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防治瘟疫的?

2020-04-16 12:40陆弃
环球人文地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学家张仲景瘟疫

陆弃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地席卷了整个中国。肺炎爆发初期,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让人们一度陷入恐慌。面对完全陌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科研人员经过不懈的研究,初步断定其宿主可能为中华菊头蝠,也确定了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情况,举国进入高度防疫状态。现代医疗条件发达,人们面对瘟疫时都觉得棘手,那么在千百年前的中国,古人遭遇瘟疫都是怎么做的?

瘟疫导致民生凋敝

元朝医学家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瘟疫五》中讲到:“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讲瘟疫“发病急剧,证情险恶”。 瘟疫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就是由强烈致病性微生物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具有急性、易传染性、高致死率等特点。瘟疫种类繁多,例如黑死病、鼠疫、天花、霍乱、瘴气等几十种传染病,都曾经在全球各地泛滥。世界历史上,人类遭遇了无数次的瘟疫,有些瘟疫尤其严重,像雅典大瘟疫、安东尼瘟疫、查士丁尼瘟疫、欧洲黑死病、印第安天花瘟疫、西班牙大流感、俄国斑疹伤寒等等,都造成了不计其数的人死亡。回观中国历史,自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20世纪,记载在册的瘟疫,较大规模的就达数百次之多,常是三年一小疫,十年一大疫。

古代医学不发达,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限,一些具有传染性的小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很可能发展成大范围致命性的传染病。像黄热病、霍乱、疟疾这些在现代很容易治疗的疾病,在古代对人类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古人面对凶猛的瘟疫,初期几乎是束手无策,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他们曾将其归因于鬼神。神话传说中曾讲到:五帝之一颛顼大帝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是瘟鬼,专门负责传播瘟疫。生产力低下的先秦时期,瘟疫一旦爆发,人们会请专业的驱疫鬼者来作法,史载中提到这些人“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汉代出现疫情之后,皇帝会先下一道“罪己诏”,因為他们认为瘟疫是上天在警示自己,作为人间管理的一把手,必须自我批评,恳求得到上天的饶恕。

两汉时期是瘟疫记录最多的时期,后世历史学家统计,自公元119年至217年的近百年间,就曾发生过几十次大瘟疫。而在东汉末年的数十年间,大瘟疫更是连绵不断,其死亡人数之多,已无从统计。尤其是东汉末年,在王朝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一种可怕的伤寒以空前的速度席卷每一个角落,病毒主要通过动物(马、牛、羊等)作为中间宿主传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病,患者身体上会出现血斑淤块,同时高热致喘,气绝而死。这瘟疫流传起来十分凶猛,在古籍中可以找到许多描写当时惨烈景象的文字。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建安二十二年,疠气盛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操《蒿里行》也提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也记载:“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三国时期,全国人口不到一千万,不只是战争原因,亦有瘟疫推波助澜。面对瘟疫,不仅普通民众因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而大量死亡,那些一向养尊处优的上层人士也难逃厄运。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都是因瘟疫而死。

尽管在古代并没有明确的相关记载,一些人口统计数据也很不准确,但我们仍可从一些史书留下的文字中感受到当时瘟疫的可怕。

明朝医学家吴又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温疫论》一书,揭开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新篇章。

被瘟疫左右的三国乱世

东汉末年战事频仍,民不聊生。在此情形下,瘟疫的到来无疑是雪上加霜。东汉王朝虽已灭亡,但瘟疫还没有消失,到三国和晋朝,它又持续了很长时间。历史学家裴松之曾说,这场瘟疫“自中原酷乱,至于建安,数十年间生民殆尽。比至小康,皆百死之余耳”。而据《晋书》的记载,甚至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十二月,瘟疫都还时有发生,“是月大疫,洛阳死者大半”。

