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奇,吕坐彬,杨志成,房 娜,刘洪洲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300452)
渤海湾盆地辽西凸起沙三段地层通常直接披覆于太古宇潜山面之上[1-4],以浅湖相沉积为主。但辽西凸起 J油田沙三段底部除发育灰色泥岩外,还发育三种特殊岩性:红褐色泥岩、灰色灰质细砂岩及灰色含砾中砂岩。J油田共有12口井在沙三段底部钻遇砂岩并见油气显示,显示了沙三段底部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潜力。本文采用回剥法恢复 J油田沙三段沉积早期辽西凸起的古地貌。在岩心精细描述与薄片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响应特征与地震反射特征,对沙三段底部地层进行剖析,建立沙三段底部多种岩相成因模式,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带,为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提出新的方向。
J油田位于辽西低凸起中北段,西侧以辽西大断层为界紧邻辽西凹陷中洼,东南呈缓坡向凹陷过渡,毗邻辽中凹陷中洼、北洼,处于有利的油气富集位置(图1)[5-7]。该地区主要发育太古宇潜山、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和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等地层。其中沙河街组发育沙一段、沙二段及沙三段。主力含油层系为沙河街组沙二段和太古宇潜山。
图1 研究区构造位置
不同岩性形成于不同的沉积背景,而构造-古地貌形态对沉积类型、沉积充填序列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从而控制了储集砂体的类型[8-9]。因此,对构造-古地貌控制沉积作用的研究是重建沉积体系、预测储集砂体展布的有效途径[10]。通过恢复沙三段沉积早期古地貌,并根据古地貌构造特征划分次级古地貌单元,进而结合沉积动力学原理,分析各种古地貌控制下的沉积环境,为后续的岩相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本文利用地震、测井及录井资料,采用回剥技术及断失量的趋势分析方法,恢复了古近系沙三段沉积前古地貌。渤海湾盆地在经历古新世-始新世中期的伸展裂陷阶段后,沙三段沉积时期辽西凸起呈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对 J油田沙三段沉积前古地貌进行分析,可识别出东次隆、西次隆以及中部次凹等3个二级地貌单元,次隆地貌单元可进一步识别出陡坡带、缓坡带、平台区及沟谷等4类三级地貌单元(图2)。
图2 J油田古地貌
J油田沙三段底部主要发育四种岩性,分别为灰色含砾中砂岩、灰色灰质细砂岩、灰色泥岩及红褐色泥岩。
灰色含砾中砂岩:研究区共有6口井在太古宇潜山顶面之上钻遇灰色含砾中砂岩,厚度为3.0~20.0 m,相邻井之间钻遇的含砾中砂岩厚度变化较快。其中,所含砾石粒径为2~5 mm,砾石呈杂乱排列,颗粒分选差、磨圆呈次棱状,结构成熟度与成分成熟度较低,且物性较差,为近源快速沉积所致。
灰色灰质细砂岩:研究区共有 12口井在沙三段底部、太古宇潜山顶面之上钻遇灰色灰质细砂岩,厚度6.0~8.0 m,相邻井之间钻遇的灰质细砂岩厚度变化较小。观察J-7井岩心,该井沙三段底部发育一套正粒序特征明显的砂岩,顶部发育灰岩、灰质粉砂岩,含炭屑,滴盐酸后强烈起泡,发育水平层理;中部发育细砂岩,颗粒分选磨圆较好,可见丘状交错层理和斜层理;底部发育中砂岩,可见平行层理。从镜下薄片可看到颗粒定向排列,具有水流搬运的特征。
灰色泥岩:沙三段沉积时期,J油田普遍发育滨浅湖沉积,在潜山顶面之上沉积一套较厚的灰色、灰绿色泥岩,发育的厚层灰色泥岩属沙三段底部地层,属于正常的滨浅湖沉积泥岩,分布范围最广。
红褐色泥岩:J油田共有3口井在沙三段底部太古宇潜山面之上钻遇红褐色泥岩,厚度为5.0~8.0 m,泥岩质地较纯,偶夹棕色条带状粉砂。通常渤海油田沙三段泥岩均为灰色,红褐色泥岩则鲜有钻遇。
灰色含砾中砂岩岩相:灰色含砾中砂岩地震相特点表现为透镜状或中等振幅断续反射(图 3),钻遇灰色含砾砂岩的6口井均位于古地貌的沟谷中。灰色含砾砂岩与红褐色泥岩一样,均属于坡积相,较红褐色泥岩搬运距离更远。沟谷带可形成局部的可容纳空间,早期风化物快速在沟谷堆积、保留,发育坡积砂岩,与红褐色泥岩同属于坡积相。
