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夜
在中国,广袤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大地滋养了近三万五千种植物,占世界植物数量的十分之一。正是这些植物,塑造了我们缤纷多彩的中华文明,也是这些植物,给予了我们最基本的生存物质和精神寄托。
为了追本溯源,从2016年开始,导演李成才带着102位中国摄影师,遍访国内93个地区以及英国、印度等7个国家30多个地区,历时3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让我们得以第一次如此认真地端详中国植物:新西兰奇异果源自中国;中国的桑树影响了整个文艺复兴;常常出现在梵高、莫奈画中的花朵,正是中国的蜀葵;还有许多中国植物之“最”——新疆600年的苹果树,青藏高原1600年的桑树……都是首次被完整拍摄到。
李成才对植物漫长的进化史说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进化历史换算成一天24小时,人类在最后三分钟才登场,而植物从清晨六点第一次光合作用发生,就开始了进化——在已知的考古发现中,1.45亿年前,世界上就已经有了花。沧海桑田,地球的统治者更换了一代又一代,植物却依旧傲然于世!
“我们用镜头记录植物的行为,讲述植物的故事,用影像建立起植物的生命档案,最终,我们收获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记·为植物颂歌
——“人与植物的关系,不是剥削与索取,是与天地共存,与万物共生。”
素描
“稻”底是谁驯化了谁?
“水稻”是中国人最了解的农作物
之一,千百年来国人以水稻为主食。
一万多年前,被称为“野生稻”的她,用种子上的芒刺主动勾住了过往的人类,改变了水稻家族的命运。七千年前,先民们开始种植水稻,此后数千年间,人们驯养水稻,让她变得更容易栽植。水稻也驯养人们,驯养人们为自己打造适宜的生长空间:唐末,北方民族南迁至云南,穷山峻岭,水源稀缺,残酷的条件几乎无法供养任何作物。水稻却在人类的帮助下,凭借巨大的生命力在山坡水田上生根发芽,结出果实;意大利,人们建造运河,用河水灌溉稻田;还有非洲马达加斯加、日本关东平原……
时至今日,水稻已在113个国家扎根,从水稻身上而来的稻米,经过科技改良,已经变化出各式品种。但就算被驯服,水稻依旧没有丢弃自己生命之初的根本。“杂草稻”,生长在栽培稻当中,和野生稻一样,她的种子会在成熟时脱落,种子上也长着芒刺。科学家说,杂草稻是稻米演化的一种表现。虽然在人类眼中,她是“不服管理”的叛逆,但对于稻家族的繁衍和生存来说,她却是敢于探索新道路的先驅,是敢于牺牲自我的勇士。
二十多年前,人们在江西省东乡县发现了野生稻,为了防止野生稻的沼泽地被破坏,他们在野生稻周围修建了围墙。我们现在还无法完全破解野生稻中隐藏的生命秘密,保护她,就是给野生稻拓展生命边界的自由,也是给未来人类持续探索保留火种。人与水稻的故事,从草开始,又回到草的生命中探索未来。
【植物笔记】一粒稻种进入土壤,几个月内就能长出数个稻穗,成百上千的稻米。她的每一次轮回,都给了人类千倍的回报。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尽的生命奇迹。
【素材运用】驯化;相互依存;物种演化;植物的野心;平等……
“茶”点征服世界
除了水稻,对世界经济和人们生活影响之深的,大概是中国的茶叶。
茶树发源于中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麓。两千多年前,茶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中。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被称为吃茶的民族,这里沿袭着一种古老的凉拌茶的饮食习惯。从这个古老的茶文化习俗中,依稀可以窥见茶树与人类的相遇。食材之外,茶又是一味药材:传说是神农尝百草发掘了茶叶的药性,自此,茶叶也被作为药物而广泛使用。而当人类从饮用茶汤中获得了精神的振奋和口感的享受,茶汤又从药汤中独立出来,变成了饮品。这种转变扩大了茶叶的使用范围,因为人不会每天喝药,却可以每天喝上一杯茶。而为了长久保存茶叶的风味,中国人还发明了制茶工艺,茶树也以此开始向更广阔的区域传播。
1000多年前,茶跟随遣唐使东渡日本,孕育出了日本茶道。400多年前,茶叶来到欧洲,在接下来的一两个世纪里,征服了扩张中的大英帝国。英国人对茶叶的迷恋深刻到骨子里,即便是战争中,他们也无法放下这份迷恋,他们甚至在坦克内为茶设置了专门的设备。如今,在伦敦街头的饮品店里,茶依然是卖得最好的饮料。
