遍遍穿刺,不会总是这样幸运吧?
他立即用手机上网,搜索护目镜防雾办法。戴护目镜之前,在镜片内侧涂抹皂液,简便可行。
第二天进行实验,效果差强人意。后来他又试用沐浴液、洗发水、洗手液,也不理想。这时,他忽然想到了剃须泡沫。随后如法炮制,效果明显。可是,两三个小时之后,热汗蒸腾,仍然失效。
但他并不气馁,仍在苦苦琢磨。有一次,护目镜镜片再次结雾后,他灵机一动,心想:能否模拟汽车除雾法?想到这儿,立即把脑袋伸到紫外线消毒机的风口下。
石破天惊,竟然成功了!
一个难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
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肺部插管后痰液和其他分泌物增多,会引发呛咳,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和气沫,从而导致病毒扩散。
必须定时为患者吸痰。
呼吸机与吸痰器是通过软管相连的密闭系统,所以痰液采样时,必须将吸痰管断开,不仅操作程序烦琐,而且还会致使气溶胶溢出,病毒扩散风险大大增加。
能不能使吸痰器与痰液标本留置装置直接密闭链接呢?
张明轩细细观察,暗自琢磨。
注射器、输液器、留置针、医用胶带、一次性医用导管等常用器材,他逐一研究,但无一可用。
最终,他惊喜地发现了医用玻璃接头和负压吸引软管。
对吸痰器和标本留置装置进行简单改装,然后用玻璃接头和负压吸引软管进行密闭链接。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竟然有效攻克了这一难题。
而后,这项技术从第七医院出发,传遍了武汉市全部的重症治疗室。只是,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发明人”是谁。
对于医学护理的重要性,我们多数人或许只是一知半解。
1854年初,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国参战官兵死亡率一度高达42%。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经过分析发现,英军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官兵受伤后没有得到适当护理,因感染导致伤情加重,而阵地死亡,反而不多。
同年10月,她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经过战地护理,伤病员死亡率竟然降至2.2%。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由此成为人类护士的形象代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护理更科学、更专业、更精准,能够极大地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
我们只需看一看张明轩所在重症病房的护理场景,便可管窥全豹。
所谓重症患者,即病危患者,多数处于重度昏迷状态,长时间同一姿势卧床,极易引发血流不畅和压疮,因此必须定时为其翻身。
由于患者身上装有氧气管、吸痰管、鼻饲管、输液管、导尿管、生命体征监测仪线路等管线,为其翻身前后必须妥善整理,仔细检查,确保正常。接着要为患者拍背,以防引发坠积性肺炎而导致病情恶化,同时还要进行吸痰……
所以,为患者翻身护理,必须多人通力协作。
张明轩与同事为15名患者翻一次身,需要一个多小时。而每隔两个小时,就要重复一遍。间隔期间,不仅要为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而且还要清理排便、擦洗身体等。
他们时时刻刻的努力,都是在与死神拔河!
患者病情陆陆续续好转,从而转入轻症病房,从而走向新生。
2020年3月14日14时46分,张明轩送走了最后一名患者。
截至此时,他已在重症病房工作48天,共护理危重患者80余人次,时间长达200多个小时。
最让人惊奇的是结果:0差错、0抢救、0死亡!
在河北醫科大学援鄂医疗分队中,张明轩年龄最小。
赴鄂之初,大家相约:共同照顾这位小弟弟。
但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一天之后,这种照顾与被照顾关系竟然颠倒过来,大家反而成了他的照顾对象。
抵达武汉的第一天,经过长途跋涉和紧张培训,大家都已疲惫不堪。可是,刚刚就寝,却突然接到去火车站领取医疗物资的通知。
张明轩翻身起床,冲到楼下。队长心疼地说,你明天一早上岗,就别去搬运物资了。
“放心吧,我能行!”
连日来,张明轩似乎不知疲倦,不仅病房里的工作井井有条,时有创新,业余时间还主动担任起医疗队的后勤保障员,并主动承担起了对“后方”的请示、汇报,以及与兄弟医疗队的协作沟通等任务,而且还是医疗队的“新闻发言人”和战地宣传员。
由于张明轩的突出表现,2020年3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他“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3月10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宣布任命他为院前急救中心护士长。
在白求恩的身影中,他悄悄地长大了!●(责任编辑:王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