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书池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商贸系,广东 广州 510405)
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推动了以虚拟经济为依托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电子商务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电子商务物流呈现“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征,在服务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下,技术落后、资源分散、缺乏协同的传统物流配送模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此,亟需探寻一些新的物流配送模式来促进电子商务又快又好地发展。此外,物流配送是诸多城市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中面临的共同难题,电商环境下城市配送需求的急剧增加,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如噪音、尾气排放、交通拥堵、治安隐患等等。近年来,学者们不仅进行了大量的城市物流配送理论研究,也从实践上探讨各种城市物流配送模式,如2007年上海推进城市物流配送项目研究,2008年南京开始研究大型超市和连锁便利店共同配送问题,2009年北京发展城市货运“绿色车队”,2009年深圳、2010年长沙探索城市共同配送模式,2013年广州、2016年镇江推动城市公共物流配送模式。
但是,现有物流配送模式下各个配送中心基本是独立运作,主要依靠自有资源来提供能够提供的服务,资源和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强耦合性(即各配送中心独立运作,且一个需求方只能由一个配送中心提供服务);各个配送中心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制定决策,无法达到全局性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成本降低;无法做到配送任务的动态分配、闲置资源统一调配、配送服务过程实时监控和统一管理、信息实时更新与集成。因此,开始有学者将云计算技术和云服务理念引入到物流配送领域,云服务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物流配送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云物流配送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云物流技术、云物流平台构建研究。张明,张秀芬,刘晖,等[1]以淘宝为例提出大物流模式,并对“云物流”平台设计、“云仓储”仓库战略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王琦峰[2]发现云物流具有整合、集成、协同的特点,云物流平台一方面集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整合分散的各类资源和能力,最终实现物流需求与物流服务的动态匹配。张向阳,袁泽沛[3]提出构建终端融合、网络融合、平台融合、服务融合的“智慧云物流”平台体系;尝试推行大型网购平台、供应链核心企业、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面向中小企业SaaS、基于社会物流的五种协同运营模式。林云,田帅辉[4]提出构建包括物流云服务需求端、提供端和云服务平台的物流云服务业务架构。李屏[5]提出应加快制定物联网、云配送网络的相关标准,出台法律法规、建立信用体系等措施推动云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二是关于云物流配送模式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余真翰[6]提出农产品的云物流模式,让供应链上所有物流资源和客户资源虚拟整合成抽象的“资源池”,然后根据客户的动态需求对资源进行快速组合和协调调配,以实现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和个性化服务。陈修齐[7]通过分析民营快递业的现状和现行模式,发现云物流模式有利于整合物流资源和提高快递标准化水平。刘金明[8]以淘宝为例探讨由电商企业主导自建仓储设施和信息平台,并与其它拥有不同资源的物流企业组成服务联盟,构建包括信息汇集、联合仓储、协同配送、利益分配、交易结算以及服务评价等功能的云储存物流系统。吕宏玉[9]通过比较云物流和传统物流,发现基于云服务的一体化流通模式适合农产品物流配送的需要。周桂琴,邱艳[10]从社会自然条件、政策、经济、技术等方面分析芜湖市未来实现Swap Body+云物流共同配送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大部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云物流技术、云物流平台构建及云物流配送模式的应用研究。虽然云物流配送模式的大好发展前景已经形成了共识,但云物流配送模式的应用与推广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云配送物流模式发展困境的探索和相关对策建议的研究亟待完善。
云物流配送模式运用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物联网、GPS等手段对资源进行感知和实时跟踪,跨越各配送服务系统成员的边界,实现软件、硬件资源的组织、管理、监控与共享,让能力和资源进行虚拟空间的整合,系统成员共同享用这些资源,并在系统成员之间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分散资源集中管理”。另外,借鉴云服务的思想,改变物流配送服务的映射关系为“多对一”或“多对多”,即一个需求方可以由一个或多个配送中心共同服务,借助云物流配送平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对配送资源进行协同分配和组合优化,并提供最佳的配送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集中资源分散服务”[11]。云服务模式下的物流配送网络如图1。
图1 云服务模式下的配送网络
