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柯鑫,罗尊长,董春华,孙 梅,洪 曦,谢 宜,周 旋,刘 杰,孙 耿
(1.湖南大学研究生院 隆平分院,湖南 长沙 410125;2.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氮、钾等作为主要营养元素一直影响着水稻的生长发育,也是保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1]。近些年来,化肥氮施用量迅速增加,增产效果渐微,利用率低下,造成农田土壤的酸化、板结,环境风险大大增加[2-5];氮素的流失,氨与亚硝态氮挥发也带来大气温室效应、酸雨等一系列环境问题[6],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土壤钾素缺乏与钾矿资源不足间矛盾也是我国农田面临的重要问题[7],亟待解决。
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绿肥作物,是一种优秀清洁的有机肥资源,含有大量氮素,通过对其翻压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环境,在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中发挥重要作用[8-9]。周兴等[10]研究表明,紫云英翻压后,水稻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增加水稻产值,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稻草秸秆还田能不同程度增加水稻产量及其地上部分钾素含量,对中、低钾土壤的钾肥吸收利用率有显著提高[11-12],在养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曾研华等[13]发现秸秆还田配合化肥减施能增加双季早、晚稻周年产量与生物量,且双季早稻增产效应高于双季晚稻。大量研究表明,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有关[14-15]。田红刚等[16]研究表明,水稻生育期90%以上干物质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稻谷产量的40%~60%直接来自水稻剑叶的光合作用[17]。韩勇等[18]以辽宁省为例,发现水稻灌浆中期叶片的Pn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Gs和Tr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与Ci呈极显著的直线关系。
前人对紫云英、秸秆还田研究较多,但其中涉及对水稻生理指标的研究鲜有报道[19-21]。本研究采用周年定位试验,探究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替代早稻20%,30%,40%化肥氮及早稻减施40%化肥钾对双季稻产量、幼穗分化期叶片光合特性以及早晚稻收获期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对指导双季稻化肥合理减施、水稻增产和地力提升意义重大。
试验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N 28°34′33″,E 112°25′43″)进行。该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节分明,降水丰沛,分配均匀。本区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4~21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红黄泥地块,质地为黏壤,其0~20 cm土壤耕层基本理化性质主要肥力性状为:pH值 5.43,有机质22.1 g/kg,全氮2.18 g/kg,全磷0.86 g/kg,全钾14.8 g/kg;碱解氮181.0 mg/kg,有效磷26.0 mg/kg,速效钾99.8 mg/kg,缓效钾190.6 mg/kg。
供试水稻品种:早稻为湘早籼45号,晚稻为玉针香。
供试肥料品种:尿素(含N 46.00%),过磷酸钙(含P 12.00%),氯化钾(含K 60.00%)。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处理(表1),每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40 m2(4 m×10 m),共18个小区,总面积720 m2(24 m×30 m),小区用田埂分开,田埂宽度20 cm,田埂上覆膜,扎入泥下,防止肥水串流。水稻晚稻插值规格一致,长32株×宽25株。
早稻施肥:T1处理不施肥,无紫云英还田;T2处理施尿素(施用量:326.1 kg/hm2)、过磷酸钙(以P2O5计,施用量:500.0 kg/hm2)、氯化钾(以K2O计,施用量:150.0 kg/hm2),尿素按基肥∶分蘖期∶穗肥= 6∶2∶2施入;T3、T4、T5分别按T2处理氮肥量减施20%,30%,40%,钾肥量均减施40%,尿素按基肥∶分蘖期∶穗肥=3∶4∶3施入;T3、T4、T5处理前茬晚稻秸秆留高茬后全部还田,水稻移栽前10 d左右紫云英还田,紫云英翻压量为22 500.0 kg/hm2。T2、T3、T4、T5处理磷肥、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
晚稻施肥:T1处理不施肥;T2、T3、T4、T5处理施尿素(施用量:391.3 kg/hm2)、钾肥(以K2O计,氯化钾:200.0 kg/hm2)与磷肥(以P2O5计,过磷酸钙施用量:375.0 kg/hm2),氮肥按基肥∶分蘖期∶穗肥= 6∶2∶2施入,钾肥与磷肥均作基肥一次性施入。
表1 双季稻不同处理施肥设计
注:N、P、K分别指施用尿素、过磷酸钙以及氯化钾,早晚稻施用量不同;+.添加,-.不添加。
Note:N,P and K refer to the application of urea,calcium superphosphate and potassium chloride,respectively, the application amount of early and late rice is different; +.Adding,-.Not adding.
