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浩博 何建平 孟林秀 杜胜品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交通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综合性问题,如何构建舒适、环保、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重点之一。通过总结分析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在可持续交通方面的战略和措施,结合中国国情和交通现状,提出实行用油限制、“谁吸引谁分摊”等建议,为解决中国交通拥堵现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政策;可持续交通;公交优先;用油限制;“谁吸引谁分摊”
随着我国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和政府对汽车工业的支持,小汽车越来越多的进入到普通百姓家中。据统计,2017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0906.7万辆,而这一数据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31342.4万辆。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在给国家经济带来增长和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坚持发展汽车工业的决心不会变,更多小汽车进入家庭不可避免,交通供需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交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平衡交通供需以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愈加重要。
1.世界主要先进国家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状况
1.1美国
现在普遍认为美国开始由以興建国家州际高速公路为核心的战略转变为可持续的交通战略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在“ISTEA”中开始注意到了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率,强调交通发展的均衡性、合理性,及交通建设资金分配的伸缩性。1998年美国又出台了“TEA-21”,更加强调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21世纪初美国政府出台的《2003~2008年战略计划》强调交通系统的快捷、智能和安全,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功能,并提出了安全性、机动性、全球连通、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组织优化的六大战略目标。
2009年美国政府又出台了《迈向21世纪的进步(“MAP-21”)》等一系列法案,将安全性、良好的维护状态、经济竞争力、宜居性、环境可持续性作为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不断地优化交通结构体系。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法令作为对联邦政府相关法案的补充,例如俄勒冈州立法机关分别2009年和2010年出台了《就业与交通法》和《第85章俄勒冈法》以降低GHG的排放。
1.2德国
相关数据表明,在德国各种交通方式客运量的比例为道路:铁路:航空=35:3:2,货物运输则为道路:铁路:内陆水运:管道=91:20:11:3,道路运输在客运和货运中均占有较大的比例。德国早期道路发展主要以南北纵向为主,且交通设施建设主要以道路为主。进入21世纪以后德国在交通运输上尤其是道路交通运输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平衡,其私人小汽车出行量占到道路客运总量的80%之多,大量的私家车出行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效率,据统计,德国每年因堵车而消耗的时间约为47亿小时。
德国政府在1992年承诺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在2000年提出了社会、经济、生态三视角的概念,要求在确保人和物资运输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并进行环境风险把控。BVWP2003中对德国21世纪交通发展方向和战略做出了规划,其中重点任务在于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提出了优化交通网络、消除交通瓶颈等目标。BVWP2030在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经济效益、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1.3新加坡
为了应对人口的剧增和城市化加快,新加坡在很早就注意到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1975年,为了满足人们在交通和机动两方面的需求新加坡出现了最早期的区域通行券系统(ALS),后来由此衍发出现了更可靠的公路电子收费系统(ERP)。新加坡城市的发展极大地受到其国土面积的限制,因此在其国家总体规划中将建设适宜、环保、高效、经济的交通网络作为其交通发展的总目标,大力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在近30年里,新加坡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在新加坡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已经占到了75%。
为了限制私家车的发展,新加坡政府还制定了相当高的附加税。从1968年至今,新加坡相继引入了包括车辆进口关税、注册税、额外注册税等税种,多重税收制度使得新加坡人不得不比美国人多花2倍的价钱去购车,很好的限制了小汽车的增长。
2.先进国家在可持续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
2.1发展综合交通、注重多方式联运
综合交通规划和多模式联运已经成为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注重综合运输效益和环境保护,在充分满足人们的出行和物资需求的基础上倡导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已经逐渐被人们重视。德国早期不平衡的交通运输体系为德国后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1992年以后的交通规划中德国政府开始注重发展综合交通运输和大运量交通运输,如在BVWP2003中计划投资的地面交通建设中道路、铁路、水路分别占比56.9%、37.5%和5.6%。
