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辉
姬氏民居
图中的房屋看着是不是很普通,甚至还有点儿破旧?但它的历史可不简单。它叫姬氏民居,建于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
史啦!姬氏民居位于山西省高平市陈区镇中庄村,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民居,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民居建筑面积85平方米,坐北朝南,建在高0.42米的砂岩台基上,院内西、南两面各有3问房屋,青石筑成的其中一个门墩石上刻有建筑年代、宅主人的姓名等信息。
从外表看,房屋主要靠露在外面的4根石柱支撑,房顶、窗户、房门以木结构为主。姬氏民居的发现者——晋城博物馆馆长张广善说,姬氏民居的修建材料一点儿都不讲究,就是当地很常见的木料和石料,而且做工也算不得精细。
这样的民居为什么能存在700多年呢?张广善馆长认为,这座建筑设计、安排的柱与梁的布局十分巧妙,所用材料虽然不好,但工匠们却巧妙地利用了材料的特点,合理地将材料的弯曲部分用在了各个受力点上,从而增加了梁的支撑力,使得房屋稳重感更好、承重力更强,这正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体现。2014年初,有关方面对这所珍贵的古老民居进行了抢修,相信它还能将自己的传奇生涯继续书写下去。
大家知道,我國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以木结构为主的,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主要是因为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好。我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大多是以夯土、砖石为基座,以木材为造屋材料,在基座上立木柱,在木柱上架木梁,各构件之间以榫卯(sǔnmǎo)结构连接。这样的建筑比较富有弹性,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抗震效果,而且,木结构房屋取材比较方便,施工的速度也比较快。当然,木结构建筑更容易受到火灾的损害、白蚁的啃噬和雨水的腐蚀,所以要维持建筑的寿命难度较高,这也是我国古代建筑不容易得到完整保存的原因之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木构件中国科学技术馆藏
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榫卯结构的民居构件,这证明我国古人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一建筑原理呢!那时,金属工具还没有出现,所有的榫卯都是用石器加工而成。就当时原始的生产水平和加工工具而言,制作榫卯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