这场瘟疫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令国内外的专家开始推论其起源,但各家说法不一。英国医学家弗雷德里克·卡特赖特认为,这场瘟疫的源头是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他在《疾病改变历史》中称:公元1世纪末,一个残忍好战的民族出现了……匈奴人带来了新的传染病,造成了被历史学家称为“瘟疫的一系列疫症的流行”。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瘟疫与匈奴无关,极有可能源自大汉内部。当时混乱不堪的局势,各方军阀都在招兵买马,吏治腐败,官府横征暴敛尤甚,加之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饿殍遍野,来不及掩埋,从而滋生了瘟疫。

公元183年,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趁民间大疫流行,用符咒之水医治病人,病情好转后,百姓将他们奉为神灵。十几年间竟然发展到了数十万信徒的规模。当时机成熟后,他们便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发起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可以说,瘟疫与政治互相作用,瘟疫的流行正是黄巾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这次农民起义因其本身的弱点,最后遭到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基本上名存实亡。为了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朝廷不得不给予地方更多的军事权力,从而为以后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持续多年的大瘟疫对三国格局的形成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时的曹操号称有80万大军,但由于军中瘟疫肆虐,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正如《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到:“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如果没有瘟疫的影响,三国又是否会是另一种局面?

防疫方法輪番上阵

虽然瘟疫来临时,古人并没有多少有效的办法抵抗,但人们并没有坐以待毙。当人们发现一些愚昧的做法不足以制止瘟疫时,很多头脑清楚的人站了出来,其中有政府官员,也有对防治瘟疫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医。

第一个方法是隔离,史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人们把患者隔离开来治疗,切断瘟疫的传染源,降低其他人的患病率,这是自古至今都在采用的办法。在汉代,人们设置类似隔离医院的设施“病迁坊”,用来隔离麻风病人。到唐朝,“病迁坊”发展为佛教会设立的“病人坊”,内有僧人专门为患者治病,相当于现代的慈善机构。武则天时期改称为“悲田养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

第二个方法是掩埋因传染病而死亡的尸体,并且建立疫情检疫系统。先秦时期就有掩埋因传染病而死之人的意识,到宋朝,政府还会给这样的行为以奖励。湖北出土文物《封诊式》竹简中有明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清朝刊行的《海录》中提到:“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

第三个方法是研制治疗瘟疫的中药。众多医学家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这些医学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他广泛收集民间药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当时人所称的“伤寒”,与我们现代所认识的伤寒并非同一个概念。后世研究者认为,东汉时期的“伤寒”其实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张仲景在书中提出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方法来判断病症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这是那个瘟疫肆虐的年代里最为宝贵的财富。

关于张仲景,还有一个“饺子防瘟疫”的有趣故事。当时,张仲景发现瘟疫爆发与天气时寒时暖有关。为了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他发明了“祛寒娇耳汤”,也就是最早的饺子,饺子馅是煮熟切碎的羊肉、辣椒和配制的祛寒药材。其实饺子并不能防治瘟疫,只是馅料可以祛除人体内的寒气。

除了张仲景,很多中医在防治瘟疫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晋朝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等治疗瘟疫的方剂。元朝医学家朱丹溪认为治疗瘟疫有三法,分别是宜补,宜散,宜降。明朝医学家吴又可认为瘟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他留下的治疫方剂现在仍然在指导临床实践。清朝名医余师愚发明“清瘟败毒饮”,对于防治瘟疫效果显著。

民间也有许多治疗瘟疫的偏方。东汉马援在出征交趾(今越南)时遭遇瘟疫,军医建议用薏苡仁预防瘴气,有一定成效;在井上加栏加盖,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必要时在井水里加药,大家喝了可以防治瘟疫。总之为了治病,古人想尽了办法,才使得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得以存活。

猜你喜欢
医学家张仲景瘟疫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人体肠道内竟有超14万种病毒
中医药,在战“疫”中前行
Bian Que
瘟疫算个啥
没有疫苗,古代大瘟疫有多恐怖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基因疗法成功让男童换皮80%
病由心生
善良的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