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鹏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时指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任何事业都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只要共产党员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就能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打开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当代愚公”。“愚公移山”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常常用来教育人们面对困难要持之以恒、接续奋斗才有可能成功。
愚公精神之所以在不同时代被不断提起,在于它的核心价值,即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有志竟成的奋斗精神。建设美丽中国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恢复是一项周期长、任务重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甚至是牺牲奉献才能实现。八步沙所在的土门、大靖一带,本就是丝绸之路及河西走廊东线上的商业重镇,商贸活动极为活跃。民间一直有“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的谚语。改革开放之初,当地人们都忙于“挣银子”,“六老汉”当时大都是村党支部书记、村长、生产队长等,在基层群众中见识广、经验丰富、头脑灵活,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完全有能力承包良田“挣大把的银子”。但他们明白,如果他们再不治沙、种树,这里的父老乡亲就必须背井离乡迁徙到别的地方去。面对利益的选择,他们像愚公立志“毕力平险”一样,做出了无论是从“经济账”还是“生活账”来算都是“最愚”的选择——承包沙漠,开始了在浩瀚沙漠里治沙造林“。六老汉”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愚公精神,三代人接力奋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
2019年,八步沙林场被授予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力奋斗治沙造林创造的“沙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生动地诠释了“两山”理论的辩证关系。
几十年来,“六老汉”三代人以三代“愚公”的担当,接力奋斗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八步沙、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十道沟及北部山区十二道沟一道道绿色屏障逐渐树立起来。古浪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把昔日的风沙线变成宜居绿洲,保护住了土门等3乡镇5万人家园及10万亩良田。在八步沙林场大门两侧写着“想四十年险阻黄沙似海敢问谁人多壮志,看数万亩苍茫绿树成洲方知历代有愚公”,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甘肅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八步沙以每年7.5米的速度南下侵蚀良田,面对日益逼近和侵蚀的沙漠,保住耕地和家园是当时人民最大的幸福。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质。“六老汉”中四人是党员,他们明白,如果他们再不治沙种树,这里的父老乡亲就必须迁徙到别的地方。“六老汉”平均年龄49.6岁,面对的是每年以7.5米速度向南推移、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六老汉”头顶烈日,脚踩黄沙,整日在沙漠中拼命,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以十足的耐心、苦心、坚持心,吃在八步沙、住在八步沙、管在八步沙。从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尝试中探索积累经验。“六老汉”三代人几十年来,他们经历过家人不解、别人嘲笑、种树失败、资金匮乏等种种困难,“愚”心不改,“愚”事不止,“愚”劲不减,从来没有忘记“走过的路”,没有忘记“走过的过去”,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始终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人民群众中获得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力奋斗治沙造林创造的绿色奇迹充分体现了群众智慧和群众力量。“六老汉”没有现代技术和设备,经过多次实验和失败摸索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经验。“六老汉”后继者的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六老汉”后继者的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八步沙人防沙治沙的科技水平不断改进,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效益不断扩大,自始至终发扬了群众的首创精神。只有发挥群众的首创性,才能使愚公精神既包含着实干苦干,又包含着创新发展。八步沙林场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本文系甘肃省2019年度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精神的新时代价值研究——以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为例”(项目批准号:19WT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责任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