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鑫
1919年,美国人包尔·林百克为了给孙中山先生写传记,曾经对他做过多次采访。其问,孙中山饶有兴味地谈起了幼年时热衷的游戏,踢毽子、量棒、劈甘蔗……劈甘蔗是这样玩的:先把甘蔗扶正直立在地上,手一松,趁它落地前用重刀猛力一劈,谁劈下的甘蔗段最大,就算谁赢。林百克在听完孙中山对劈甘蔗游戏的说明后,开玩笑地说:“我知道你对于‘劈甘蔗一定是很在行的,因为你劈除晚清政府的方法实在不错,是吗?”
林百克说的原话是:It was a game of vinegar and not sugar with the Manchus.washt it?“vinegar”在英文中有“醋”和“尖酸刻薄”两个义项,这个玩笑一语双关。孙中山笑了,林百克接着说:“对于晚清政府来说,这可不是一款蔗糖的游戏,而是一款醋的游戏,对不对?”说到这里,二人同时大笑起来。
林百克的记录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了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一个叫翠亨村的地方。1866年11月12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此后的13年时间,这位林百克笔下喜欢玩劈甘蔗游戏的孩子一直生活在这里。
孫中山故居
1956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这里成立。孙中山故居是一幢赭红色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1892年到1895年,孙中山经常在这里生活、行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12年,他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后回乡省亲,也在此处小住了3天。
这幢小楼是孙中山于1892年亲自设计和主持修建的。它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的习惯,采用坐东向西的格局,在整个翠亨村独一无二。全楼四面都有窗户,空气流通,视野开阔。当时,有人说小楼门窗太多,破财、不吉利,学医的孙中山先生说:“空气流通,精神愉快就是吉利!”
1979年,澳门副总督罗作坚来孙中山故居参观时钦佩地说:“孙中山先生是位聪明人,设计屋宇,不用安装冷气也很凉快!”
孙中山故居内部陈设
1879年,13岁的孙中山随母亲来到澳门,然后登上一艘2000吨级的英国轮船“格兰诺克”号远赴美国檀香山,与大哥孙眉团聚。而此前,孙中山还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
多年以后,孙中山在回忆起自己这段旅程时说,比起他从未见过的锅炉、蒸汽机,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竟然是轮船上的一个铁梁。这是一个贯连着船体两侧,使船身更加坚固的铁梁。“吾看起来,这是一桩很重大的事情。吾记得那时吾想,这么重的一个梁,要多少人才可以把它装配好!忽地想到那已发明这个大铁梁的天才,又发明了应用它的一个机械的用法。外国人所做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不能做。吾立刻觉得中国总有不对的地方了。”这次长达20多个昼夜的远航,使孙中山大开眼界,后来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追述自己当时的感受:“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白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孙中山的“慕西学之心”很快得到了满足。1879年9月,哥哥孙眉送他进入了檀香山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学习。这所学校的教科书全是英文,算术是以英镑、先令、便士等英制单位计算,课本内容是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教师讲课更是全用英语,对英文一窍不通的孙中山初入学时什么都听不懂。但是,孙中山仅花了10天工夫,仔细观察英汉两种语言在发音、构词方面的差异,发现学习英语的关键是掌握它的发音规律和构词方法。找对了方法,事半功倍,孙中山的英语水平很快就提高了。在求学期间,除完成学校的课业外,孙中山还浏览中外书籍,对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书籍,以及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尤其感兴趣。少年时代的知识积累,为他以后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带回的煤油灯
1882年7月,孙中山完成了在意奥兰尼学校的学习。这个3年前连英文字母都不认识的少年,成绩却在全校数百名学生中名列前茅。毕业典礼上,当时的夏威夷国王亲自向孙中山颁奖,这件事在当地华侨中被传为美谈。
1883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启程回国,行李中有他从檀香山带回的两盏煤油灯。这两盏煤油灯在抗战前曾被运往澳门,抗战胜利后搬回,一直陈列在孙中山故居的客厅里。它是孙中山在檀香山这段重要生活经历的见证。这个正处于成长期的少年,通过接受西方教育,开阔了胸怀和眼界,丰富了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并且逐渐形成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宏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