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橫,阮璐薇,陈启亮,梁文娜,2,3*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350122;2.福建省2011 中医健康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福州350122;3.福建省中医健康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350122)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又称胃肠功能紊乱,是以慢性或反复发作但未发生器质性改变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主要包含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1]。 有研究显示: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成正比[2]。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月经改变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月经后1 年内的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的长度约为10~20 年,年龄跨度在40~60 岁,但围绝经期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因此,研究围绝经期功能性胃肠病的用药特点,可以从方证对应的角度,探讨其发生机制,有利于本病临床的治疗与预防。
1.1 文献搜索 文献以“围绝经期(或更年期)合并功能性胃肠病”“围绝经期(或更年期)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围绝经期(或更年期)合并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或关键词,检索时间从1999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5 月31 日,分别在三大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进行检索。 将三大数据库中所检索到的文献导入Note Express 软件, 通过该软件查重功能找出并删除重复的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条件进行人工筛选。
1.2 纳入条件 ①临床研究文献;②有明确的病例采集单位和采集时间段;③有明确显示的诊断标准,如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Ⅱ或罗马Ⅲ诊断标准;④包含方剂与中药组成;⑤无其他重叠疾病。
1.3 排除条件 ①重复发表;②无明确显示诊断依据;③研究进展或探讨型的文献;④经验总结或个案解析;⑤会议论文;⑥治疗用药为中成药颗粒制剂;⑦无方剂与组成。
1.4 合并分类与统计 采用Excel 统计文献中各方剂的治疗例数及其组成中药的使用频次、种类频次和归经频次。 根据《中药学》[3]将不同部位或不同炮制但功能归经相近的中药进行合并,如枳壳合并入枳实、合欢花合并入合欢皮、炙甘草合并入甘草等。 统计所获得方剂和中药的治疗例数、频次、功能及归经分类。
根据搜索条件,从知网获得文献79 篇,万方获得74 篇,维普获得55 篇。 删除重复的文献后,通过纳入、排除条件,最终纳入文献22 篇。 见图1。
图1 文献纳入、排除流程图
2.1 方剂治疗例数 22 篇文献中,获得方剂18 首,总治疗例数1 188 例, 分别为舒肝化瘀汤治疗的例数188 例[4-5]、疏肝和胃养阴汤164 例[6-7]、舒 肝养心汤109 例[8-9]、理 气 和 中 汤96 例[10-11]、加 味 逍 遥 散75 例[12]、疏肝健脾汤60 例[13]、柴胡疏肝散60 例[14]、疏肝和胃汤60 例[15]、旋覆代赭汤58 例[16]、血府逐瘀汤50 例[17]、胃 疏 汤46 例[18]、薤 白 四 逆 散40 例[19]、加 味 欣 胃 汤40 例[20]、生 精 欣 胃 汤32 例[21]、更 健 汤30 例[22]、甘麦大枣汤30 例[23]、肝胃百合汤30 例[24]、加味痛泻要方20 例[25]。
2.2 中药使用频次 有65 味中药出现在上述方剂中,分别是白芍、柴胡、枳实、甘草、茯苓、合欢皮、白术、当归、郁金、大枣、陈皮、生地黄、浮小麦、木香、枣仁、川芎、桃仁、红花、玫瑰花、百合、香附、山茱萸、杜仲、党参、牡丹皮、谷芽、麦芽、沙参、半夏、佛手、砂仁、薄荷、生姜、乌药、远志、厚朴、鸡内金、栀子、黄精、延胡索、黄连、香橼皮、防风、旋覆花、代赭石、山药、桔梗、赤芍、牛膝、薤白、藿梗、半夏曲、全瓜蒌、玉竹、太子参、石斛、麦冬、浙贝母、熟地黄、泽泻、桂枝、川楝子、黄芩、丹参、龙骨等。 单味使用频次数最高的5 味中药分别为白芍、 柴胡、 枳实、甘草、茯苓。 将使用频次最高的5 味药进行随机组合,4 味中药同时使用占比最高的中药为白芍、柴胡、枳实、甘草。 见表1。
表1 中药使用频次
2.3 中药种类频次 根据治疗例数获得总中药频次为13 033 次,按照《中药学》[3]归为15 类,分别为理气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药、发散药、安神药、清热药、利水药、补阳药、固涩药、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补阴药、熄风药。 其中使用频次超过1 000次的中药种类有理气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药和发散药,占中药种类总频次的63.70%。 见表2。
表2 中药种类频次
2.4 中药归经频次 统计得中药总归经频次为35 645 次,涉及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胃经、胆经、肾经、大肠经、三焦经、膀胱经、心包经、小肠经。 其中中药归经频次占比最高的经脉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胃经,占总归经频次79.26%。 见表3。
表3 中药归经频次
临床调查显示:40~60 岁是FGID 高发病率的年龄段,女性FGID 的发病率高于男性[26-27]。 肝郁是FGID 的主要发病因素,也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核心病机[28-30]。 情志失常引起的肝郁气滞,气机失畅,可能是主要病机。 《吴鞠通医案·单腹胀》曰:“病起肝郁,木郁则克土,克阳土则不寐,克阴土则 胀,自郁则胁痛。 肝主疏泄,肝病则不能疏泄,故二便亦不宣通……肝郁必克土,阴土郁则胀,阳土郁则食少。”中医学认为肝属木,脾属土。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导致脾胃运纳失常,从而出现睡眠异常、腹胀胁痛、不思饮食以及大便异常等症状。 因此,在方剂和中药的选择方面,应以调和肝脾两脏为主。
3.1 白芍、柴胡、枳实、甘草是治疗本病最常见的中药 在中药出现频次与治疗例数的占比方面,白芍、柴胡、枳实、甘草4 味中药的出现频次和占比最高,且4 味中药同时出现的频次和占比较其他中药组合亦高。 白芍、柴胡、枳实、甘草是组成四逆散的4 味中药,《方剂学》指出:四逆散是调和肝脾类方剂,有理气舒肝,养血和血以及健脾助运的功用[31]。提示白芍、柴胡、枳壳和甘草4 味中药为治疗本病主要的中药,四逆散为治疗本病重要的基础方,调和肝脾是本病重要的治疗原则。
3.2 理、补、活、散四类中药是治疗本病常用的中药种类 在中药种类使用频率方面,理气、补血、补气、活血、发散等5 类药物的使用频次超过60%,理气类药物使用频次最多。 提示气滞是本病的重要病性。
3.3 肝、脾两经是本病用药的主要归经 在中药归经方面,归经频次最多的五经分别是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胃经,其中,脾、肝两经归经频次的占比最高。 提示脾、肝两脏是本病的重要病位。
综上所述,白芍、柴胡、枳壳和甘草这4 味中药为治疗本病的主要中药,四逆散为治疗本病的重要基础方, 调和肝脾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用药种类以理气、补血、补气、活血、发散这5 类中药为主,脾、肝两经是治疗本病的中药的主要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