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青
(国有喀左县卧虎沟林场,辽宁 喀左 122300)
杨树(PopulusL.)是我县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目前幼龄林和中龄林极易遭受病虫害为害,病虫害大发生,致使人工林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鉴于此,喀左县森防站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及试验研究,摸清了杨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和发生规律,找到了简便实用的防治方法。此次调查地点主要为渗津河流域、平子镇和桃花池林场等杨树人工纯林地。于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采取实地跟踪调查、采集病虫害标本、利用显微镜查找病原体、通过防治实践筛选防治措施。经过3年的调查研究与防治实践,找到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3月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
发生与为害:1年发生1代,以初孵幼虫和卵在树干、树皮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4月上旬越冬卵相继孵化,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成虫羽化,7月为成虫期,卵寿命平均为63 d。
发生与为害: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木质部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活动为害,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至7月下旬成虫出现并开始产卵,7月上旬新幼虫孵化并侵入树干,幼虫为害到10月越冬。
发生与为害:1年发生1代,以卵在树皮中越冬,翌年4月幼虫开始在蛀道为害。为害大树和成熟、过熟林,为害大侧枝以及枝干上,造成树干外千疮百孔,树干内坑道密布,大枝或整株枯死。
发生与为害:1年发生1代,以卵在树干或屋檐、墙角、石块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为幼虫,幼虫期1.5个月,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化蛹,蛹期10~15 d,7月上旬至下旬羽化成虫,卵期长达9个月。在林网、疏林地、路树发生量大,为害较重。
发生与为害: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干的裂缝、树洞和枯枝落叶层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恢复取食,6月上旬老熟幼虫化蛹,蛹期8~11 d,6月下旬至7月中旬成虫期。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交尾产卵,卵期10 d左右。幼虫白天潜伏在树干基部、树皮裂缝或爬下寄主钻入石块杂草下,于夜间上树取食。9月下旬幼虫下树进入越冬场所。
发年与为害:1年发生2代,以3~4龄幼虫在树干的裂缝、树洞和枯枝落叶层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恢复取食,6月下旬化蛹,蛹期8~10 d。6月中旬第2代成虫出现,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产卵。卵期10 d左右孵化幼虫。幼虫夜间上树取食,白天潜伏于树干基部、树皮缝及地表石块杂草下。8月中旬第1代成虫羽化,10月中旬幼虫下树,进入越冬场所。成虫有趋光性。
发生与为害: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或表土中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成虫上树取食并交尾,5月上旬产卵,可延长至6月,卵产在叶片上,呈块状。6月下旬出现成虫,在表土、落叶、杂草中越夏,8月下旬又活动取食,9月下旬下树越冬。成虫有假死性。
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为着眼点,采用营林措施为基础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要把包括检疫检查,预测预报和林业技术中的良种壮苗、科学造林、适地适树,及时合理地修枝、培育,以及生物的、化学的 、物理的各种措施进行合理安排,使其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综合治理体现了预防为主、自然控制和积极消灭三者的统一。
2.2.1 加强检疫,防止从外地传入危险性有害生物。杨树种类较多,苗木引进流出量大,因此容易通过苗木的的运输而异地传播扩散,所以应加强检疫,慎重选用外地树种,尽量选用乡土抗病虫害的品种。
2.2.2 加强管理,控制杨树腐朽病和蛀干害虫的为害。对腐朽病发生严重,不能复壮的树木进行适度伐除处理。减少病源,预防对健康木的侵害。
2.2.3 安全用药,科学治理。对为害严重的树木,尽量选用BT制剂、病毒制剂、白僵菌制剂等生物农药;选用灭幼脲、菊酯类等低毒、低残留、无污染,选择性强或对天敌损害较小的化学农药;以及人工物理方法治理及预防,如频振式杀虫灯诱集有趋光性的成虫、性引诱剂诱杀的方法。药物防治主张推广精准施药,施药策略主张精密、微量。减少常规喷雾、尽量应用新技术、新机具,降低用药量,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表1 防治名录表
根据治理原则和我县的防治经验,提出了一些环保高效、易于操作防治措施(表1)。
3.2.1 物理防治(A)
A1—冬春季翻树盘,修剪枝杈,破坏越冬期害虫的越冬场所及卵块。
A2—用佳多频振杀虫灯诱集有趋光性的成虫,诱虫灯应该设置在离发生林分较近的林缘、山坳、路旁、河旁等开阔地。
A3—对木木腐朽病发生严重,不能复壮的林木进行适度伐除处理。减少病原,预防对健木的侵害。
A4—摘除卵块,集中烧毁或深埋。
3.2.2 生物防治(B)
B1—在幼虫取食期,用0.36%苦参碱水剂150 mL,加水800倍,喷雾防治。
B2—保护利用天敌,比如螳螂、胡蜂、瓢虫、蜘蛛、寄生蝇、鸟类等。
3.2.3 防生防治(C)
C1—在幼虫2~5龄幼虫时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1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备用药量6~9 mL。
C2—用20%灭幼脲3号,每亩用药量30~40 mL,兑水2000~3000倍液喷雾。
3.2.4 化学防治(D)
D1—幼虫取食期,使用20%氰戊菊酯乳油30 mL,兑水2000~3000倍液喷雾。
D2—利用害虫上下树习性,用毒绳绑扎树干毒杀阻隔。
3.2.5 特定防治(E)
E1—属国内检疫对象。应做好产地、调运检疫工作。
E2—在幼虫为害期,用打孔机在树干基部打打深1~1.5 cm,每株打4~6孔。用注药器或注射器每孔注入40%乐果乳油1∶1药液,距注药孔3 m以内幼虫均可杀死。
3.2.6 经营管理
3.2.7 病害药物防治(F)
F1—利用0.1%升汞液、100倍40%福美砷、50%退菌特、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等刮皮涂干。林业专用四霉毒(梧宁霉素)涂抹10~50倍液;喷雾800~1000倍液。
3.2.8 其它防治(G)
G1—此种有害生物在本地有分布,但未发生过为害,一般不采用专门的防治措施,只要做好监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