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任 军,张立民,赵天生,孟黎鹏,沈佳龙,刘 婷,吕梦燕
(1.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33;2.农安县林业和草原局,吉林 长春 130266)
班克松(PinusbanksianaLamb.)自然分布于北美地区(地理位置41°41′~64°40′N,60°06′~127°30′E),又称北美短叶松,具有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薄、早期速生等特性[1]。资料显示,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班克松引种在辽宁省熊岳树木园就获得了成功[2]。长春市净月潭林场于1948年少量引种且留存下32棵树。1966年进行了二代繁育,并进行了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先后在11个省进行引种及种源试验研究,其中,辽宁省引种了9个种源进行试验,吉林省引种了23个种源进行试验[3]。在现行有效的《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 2772-1999)附录B表B1《种子检验技术条件表》及《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 7908-1999)中均没有该树种,为种子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因此,我们按照《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 2772-1999)对其种子进行处理和发芽试验,为班克松种子分级和育苗提供参考。
质量分数为0.5 %高锰酸钾溶液,浓度为50 mmol·L-1的NaCl溶液,发芽盒,纱布,滤纸,喷壶,温度计,灭菌锅,恒温恒湿培养箱。
1.2.1 种子来源
种子来源于吉林省种苗站种子库。随机抽取100 g种子。将符合《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 2772-1999)净度检测方法挑选的种子充分混拌备用。
1.2.2 种子处理
用以下四种方法处理班克松种子,分别记为方法A、方法B、方法C、方法D。
方法A:不处理,用自来水冲洗一下,直接铺到发芽盒里,盒中用水及后续补水皆为室温自来水[4]。
方法B:用始温45 ℃,pH6.8的水浸种,放置24 h后置于发芽盒中。盒中用水及后续补水皆为室温自来水[5]。
方法C:用室温自来水冲洗种子后,再用浓度为50 mmol·L-1的NaCl溶液冲洗种子,且发芽盒中用水及后续补水皆为此水[6]。
方法D:用质量分数为0.5 %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20 min,然后用pH6.8的水洗净,发芽盒用水及后续补水为室温自来水。
1.2.3 发芽率测定
在(23±1)℃的培养条件下,把4种方式处理的种子放入恒温恒湿培养箱中进行发芽率测定。在第10 d初次记录发芽数,并分检出已计数幼苗,测量其长度及染菌数。第21 d为末次记录。每种方式做3组平行测定,每组100粒种子。
放入培养盘3~4 d,四种方式处理的种子均开始发芽。置发芽盒内第10 d时,初次计数,并分拣出已计数的幼苗,同时测量幼苗的长度。从表1中可以看出,A方式处理的种子平均发芽数为56株,分拣出最长10株苗高的平均值为55 mm,10株苗长度分别在35~69 mm,种子被感染率为30 %,末次计数时间为第21 d,末次平均发芽数为6株,合计发芽率为62 %。B方式处理的种子平均发芽数为65株,分拣出最长10株苗高的平均值为67 mm,10株苗长度分别在50~78 mm,种子被感染率为14 %,末次计数时间为第21 d,末次平均发芽数为4株,合计发芽率为69 %。C方式处理的种子平均发芽数为55株,分拣出最长10株苗高的平均值为25 mm,10株苗长度在21~47 mm,种子被感染率为25 %,末次计数时间为第21 d,末次平均发芽数为3株,合计发芽率为58 %。D方式处理的种子平均发芽数为48株,分拣出其中最长10株苗高的均值为60 mm,10株苗长度在47~71 mm,种子被感染率为21 %,末次计数时间为第21 d,末次平均发芽数为5株,合计发芽率为53 %。不同方式处理的种子发芽情况及第10 d四组试验的发芽和长势情况分别见表1、图1。
表1 不同处理方式种子发芽状况
图1 第10 d 四组试验的发芽和长势情况
从表1、图1中可以看出,从发芽率看,B方式处理的班克松种子,发芽率最高,D方式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最低。从长势看(10株最长苗高),B方式处理的种子长势最好,C方式处理的种子长势最差。从种子被感染率看,B方式处理的种子被感染率最低,A方式处理的种子被感染最高。
因此,以上四种处理方式中,B处理方式最适合检测班克松种子的发芽率。A处理方式种子感染率高,C处理方式苗木初期长势较差,D处理方式种子发芽率最低,而在苗木生产中,多数会用质量分数为0.5 %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20 min,也就是D这种处理方式为班克松种子消毒。
班克松作为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已经几十年,其种子已繁育了2~4代。现在大量栽种用作防风固沙林[7]。但种子检测至今没有统一的处理标准。本文只是选用了几种常见处理方式,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测定。希望《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 2772-1999)修订后,班克松能纳入该标准的附录A、B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