基肥在水稻秧苗移栽前撒施,分蘖肥在移栽后7~10 d施用,穗肥在移栽后40~50 d施用。早稻:2018年4-7月,历时94 d;晚稻:2018年7-10月,历时105 d。
1.4.1 测定指标 试验前采用梅花形五点取样法取0~20 cm耕层土壤,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缓效钾含量;早晚稻收获期测定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早晚稻水稻幼穗分化期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与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速率(Tr);收获时每个小区单打单收单晒,测定稻谷和稻草质量。
1.4.2 测定方法 土壤化学性质采用常规分析法测定;pH值采用水∶土= 2.5∶1(V/V)电位计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22]。
水稻幼穗分化期(早稻6月4日,晚稻9月5日)选用倒三叶,其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与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速率(Tr)分别用SPAD 502 叶绿素含量测定仪与LI-6400(Portable Photosynthesis System)进行测定;水稻稻草质量与稻谷质量等数据均用磅秤称量。
分别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IBM SPSS Statistics 20.0进行作图和数据的统计分析。
Pn反映的是水稻叶片单位时间内积累或增加的有机物(或葡萄糖)量。图1为双季稻不同处理水稻叶片Pn。早稻Pn表现为T2>T5>T4>T3>T1,以T2处理最高,较T1与T3处理显著高17.7%和15.2%(P<0.05),T4处理较其低7.8%,但与T4和T5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晚稻Pn表现为T4>T5>T3>T2>T1,以T4处理Pn最高,达到16.43 μ mol/(m2·s),与T5处理差异不显著,较T1、T2、T3处理显著高31.8%,27.0%,24.9%(P<0.05)。
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早稻或晚稻处理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图2-6同。
Gs反映的是植物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开度的量。双季稻不同处理水稻Gs如图2所示,早稻以T2处理最高,达到0.67 mol/(m2·s),较T1、T3、T4和T5高36.7%,42.6%,31.4%,15.5%,差异显著(P<0.05),T4处理较T2处理降低23.9%;晚稻以T4处理最高,较T1和T2高62.2%,55.3%,差异显著(P<0.05),较T3和T5处理高25.9%,21.7%,差异不显著。
Ci指的是叶片内部叶肉细胞间隙的二氧化碳浓度。双季稻不同处理水稻Ci如图3所示,早稻以T3处理最高,其次是T4处理,二者较T1处理高18.0%,13.2%,较T2处理高24.6%,19.5%,差异均显著(P<0.05),T5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晚稻Ci以T1处理最高,达400.57 μmol/L,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T4处理较T2处理低1.6%,T2、T3、T4和T5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图2 双季稻不同处理水稻叶片气孔导度(Gs)
图3 双季稻不同处理水稻叶片胞间CO2浓度(Ci)
图4为双季稻不同处理幼穗分化期叶片蒸腾速率。由图4可知,早稻叶片Tr表现为T2>T5>T1>T4>T3,T2处理叶片Tr最高,较T3、T4处理高29.4%,26.6%,差异显著(P<0.05),T4处理较T2处理低21.0%,T1、T5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晚稻叶片Tr表现为T4>T5>T3>T2>T1,T2、T3、T4与T5分别较T1处理高11.0%,15.8%,27.4%,24.1%,差异均显著(P<0.05),T4与T5处理显著高于T2处理(P<0.05),分别高14.8%,11.9%。
双季稻不同处理水稻幼穗分化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如图5所示。早稻叶片SPAD值表现为T2>T5>T3>T4 >T1,以T2处理最高,较T1处理高34.3%,差异显著(P<0.05),较T3、T4、T5处理高8.6%,10.5%,4.9%,T4处理较T2处理降低9.5%,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晚稻叶片SPAD值表现为T4>T5> T3>T2>T1,以T4处理最高,其次是T5处理,二者较T1处理高14.8%,11.6%,较T2处理高13.4%,10.3%,差异均显著(P<0.05),T3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均不显著。
图4 双季稻幼穗分化期叶片蒸腾速率(Tr)
图5 双季稻幼穗分化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
双季稻收获期土壤的理化性质如表2所示。除早稻土壤速效钾与有机质含量以T2处理最低外,双季稻收获期不同处理土壤速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均以T1处理最低。早稻土壤碱解氮含量以T3处理最高,晚稻以T4处理最高,早晚稻不同处理中均无显著差异。早晚稻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以T4处理最高,较T2处理高5.1%,12.0%,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早晚稻收获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以T4、T5处理最高,分别较同季T2处理高48.8%,2.0%;T4处理早稻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T2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晚稻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早稻收获期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介于34.8 ~ 36.8 g/kg,均无显著差异;晚稻以T4与T5处理有机质含量最高,较T1处理高10.2%,9.9%,差异显著(P<0.05)。
双季稻稻谷与稻草产量如图6所示。双季稻不同施肥处理稻谷产量均显著高于T1处理(P<0.05)。早稻稻谷产量表现为T4>T5>T3>T2>T1,以T4处理最高,较T2处理高6.8%,差异显著(P<0.05);晚稻稻谷产量表现为T5>T4>T3>T2>T1,以T5处理较高,T4处理较T2处理高2.0%,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早稻稻草产量以T2处理最高,与其他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各施肥处理均显著高于T1处理(P<0.05);晚稻稻草产量以T5处理最高,T3处理最低,T1、T4、T5处理显著高于T2、T3处理(P<0.05)。
表2 双季稻收获期土壤理化性质
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早稻或晚稻处理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table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5% between early rice and late rice treatments.