云物流配送是一种服务导向、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物流配送新模式,改变了物流配送方式受空间地域约束的现状,云物流配送模式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物流配送是伴随生产或商品流通产生的配送模式,受到设施设备等资源和客户分布区域的约束。此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多批次、小批量采购等生产与流通方式的转变共同导致物流配送需求个性化。云物流配送模式以顾客配送需求为导向,通过虚拟方式对分散资源进行整合,以最优方案实现配送服务。因此,借助云物流配送平台可以提供个性化的物流配送服务,在降低配送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水平[12]。
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物流配送的需求是动态的,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容易出现滞后或牛鞭效应,不能正确反映配送网络的实际需求;而云服务模式可以借助物联网的实时感知,并借助云平台实现信息自动与实时反馈,及时把握顾客需求变化。二是物流资源的供给是动态的,云物流配送模式利用虚拟技术形成“资源池”,并利用耦合映射机制实现配送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动态调度。三是配送服务需求者与配送服务提供者的关系是动态的,没有固定的配送线路和配送关系,当配送需求下达后通过云配送平台按配送成本、时间等约束条件的要求自动搜索、匹配到合适的配送服务提供商,动态地调整配送方案和配送线路,从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与传统配送模式相比,云物流配送通过云计算技术对现有的配送资源进行整合,在相关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等支持下实现资源虚拟化聚集,真正做到资源的全面共享;同时,云物流配送不是由一个服务主体完成配送服务,强调多个服务主体间的协同,要求各服务主体在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的协作方式完成配送服务,从而实现集中资源分散服务。
一方面,配送企业加入云配送网路平台可以充分享用资源和客户信息,不用在开拓市场和调配资源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而是考虑如何把每一次的配送服务做好,即可以着重关注用户需求本身;有助于物流配送企业与客户间形成有效沟通,有助于客户需求能够及时、有效的传输给配送企业[12]。另一方面,云物流配送模式下用户的身份不仅是服务需求的提出者,也是服务提供的监督者;既可以提出个性化的配送时间和配送方式,也可以对服务提供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监督,更可以在配送服务完成后提供公正、公开的评价。以用户为中心,并让用户积极参与配送服务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配送服务水平。
云物流配送平台聚集了海量信息,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进行智能决策。例如,根据客户配送需求类型(时间、地点、方式或习惯),云物流配送网络资源(配送企业的车辆、仓库、人员等资源),配送条件和环境(路况信息、距离信息、客户位置信息),考虑客户的聚集程度、区域载荷水平、配送时间窗、配送成本等约束条件,通过云物流配送平台的自动匹配,下发配送指令给合适的配送企业。让整个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协同运作,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获得成本降低。
中小型物流配送企业由于业务量少,在自有配送车辆、自建仓库和配送中心、雇佣工作人员等资源的投入上非常谨慎,投入过大则增加企业的配送成本,投入过小则会由于服务不及时导致客户满意度降低。云物流配送模式下,资源的绝对值不再是竞争的关键要素,资源的整合能力才是发展的关键。云物流配送平台具有强大的资源聚集功能,物流配送企业只需支付较少的服务费用即可获得各种资源的使用权,减少购买硬件设施、系统升级与维护等费用,降低企业负担。此外,通过配送任务的合理分配,既提升资源利用率,又破解中小企业开拓配送市场的困境。
目前真正的、系统化的云物流配送平台较少出现,现有所谓的“云物流配送平台”主要是政府或行业部门建设的各类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仅仅起到了信息汇集的作用,信息汇聚程度不高且不够及时,更无法实现订单管理、配送路径规划、库存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决策,不能达到云物流配送系统的预期目标。另外,云物流配送系统包括众多配送需求、配送资源、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的提供者,也包括交通、海关、气象等政府部门;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很多,谁主导整个系统的规划、建设与运营,既影响企业物流绩效,也影响整个社会物流系统优化。目前以政府主导居多,急需发展市场化、多样化主体的运营模式。
云物流配送系统的实现要以信息共享为前提,一方面受到软件、硬件、技术、标准、成本、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各参与主体没有完备的信息系统或者采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导致它们之间无法实现有效对接,影响信息流通和交换的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沟通渠道选择不合理,导致信息传递速度慢且无法形成汇聚;另外,不能合理利用有效的数据挖掘技术,导致“数据”无法转化成“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更有甚者,部分企业出于保护商业机密或者市场竞争的目的,不愿意和其它成员企业共享所有信息。
国内物流配送发展起步晚、速度慢、水平低,实体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投入成本大、回收期长,仅大型物流企业有能力、有意愿建设物流配送网络,这将导致配送网络垄断;另外,各大型企业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协调,导致配送网络重复建设。这种局面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如果业务量少或者波动较大,设施设备及人员的利用率将会较低,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们进入物流配送行业的门槛,只能从事物流配送某个环节的业务,且受到大型企业的牵制,影响行业竞争的公平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会带来交通拥堵、增加噪音和尾气排放等一些列问题,加重“城市病”的出现。