图3 灰色含砾中砂岩地震相
灰色灰质细砂岩岩相:灰质细砂岩地震相特点表现为席状中等振幅和中连续反射(图 4),其发育位置属于一个平台区,古地貌高度中等,附近存在比此古地貌更高的高点。由于古地貌平缓、水体较浅、水动力强,砂体经过反复淘洗、改造,形成台地式滩坝沉积[11-14]。滩坝砂物性好,属于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为油田重点挖潜方向。类似油田如胜利油田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潜山周缘平台区都发育台地式滩坝沉积,顶部往往发育碳酸盐岩坝滩,即顶部灰岩[15-16],与J油田沙三段底部滩坝砂岩特征相似。
灰色泥岩岩相:灰色泥岩属于J油田沙三段普遍发育的岩性类型,厚度较大,地震相特点表现为弱振幅连续反射,形成于浅湖相沉积。
红褐色泥岩岩相:风化壳中黏土层通常为红褐色,故本次研究首先考虑J油田太古宇潜山面之上钻遇的红褐色泥岩是否为原地保留的风化壳。风化壳从结构上虽具有垂向分带的特点,但总体呈渐变趋势[17],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亦能反映渐变特点,然而J油田钻遇红褐色泥岩的井段,测井曲线从太古宇潜山到沙三段呈明显的突变,不符合风化壳渐变的特征;且J油田沙三段底部红褐色泥岩质地较纯,而风化壳中黏土层成分复杂,颗粒不均。综合分析表明,本油田潜山面之上钻遇的红褐色泥岩并非原地保留的风化壳。
图4 灰色灰质细砂岩地震相
从古地貌特征分析,钻遇红褐色泥岩的3口井位于油田古地貌的陡坡带上,古地貌越高、风化程度越高,大量的黏土类风化物经过滑坡再搬运至邻近山坡处,堆积形成红褐色坡积泥岩。根据沉积学理论,该沉积类型属于坡积相。坡积相属于一种陆相沉积类型,刘宝珺于1985年提出,基岩的风化产物由于雨雪等作用,借助重力沿斜坡滚动,堆积在山坡、沟谷中,形成坡积相。
通过对J油田沙三段底部4种岩性展开岩相分析,建立每种岩性的沉积模式(图5)。其中灰色泥岩发育于正常滨浅湖沉积,反映了渤海地区普遍发育滨湖相沉积的特点;红褐色泥岩形成于古地貌较高的陡坡带,构造高点的黏土风化物快速滑坡搬运至斜坡处堆积,形成坡积泥岩;灰色含砾砂岩发育于沟谷带中,潜山碎屑风化物经过短距离搬运,快速堆积于沟谷中,形成粒度粗、分选差的坡积砂岩;灰色灰质细砂岩形成于古地貌平缓的平台区或缓坡带,砂岩经过淘洗、改造,发育滩坝砂岩(图6)。
图5 J 油田沙三段底部四种岩相模式
图6 J油田沙三段底部(潜山顶面)沉积模式
沙三段沉积前,太古宇变质岩潜山经历多次构造运动,潜山顶面形成次凹、陡坡带、缓坡带、平台区及沟谷等复杂地貌单元。变质岩潜山作为母源,经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作用后,风化产物在不同古地貌区形成的可容纳空间中发育不同的沉积类型,即古地貌形态控制了沙三段底部的沉积类型。
在上述沉积模式的指导下,结合油田古地貌特点,预测了油田不同古地貌单元的沙三段底部沉积相带,其中油田西侧断层带附近发育多个古地貌沟谷,主要发育条带状坡积砂岩;油田中部古地貌发育多个局部平台区,主要发育滩坝砂岩;油田北部古地貌高部位附近的陡坡带发育红褐色坡积泥岩。
通过建立沙三段底部复杂沉积模式,可预测不同沉积相带的展布和预测优质储层的展布。通过分析生产井生产资料,不同相带储集性能不同,次隆边缘沟谷带中发育的含砾粗砂岩,厚度变化快(3~20 m)、成熟度低、物性较差、产能较低,日产量小于3 m3;而位于次隆平台区及缓坡带发育的滩坝砂岩,分布稳定,储层厚度普遍为6~8 m,成熟度高、物性较好、产能较高,日产达到60 m3,且生产稳定。
(1)渤海湾盆地在经历古新世-始新世中期的伸张裂陷阶段后,沙三段沉积时期辽西凸起呈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J油田可识别出东西次隆以及中部次凹等二级地貌单元,对次隆可进一步识别出陡坡带、缓坡带、平台区及沟谷等4类三级地貌单元。
(2)受古地貌和局部物源控制,不同地貌单元发育不同沉积类型。其中,次凹地带发育滨浅湖相灰色泥岩,次隆平台区及缓坡带发育滩坝相灰质细砂岩,次隆边缘的沟谷带发育坡积相含砾粗砂岩,次隆陡坡带高部位发育坡积相红色泥岩。
(3)J油田沙三段底部不同相带储层物性差异较大,次隆边缘沟谷带发育含砾粗砂岩,厚度变化大(3~20 m)、成熟度低、物性差、产能低;而次隆平台区及缓坡带发育的滩坝砂岩分布稳定(6~8 m),成熟度高、物性好、产能较高,是勘探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