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治平,朱剑飞,尚钲凯,李兴鑫,王关锁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安全环保与工程监督中心(新疆 库尔勒841000)
PDC 钻头瞬时旋转中心发生位移的现象称为钻头涡动。PDC 钻头涡动会使机械比能突然大幅增加。涡动导致肩部切削齿出现崩碎、崩裂等严重损坏现象,由于冲击作用导致肩部齿损伤,并且肩部齿的损伤裂纹呈“沙滩”型,切削齿受损后容易快速磨损,从而导致PDC 钻头出现早期破坏、机械钻速降低、钻头寿命减少、钻井周期加长,进而引发次生井下复杂事故,甚至会导致现场工程师误判钻头与地层的配伍性[1]。PDC 钻头在钻进过程中,钻头与岩层间的相互作用既与钻头的运动有关,还与岩层的性质有关。深部硬地层岩石硬度高、塑性大、研磨性强及可钻性差等特点使得这些井段的粘滑振动频繁发生[2-3]。粘滑震动是造成钻井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进而影响井身质量,同时增加钻井成本。
许多科研学者和钻井工程师对PDC 钻头涡动和粘滑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根据自身现场工作经验及认识,提出以下现场钻头涡动和粘滑震动识别方法。
1.1.1 机械比能法
机械比能是用来衡量钻头破除单位体积岩石所需要的能量,其计算公式[4]为:
式中:Se为机械比能;W 为钻压,kN;SA为井筒面积,mm2;N 为钻头钻速,r/min;Tb为扭矩,kN·m;R 为机械钻速,m/h。
当钻头处于100%有效钻进时,机械比能等于岩石抗压强度(CCS)。若岩石抗压强度已知,可以计算出能量效率(E),PDC 钻头通常最大能量效率在35%左右。
调整后PDC钻头的机械比能
在实验室内对页岩进行试钻测试实验,一定的钻压范围内,保持转速为恒定值,随着钻压的持续增加,扭矩和机械钻速保持线性关系上升,计算出来的Seadj保持恒定。
在深部硬地层钻井过程中,若调整后机械比能远高于岩石抗压强度(2~10倍),说明井下有严重的能量损失,此时如果能够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能量损失(钻头泥包、钻头损伤、粘滑等),则推断出钻头出现涡动。
1.1.2现场判断法
当一只新PDC钻头入井,往往会采用试钻的方式获取最佳钻井参数(钻压、转速)。其操作方法为:①将钻压快速加到钻头允许钻压上限的90%,然后在某一恒定的转速下记录钻压下降到50%的过程中,钻压每下降1 t 所消耗的时间,用时最短对应的钻压为最佳钻压;②在最佳钻压下,尝试不同的转速试钻来获取最佳转速。
钻头在岩性未发生较大变化的某井段钻进过程中(通过返出岩屑排除钻头损坏),采用最佳参数钻进,但是机械钻速大幅下降,同时井口钻具出现明显的公转,可以初步确定井下出现钻头涡动。
1.2.1 机械比能法
机械比能的本质是计算并判断钻井的效率高低。钻头在井底平稳工作,钻井效率高;钻头由于某些原因处于不稳定状态,钻井效率就会下降。通过大量计算和总结,发现当钻头处于粘滑状态时,机械比能会大幅波动,但平均值呈现较高状态。
1.2.2 现场判断法
深部硬地层岩石的硬度高、塑性大、可钻性差,PDC钻头使用一定钻井参数钻进,钻压持续加大到临界钻压以上,会出现扭矩大范围、周期性地波动,当出现此种扭矩波动现象,会降低机械钻速和损坏钻头切削齿。扭矩大范围、周期性地波动是粘滑震动现象现场最直观的表现特征。如果下部钻具组合中加入螺杆,立压会上下波动。
针对PDC 钻头钻进时经常出现涡动和粘滑两种非正常、不稳定的工作状况,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结合自身的现场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的现场消除方法。但需指出的是,涡动和粘滑震动并非总是单独出现,往往是既存在涡动又存在粘滑震动,然而两者的消除措施彼此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冲突,这增加了现场操作的难度[5-7]。
