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二小学 杜丽彬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教师要把数学课堂建立在问题驱动下,并结合各种有价值的数学资源,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较活跃的发展阶段,各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需要教师为其提供“情境式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才能叩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构建高效的数学学习环境。
问题驱动教学就是把问题作为根本,通过设计高质量问题的方式,驱动学生投入数学学习当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在用问题驱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应用多元形式的问题,比如开放性与半开放性问题,接下来再带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问题驱动教学法是当代课程改革实践当中备受关注的教学方法,明确了学生在教学实践当中的重要地位,与当代教育实践具有很高的契合度。
将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引入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优化数学课堂导入。数学有着极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特征,对学生的抽象与逻辑思维发展提出了很高要求,但是学生这些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常常会在数学学习当中遇到不少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应用课堂导入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开端部分就能够调整学习状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问题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方案,通过在导入环节设置吸引力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并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进入深层学习状态,并对数学学习保持长久的注意力。第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打牢基础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后续学习效果。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存在无法理解抽象知识的情况,也因此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入问题驱动方法,可以一改过去“填鸭式”模式,归还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深层次探索,在增强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无法达成这一目标的,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则能够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优化能力素质锻炼。
数学就如同开门要用的钥匙,就像扬帆之前的东风,而课堂中的数学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是启迪学生探究知识的良好催化剂。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该淘汰传统的教学模式,构造“不降低,不拔高”的教学课堂,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带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发展,确保情境式问题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小学阶段是教学的黄金时期,每个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内,都能收获新知识,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为了将教学内容和问题驱动结合起来,教师就要发挥带头作用,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数学学习情感。
“无巧不成书”,数学是一门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学科,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学生围绕生活常识来求解。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巧妙元素,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寻求方法、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要给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以便营造良好数学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实际的教学摸具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30cm、10cm 和20cm,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求解,做这个长方体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这是一道结合生活实际的数学应用题,需要学生动脑思考,联想数学问题的本质,才能列出计算式。“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显然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时需要计算出三个对立面的面积,再分别乘以2,得到6 个面的总面积之和,即30×10×2+30×20×2+10×20×2=600+1200+400=2200,才能得到最后的结果,需要2200cm2的硬纸板。
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教师还可以提出拓展问题,加强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合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数学计算。很多小学生在解答这些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能意识到问题和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并配合教师的引导和教学,积极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更多生活常识。如果遇到难题,我们要耐心地给学生解答,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品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驱动的本质就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入有效的课堂提问环节,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便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中,进行思考与交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知识学习、感受感知、总结学习经验的一系列过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认识更多的生活经验,为下一步更高难度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多边形与长方形进行对比,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数学的理论知识大都是可以相互迁移和转化的。“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把各种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什么?”等,都是教师可以提出的课堂问题,同时也是每个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新时期的教学需求,更是长期的课堂教学目标。我们也可以带领学生做多边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并标出每一个边、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行动手实践中,能明白“高有无数条但长度是相等的”这个数学本质,从而也就总结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这里的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a 和h 可以用其他任意的字母代替,只要是孩子们便于记忆的方法,教师都要支持和引导。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比学生有更多的数学经验,但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承接者。我们要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行交流、实践,触类旁通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为活跃,为了培养孩子们敢于质疑的良好品质,教师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说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与见解,把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充分满足学生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给学生讲解传统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入问题驱动的数学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技巧。有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单靠文字,孩子们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直观的图形,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艺术价值。在学习“圆柱、圆锥”时,往往涉及很多立体图形,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寻找教学资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摆脱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比如下图,就清楚地展示了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简单和快乐。
在基础的教学阶段,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圆锥的体积公式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点”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到结论,感受数学逻辑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以问题为驱动,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有较高的价值,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当学生有了自我提问的意识,便能呈现出逐层推进、递进上升的良好学习心态,积累起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能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使数学课堂更加异彩纷呈。
由于孩子们从小的学习环境不同,教师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管理好孩子的心理情绪,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科知识的内涵,并兼顾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比如在“比的应用”这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出如下的数学例题,引发学生思考:“小明家养了猫和狗一共有20 只,比例为4:6,求解小猫和小狗分别有多少只?”为了解答这道数学问题,要先让学生明白比例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计算式。小猫和小狗的数量比例为4:6,即猫:狗=4:6,就可以得到相关的式子“4a+6a=20”,之前的序数就是比例“4:6”的体现。最后解出的值为2,即猫有4 个2 份,狗有6 个2 份,进而计算出猫的数量为4×2=8;狗的数量为6×2=12。当学生在掌握了必要的解题技巧之后,不仅会在解题当中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还能够累积丰富的问题思考与解决经验,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问题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知识和情感传递的重要渠道,也是小学生接收数学知识、学习科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进行情境设置时,要结合新时代的教学元素,注重数学问题的本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好,需要教师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强化问题驱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入问题驱动的数学实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