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工场”的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2020-04-16 06:30唐春玲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19期
关键词:工场校企实训

唐春玲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重庆 400052)

0.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校企“双元”育人是我国近年来在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探索出的有效育人模式,研究如何实施、优化、完善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提高广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对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条发展之路,很多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提高办学质量,培养行业企业真正用得上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立德树人,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线,结合专业群建设要求,整合校企合作企业资源,与企业联合共建“数字工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以产学研协同融合机制建设“数字工场”,打造学校与企业、师生与工程师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良性生态圈。“数字工场”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和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为行业、企业提供专业的人才服务解决方案。打造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动手能力训练、顶岗实习到就业的完整生态链,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1]。

1.建设目标

图1 数字工场结构图

我校立足西南区域,服务重庆智能产业,以“数字工场”为载体,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围绕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关键要素,全面提升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技能服务水平,如图1。将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具体目标如下:

1.1 加强校企双方合作动力

校企合作主要还停留在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践实习岗位,学校为企业提供毕业生等层面上,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远不够,还未能广泛地渗透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因此需要将校企双方利益都达到最大化,往往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需要做出一些让步或者让企业得到一些实际利益,否则双方校企合作的基础就不牢固,共同培养人才的愿望也经不起时间考验。

1.2 提高校企双方合作深度

虽然高职院校普遍与企业进行了合作,引入企业的行业资源优势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契合度。但是一方面企业通常在大三顶岗实习阶段才参与到人才培养,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岗位有限,技术含量较低,达不到学生的就业预期。一方面,软件技术行业更新换代得太快,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学生在学校相对封闭的环境就学,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提高校企双方合作深度,提前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才能为企业培养出其真正用得上的人才。

1.3 促进校企双方人员合作交流

职业院校的教师承担教学、竞赛、教研、科研各方面的压力,每年仅有假期时间能够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时间短而且参与程度浅,虽然近年从企业招聘一部分企业工程师加入到教师队伍,但是总体上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学校教师通常学历高、理论基础较扎实,高职学生就业的小微企业普遍缺少科研力量,因此促进校企双方人员交流,组建校企融合的研发队伍,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或挂职,双方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申报。

1.4 改进实训室建设思路

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有较高实践技能。目前,职业院校的实训环境大多面向教学,面向课程,不能反映真实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因此面向专业核心课和实训课建设生产性实训室,让学生在学校即身临其境感受到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

2.建设内容

2.1 借助专业群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形成校企协作共同体

以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联合东软、瀚海睿智、腾讯云等国内外一流企业,共同成立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目的的“数字工场”校企联盟,共建资源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从组织结构、合作模式、人员配置、利益分配、激励措施、持续发展等方面共同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明确各共同体成员单位责、权、利。共同推进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2]。

借助软件行业为核心专业群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聘请软件行业、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物联网行业等领域的校企专家,对人才培养进行指导,形成专业、课程、教学等质量评价制度,推进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2.2 制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三段渗透式模式教学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依托“数字工场”,校企合作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打造“学校课程+企业课程+顶岗实习”三段渗透式模式教学。学校教师不仅要在前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而且要将人才培养的主场逐步渗透到企业,我院计算机大类人才培养采用“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模式。学生在大一上完“底层共享”课程后分专业,在“中层分立”第三、四学期课程中,每学期有一个月的时间,学生走入企业,由企业工程师为学生上专业实训课程。在第五学期“高层互选”课程,学生在企业有企业工程师根据企业真实项目,完成专业“高层互选”课程和顶岗实习任务。让企业也成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主体,让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充分融入课程内容建设之中[3]。

2.3 培育“1 环3 层级”专业功底深厚、职业技能精湛的三双师资团队

职业教育发展,“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借助“数字工场”,搭建满足专业群发展需求的校企融合“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如图2。打通任(学校)督(企业)二脉。按“1 环3 层级”打造专业功底深厚、职业技能精湛的师资团队。1 环:对专业老师(现有和新进),为其定制 “学校—企业—学校”职业闭环链;3 层级:学校现有专业老师走“教师—技师—导师”三层级递进的职业发展路径,新引进的企业工程师走“技师—教师—导师”三层级递进的职业发展路径。校企互育共培、双向交流,专业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

图2 师资团队“1环3阶”职业路径图

2.4 建设生产性实训室,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借助“数字工场”,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室,院校提供实训教学的场地,将企业中的先进设备与生产线引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解构企业工作内容,建设生产性实训室[4]。

企业在校内实训基地中负责进行软件产品生产,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参与实训活动。将企业工作内容的若干个环节在学校真实重现,学生在学校实训即工作,真实体验工作内容。提供面向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师资培训、学生培训、企业紧缺人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借助企业和学习在行业的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师资资源,不断扩大实训基地的影响力,增加社会服务能力,扩大社会服务的辐射范围。

2.5 依托“数字工场”,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数字工场”,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企业工程师、高校教师技术联合创新团队,借助双方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互补,并整合各级财政经费资源、科研成果资源、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搭建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交流合作、资源互补的协同创新平台。协同中心可以承接各级政府、各级学会、各类型企业的课题,实现互利共赢,投入与产出根据一事一议的原则签订具体协议。项目覆盖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物联网、汽车电子等专业领域[5]。

3.结语

基于“数字工场”校企双元育人可以有效地促进双方积极性,可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企业发展。对企业而言,有利于高职教育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和技术引领作用,为国民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动力。对学校而言有利于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需求的有效对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工场校企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做企业的“技术合伙人”——访联创工场CEO及创始人刘猷韬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