2.2实施公交优先,优化运输体系
公交优先策略是城市交通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策略。为了便于公交通行,新加坡规定在高峰小时内不允许社会车辆驶入公交专用道。德国弗莱堡通过为电车和巴士提供独立道路和优先通行权,为出行者提供了经济、高效、安全、生态的公共交通系统,据统计,弗莱堡平均每人每天至少乘坐一次公共交通。德国莱比锡市在电车的重要站点设置了自行车换乘站,便利人们在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的换乘,这些换乘站普遍设置了防雨车棚等设施。
2.3强化环境保护理念,鼓励发展新能源、新科技
过快增长的汽车交通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引起了有关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重视。1961年加州最早制定了相关法规并实施,1980年美国开始在汽车上使用三元催化器,以从源头控制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在美国近十几年的交通规划中,环境保护几乎每次都被做为重点。德国2015年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8%,为了实现在2050年零排放,德国在一些领域打造了一批示范项目,如在货运方面提出了电气化公路货运解决方案。
3.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的可持续交通政策
3.1限制私人出行方式 重点优化关键节点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间,可以推断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镇化仍将进一步加深、加快,交通系统所面临的形势也将更加严峻。可持续交通实现的关键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限制私家车的出行,一些先进国家通过多重税收制度和较高的燃油税实现对私家车的控制。用油限制和“谁吸引谁分摊”的原则分别从限制私家车出行和完善不同模式的土地利用形态的公共交通体系入手,提供了实现可持续交通的手段。
3.1.1实行用油限制
用油限制是指以计划经济的原理通过一定手段对私家车的燃油使用进行限制以达到降低私家车出行量的目的。通过对过量使用的燃油进行收取额外费用以升高私家车过量出行时的路阻,从而限制居民的小汽车出行。该策略在維持现有燃油价格基本浮动规律和满足大部分居民的基本出行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了私家车的非必要出行,能较好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3.1.2“谁吸引谁分摊”
“谁吸引、谁分摊”的原则就是通过交通吸引点提供免费的、方便的交通方式辅助城市解决部分交通量。土地利用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交通流的分布,一般认为上下班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大型娱乐场所因其特殊的土地用途也吸引了大量交通,往往会造成交通拥堵。假如在原有的交通格局下,大型商场通过提供免费公交等方式分担交通压力,提升公交舒适度,能够有效地缓解该地段的交通压力。
3.2优化公共交通运行环境
公共交通凭借其大运量、集约化以及环保和经济的优点被很多国家和地区重视,但是由于中国部分城市公共交通在正点率、发车频次和舒适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出行的需求,因此人们在出行时,往往选择更加舒适,灵活方便的私人出行方式。
优化我国公共交通运输和管理体系,建立全面的、网络化的公共交通电子收费系统,对公共交通进行统一的费用管理和调控。如在高峰时段降低公共交通费用,同时禁止私家车驶入公共交通专用道,通过这两个手段增加高峰时段私家车出行阻抗,降低公共交通阻抗,将能够有效地缓解部分大中城市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
4.结束语
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尖锐。本文围绕着我国城市广泛存在的交通拥堵问题,基于城市有限的交通空间,通过限制个人交通方式和优化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下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提升公共交通在人们出行选择中的竞争力,让公共交通成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的支撑手段。
【参考文献】
[1]尹杰,李枫,李旭辉.先进国家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研究[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09(01):39-42.
[2]LORETTA SORENSEN.MAP-21[J]. Pit & Quarry,2012,105(3):58,60-63.
[3]苏赫拉布·拉希德,克里斯·格雷罗涛,罗涛.环太平洋地区可持续交通发展:美国、新加坡和中国的政策、挑战和案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05):36-41.
[4]付宇.德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及重点[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7,9(2):165-172. DOI:10.3724/SP.J.1224.2017.00165.
[5]王晓峰. 德国的可持续交通运输政策[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上海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重庆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现代化道路交通管理发展与展望——第八届多国城市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上海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重庆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3:451-456.
[6]罗兆广.新加坡交通需求管理的关键策略与特色[J].城市交通,2009,7(6):33-38.
[7]罗兆广.新加坡:宜居城市的交通关键[J].中国公路,2018(1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