云物流配送模式通过参与企业的通力合作来获取利益,并依据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定进行利益划分,属于协同联盟利益分配问题。需在坚持互惠互利、利益均沾、利益投入匹配、利益贡献匹配和利益风险匹配原则下,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但目前云物流配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组织与实施不规范,这都将无法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也不能提升系统成员的积极性。
一方面客户商业数据保护与系统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失,导致成员共享信息时存在较多顾虑,当受到损失时也不能依法追究;其次,系统成员利益与责任的分配比例和划分标准还存在较大的争议,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再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技术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
大中城市的高效运转需要庞大的物流配送体系予以支撑,但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城市配送活动由于受企业分散经营模式以及消费者需求小批量、多批次特点的影响,资源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低,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13]。云物流配送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车辆的满载率和使用率、减少车辆出行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满足城市配送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需求特点,对解决城市交通混乱、道路拥挤、空气污染、噪音等社会问题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物联网是实现云物流配送的基础,通过传感器、GPS、RFID与二维码等技术,随时随地获取物流信息,实时跟踪车辆和配送货物的去向。但目前存在标准不统一、技术不过关且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本较高、安全性低、行业互通困难等问题。需要政府营造技术创新环境,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信息化与兼容接口建设、颠覆性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开放共享,从而促进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此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社会公共管理平台等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对信息管理和共享也尤为关键,尤其要系统规划城市、区域、国家不同层面的平台建设,形成点、线、面全覆盖的系统网络,依据“先局部、后整体,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有序推进各类各级物流平台项目建设。
出台财政补贴、土地租用价格优惠、税收制度优惠等政策推动云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针对交通、环境问题,出台合理的交通限行政策[13];出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税收减免、补贴等形式推动技术创新,尤其重视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出台网络安全、商业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要求个人或组织机构以实名制与云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对接,加大违法违规成本,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信息安全[5]。
构建云物流配送动力机制,从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和规划、社会责任、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来提升政府、企业等参与云物流配送模式发展的动力[13]。构建云物流配送运行机制,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双方或多方混合管理等多种运行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布局、物流标准化、公众机制、政府公共平台、政府激励机制和行业立法等方面的工作。构建云物流配送保障机制,制定检查监督制度、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经费投入与使用管理,提供设备、场地及人员等方面的保障。构建云物流配送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实施方案与细则等相关文件。
云物流配送模式与传统物流配送模式相比,通过实现“分散资源集中管理”和“集中资源分散服务”,无论是对资源的利用,还是对服务水平的提升都有较大优势。云物流配送是一种面向个性化、动态的、基于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用户参与式、智能化决策、中小型物流配送企业易进入的新型物流配送模式,将会创新物流配送系统的配置方法。要发展云物流配送模式,重点需要解决公共平台建设、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优化完善配送网络、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促进技术创新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