今天,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30多亿人口饮茶。禅茶一味,饮茶早已超越了饮品的概念,成了人类意识的一部分。
【植物笔记】茶叶被世人传颂,演绎出绵延的文化,带来经济的发展,也挑起战争。人们心中的茶,约等于茶叶,而实际上,茶叶只是茶树带给这个世界的礼物。在其辉煌的背后,是茶树植物繁衍策略的极大成功。
【素材运用】影响;文明与文化;禅茶一味;精神信仰;繁衍与生存……
一只虫的“桑”心往事
一亿多年前,桑树诞生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过去一亿年间,桑树基因的进化速度是同类植物的3倍,因此桑树拥有快速而强大的生存能力。桑树还能产出蛋白质,但烦恼也由此而来:含大量蛋白质的桑叶吸引了桑树的天敌——蚕。蚕会从叶子边缘开始咀嚼,速度惊人。这种由点到面的进食方式,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演化为逐渐消灭对手的专用名词:蚕食。桑树岂会轻易屈服,她呼朋引伴,来治这只虫儿。她的朋友之一就是人类。人们调停了桑蚕之间的战争。桑蚕共同住进人们的家园,奠定了几千年来桑麻满圃的生活,也塑造了中国璀璨的桑蚕文化。
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重要植物的引种驯化,常常会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改变人类历史。公元前115年,安息的密特里达提二世和汉武帝订立商业协定,丝绸作为东西贸易中最珍贵的商品,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公元12世纪,桑树与中国的织造技术一起,来到了欧洲。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通过种植桑树、制造丝绸完成了资本的积累,他们又用积累的财富,对艺术家进行赞助,开启了文艺复兴。由此,也可以这样说:被后人广泛赞誉的文艺复兴,其中也有一片叶子和一只昆虫的功劳。
中国到意大利,不过十多个小时的航程,承载的却是从一片桑叶到顶级时尚的距离。
【植物笔记】如果人类评选最受欢迎的树,桑树应该是入选者,理由是:她诞生在青藏高原,她的出现,为一个文明的文字、诗歌、审美、服饰、时尚等,做出了诸多贡献。
【素材运用】桑蚕文化;共生;改变与影响;审美塑造……
柑橘家族千年伦理大戏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果树起源中心之一,有约700个果树物种,约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柑橘是其中特别的一类。作为世界第一大水果种类,柑橘家族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大多重要种类起源于中国。但事实上,庞大的柑橘家族在一开始,只有三位元老:香橼、橘子、柚子。与其他植物不同的是,任意两种柑橘类水果都能杂交出新物种:柚子和橘子杂交出了橙子,橙子和香橼杂交出了柠檬……
柑橘曾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橘颂》,赞扬她的独立不迁、品性高洁: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而在国外,柑橘类植物也很受追捧:香橼在以色列被当成神的象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橙子种满凡尔赛宫;大航海时代,坏血病让几十万水手死亡,但库克船长用青柠轻松避开了这种病。也正是因为青柠,人们发现了维生素C,向着现代营养学的诞生迈进了一步。
除了柑橘,中国也是猕猴桃的原产地。100多年前,一位名叫威尔逊的英国探险家,在湖北宜昌发现并带走了当时还被称作“羊桃”的猕猴桃。1904年,猕猴桃跨越半个地球,来到新西兰。在这里,猕猴桃成了大受欢迎的“奇异果”,新西兰也因此发展出了完整的水果产业体系。如今,猕猴桃远销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也是新西兰的国果。而中国也成为新西兰奇异果最大的进口国之一。
【植物笔记】水果滋养了人类,也拓展了人类的味觉体验。伴随着人类对植物的无尽探索,对美味的无限追求,越来越多的植物宝藏被挖掘和发现。人类和植物,正是在这种相处方式中,互相影响,互相塑造。