钻头结构优化设计。钻头合理的布局是钻头防涡动的关键,这也是在设计中所追求的目标。根据平衡设计理论,作用于钻头所有切削齿的力将形成一个合力。这个合力可以分解为一个轴向力(钻压),一个对钻头中心线的力矩和一个径向力。根据钻头运动形式可知,径向力即为产生涡动的根源(即为不平衡力)。在钻头设计中,综合考虑螺旋刀翼布齿方式、优化复合片切削角度、利用低摩阻保径技术、钻头形面周围的流场分布等关键因素,以侧向不平衡力最小为目标,可以将PDC钻头的总侧向力控制在钻压的1%以内。
钻头冠部轮廓形状和保径长度对涡动影响效果显著。选择具有深轮廓、深内锥角、保径刀翼长度最低达到101~152 mm 特征的PDC 钻头,具有良好地抑制涡动能力。
现场工程师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容易引发钻头涡动,如将钻头重新放回井低时采用高转速、低钻压钻井参数钻进,接单根前采用高转速把钻压回完。根据以上错误的操作方式,可以总结出消除涡动的措施:①钻头重新放回井底时采用低转速、高钻压(至少达到目标钻压的50%以上);②钻进0.6~1 m,若涡动严重,需要将第1 个扶正器放入新井眼内;③提高转速,直到机械比能开始增加为止;④增加钻压,直到机械比能开始增加为止;⑤重复步骤3、4,直到机械比能不再降低。
在一定的钻井参数下,钻柱系统在转盘(顶驱)转速较低时会发生粘滑振动,转盘(顶驱)转速越低,粘滑振动越激烈;钻柱系统存在发生粘滑振动的临界值,当转盘(顶驱)转速不断增大到临界值时,钻柱系统粘滑振动突然消失。
降低钻压或者采用切深控制设计的钻头,可以消除粘滑振动。其本质是减少PDC 齿进入地层的深度,使PDC 钻头所需克服岩石固有的剪切强度(黏聚力)变小,达到消除粘滑振动的效果。同时,提高钻机钻井扭矩限定,也可以起到消除粘滑振动的作用,其原理是增大PDC钻头的输入扭矩。
钻头的刀翼数对粘滑振动产生严重的影响,当系统发生粘滑振动时,增加刀翼数,会减弱或抑制粘滑振动,减少刀翼数,粘滑振动更加激烈。对克深区块康村组及以下的硬地层,推荐采用6 刀翼及以上的PDC钻头,对粘滑震动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5刀翼的PDC钻头。
克深17井三开第1趟钻采用333.4 mm(13 ⅛")STS615G 钻头钻进至井深3 340 m(康村组,褐色泥岩、褐色细砂岩,套管鞋位置3 328 m),在钻井参数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钻时由15 min/m升高到35 min/m,机械比能突然增大,同时伴随井口钻具出现明显的公转,判断PDC钻头出现涡动。
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很快消除了钻头涡动:①降低转速至原转速的50%,上提钻具1 m;②将限定扭矩由25 kN·m 升高到32 kN·m;③保持转速不变,快速增加钻压至目标钻压的50%;④钻进0.5 m后逐渐将钻压和转速提高。当钻压和转速均恢复到涡动出现前的大小,钻时由35 min/m下降到15 min/m,机械比能降低到原值。
克深17井三开第5趟钻采用333.4 mm(13 ⅛")Z716 七刀翼PDC 钻头钻进至井深3 490 m(层位为康村组,套管鞋位置3 328 m),3 480~3 490 m 岩性为褐色泥岩,钻压14~16 t,转速为50~70 r/min,扭矩大范围波动(2~25 kN·m),现场判断钻头出现粘滑震动,尝试将转速提高100 r/min,扭矩立即平稳,钻时由70 min/m↓18 min/m。后期尝试将转速下调到80 r/min 以下,扭矩立即出现大范围波动现象(2~25 kN·m),钻头再次出现粘滑震动,80 r/min 为当前的钻头出现粘滑震动的临界转速。
1)通过机械比能法和现场判断法识别PDC 钻头出现涡动和粘滑震动。
2)通过优化设计钻头结构,将PDC钻头的总侧向力控制在钻压的1%以内;选择具有深轮廓、深内锥角、保径刀翼长度最低达到101~152 mm 的PDC钻头;优化钻井参数,采用高钻压低转速钻进等措施消除PDC钻头涡动。
3)通过提高转盘(顶驱)转速超过临界转速;降低钻压或者选用切深控制设计的钻头;增加刀翼数以达到增加钻头与地层接触面积等措施消除PDC钻头粘滑震动。
4)钻头涡动和粘滑震动现象往往同时或交替出现,由于粘滑震动对钻头和钻具的伤害比涡动小,现场工程师在优化调整钻井参数时要综合考虑二者所带来的弊端,必要时应该优先考虑消除钻头涡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