图6 双季稻不同处理稻谷与稻草产量
表3为双季稻不同处理早晚稻总生物量与周年总产量。由表3可知,T4处理早稻总生物量最高,较T1处理显著高30.3%(P<0.05),较T2处理高2.5%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晚稻总生物量以T5处理最高,较T1处理显著高22.6%(P<0.05),较T2处理高6.5%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同施肥处理稻谷周年总产量均显著高于T1处理(P<0.05),以T4处理最高,较T2处理高4.5%,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稻草周年总产量以T5处理最高,显著高于T1处理(P<0.05),与其他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
表4为双季稻水稻产量与叶片生理指标以及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除叶片Tr与稻谷产量和SPAD值、Ci与Pn和Gs外,早稻产量与生理指标以及生理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Pn与Gs、Gs与Tr、SPAD值与稻草产量间正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晚稻中,Ci与其他指标均呈负相关关系,且与稻谷产量负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他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Pn与Tr、Pn与SPAD、Gs与Tr、Gs与SPAD、Tr与SPAD间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
表3 双季稻不同处理总生物量与周年总产量
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指标不同处理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table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the same index is 5% significant.
水稻产量是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及人为管理等因素下的综合表现,施肥是保证水稻增产稳产的重要途径,氮、钾的合理施用显得尤为重要[8,23]。本试验中,T4(紫云英协同晚稻稻草还田替代30%化肥氮、40%化肥钾)处理的水稻稻谷周年总产量最高,其早稻稻谷产量、晚稻稻谷产量及周年稻谷总产量较T2(常规施肥)提高6.8%,2.0%,4.5%,与刘威等[24]和廖海燕等[25]研究结果一致。早稻稻谷产量表现为T4>T5>T3,晚稻表现为T5>T4>T3。紫云英和稻草腐解速率慢,且参与腐解的微生物与水稻发生争“氮”现象,早稻季T5处理氮肥减施比例(40%)较高,养分供应不足;T3处理氮肥减施20%、钾肥减施40%,效果与T2处理基本一致,说明紫云英和稻草腐解弥补了减施的氮、钾肥养分;另外T4处理产量较高可能与紫云英腐解释放养分搭配氮肥减施30%、钾肥减施40%与水稻养分需求同步有关[26];晚稻季T5处理较高可能与紫云英和稻草腐解与化肥的互作有关,具体的互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表4 双季稻水稻产量与生理指标及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注:*.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Note:*.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0.05 level;**.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0.01 level.
早稻叶片光合速率以常规施肥处理最高,这可能与早稻常规施肥的速效氮肥增加了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进而提高Pn有关,与李海涛等[27]研究结果一致;其他处理均表现为T5>T4>T3,Pn随氮肥减施比例增加而提高,可能与紫云英翻压后提供氮素过程偏水稻生育后期有关,与苏姗等[28]发现Pn随氮肥后移而增加的结果基本一致。早稻Gs与Pn表现出相同趋势,杨福等[29]研究在非盐碱胁迫下Gs对Pn的影响最大,其与Pn的关系较为复杂,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本研究结论相符。晚稻Pn与Gs均以T4处理最高,T5处理次之,表明紫云英协同稻草还田下减施30%化肥氮和40%化肥钾处理能有效促进晚稻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累积,从而实现水稻增产。早稻水稻叶片Ci表现为T3>T4>T5,晚稻叶片Ci不施肥(T1)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陈根云等[30]研究表明,Ci取决于叶片周围空气的 CO2浓度、气孔导度、叶肉导度和叶肉细胞的光合活性,水稻Pn越弱,细胞中CO2被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量降低,从而导致胞间CO2浓度(Ci)较高[31],与本研究吻合。早稻、晚稻幼穗分化期叶片Tr分别以T2与T4处理最高,可能与叶片Gs有直接相关,叶片气孔开度越大,蒸腾作用越强;晚稻季幼穗分化期叶片Tr均高于早稻季,可能与晚稻季气温较高,光照较强有关。
双季稻收获期紫云英协同稻草还田不同处理土壤速效钾、碱解氮、有效磷与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含量略微增加,王璐等[32]研究表明,紫云英协同稻草还田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养分,与本研究基本一致。与常规施肥相比,早晚稻收获期减施化肥氮、钾处理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其他处理高,存在养分盈余,产量也处于较高水平,表明紫云英配合秸秆还田对肥料利用效率有促进作用,与连泽晨[33]研究结果一致。
晚稻Pn、Gs与双季稻产量间相关性强于早稻可能与晚稻季温度较高,光照较强有关;陈根云等[30]研究发现,Pn与Ci间在不同情况下存在正相关、负相关以及无关的关系,本试验中Ci与早、晚稻产量以及生理指标间相关性存在差异,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不同处理均能增强水稻光合作用,提高双季稻产量,培肥土壤。本研究中,以减施30%化肥氮和40%化肥钾处理效果最好,与常规处理相比,两季稻谷总产量增长4.5%,其早稻稻谷产量增产6.8%,幼穗分化期倒三叶叶片Pn、Gs、Tr及 SPAD值分别降低7.8%,23.9%,21.0%,9.5%,Ci提高19.5%;其晚稻稻谷产量提高2.0%,Pn、Gs、Tr及SPAD值分别提高27.0%,55.3%,14.8%,13.4%,Ci降低1.6%;早晚稻收获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略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