【素材运用】滋养;影响;精神寄托;贡献……
速写
磨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竹子高挑的身材,总是在狂风天中遭到攻击。但竹子早有准备——随着年龄的增长,竹子会不断优化体内维管束的强度以增强韧性;中空的力学结构,竹节及其内部起支撑作用的横梁,则赋予她们极佳的抗弯能力和强度。在这样的天气中,竹子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发挥着作用。即便不幸殒命,她们也不会轻易向风雨折腰。竹子今天的至刚至柔,是风雨不断磨砺的结果。
孤绝
塔黄生长在青藏高原偏远地区的流石滩上,四周都是碎石,连只蚂蚁都很难见到。开花之前的塔黄是低调的,她需要更多的积累,时间可以从10年持续到45年。塔黄一生只有一次开花的机会,然后便会死去。只有感知到某一年气候比较合适,她才会放手一搏。选择开花的塔黄,会在夏初的数十天内长出高达两米的花序。花序外面裹着层层叠叠的黄色苞片,就像一座金色的宝塔坐落在荒凉的流石滩上。塔黄依靠覃蚊传播花粉,同时也为覃蚊的繁殖提供必须的环境与养份。就依靠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塔黄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得以世世代代繁衍下来。如果不是藏族人发现了她的药用功效,并将她写入藏本草,她依然会独自屹立在这人迹罕至的世界一角。
抗争
梭梭从出生起就没有长出过叶子。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梭梭利用纤细的嫩枝进行光合作用。它身上的每一道裂痕,都是与风沙对抗留下的印记。为了找到水,它可以伸出长达十几米的根,深入地下寻找。每一株梭梭,发达根系可以固定10平方米以上的土地。有时候,风会带走它脚底的沙,梭梭就让枝条干枯,把所有的营养和水分都留给根系。只要根还活着,只需一点水分,它就能迅速恢复活力。
残酷
生长在雨林中的植物会为了阳光而残杀。只不过它们的“残杀”并不是即刻,而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光景。“绞杀榕”就是这样的植物,它寄生在粗壮的大树上,从树上汲取养分。一旦它们的根部得以落地,就开始不断地夺取大树本身的根部营养,最终大树死亡,只剩下虚空的形状,证明它曾经生存在这个地球上。
【植物笔记】她们或身世坎坷,或遗世独立,或一路成长,不论岁月几何,植物对生命的渴望,总能一次次刷新我们的认知。
【素材运用】敬畏生命;生之渴望;物性与人性……
记·为文明礼赞
——“中国植物太伟大了,不是我,也会有其他人来拍摄。”
记录者
在这部纪录片之前,国内除了十几年前陈晓卿拍摄的《森林之歌》,围绕森林里的动物讲述了生态系统之外,很多年都无人涉足植物类的纪录片拍摄。哪怕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投入拍摄最多的也是人、其次是动物,植物是最少的。“一方面因为植物不会‘说话,另一方面它的行为和成长极其迟缓,周期耗时过长。”导演李成才说。
BBC是最早开始拍摄植物纪录片的,比如《植物的私生活》《植物之歌》《生命》等等。只拥有4000多种植物的英国,却是最早觉醒的国家。中国的植物,已被认知的有35000多种,是整个欧洲的三倍,却一直缺少一部像样的纪录片。“中國人不了解中国植物,不知道中国的植物究竟有多厉害,这是一件挺令人难过的事。”
在2016年之前,李成才拍了很多金融题材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华尔街》是把世界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却是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带着对中国植物的迷恋,他和团队开始了拍摄。影片请到了很多国内外一线的植物学家作为顾问,而102位摄影师也因为熟读植物学方面的著作,最后变成了半个植物专家。
片中有一个突出的标志,李成才并没有用“它”来指代植物,而是用“她”。“植物是万物的子宫,孕育了万物,而女性离生命最近。”他相信纪录片的力量:“我特别强烈地要求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赶快补上这一课,因为只有真的了解植物,才能知道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