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痹的证治

2020-04-14 18:06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气滞通络风湿病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娄玉钤

【摘 要】 筋痹为五体痹之一,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常见痹病。收集研究历代医家如娄多峰、路志正、焦树德等论治筋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筋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邪实候:寒湿阻滞、湿热蕴结;正虚候:肝肾亏虚;痰瘀候:痰瘀气滞等,虛邪瘀3候4型),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筋痹;坐骨神经痛;五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筋痹,病在筋,是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筋痹为五体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筋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肝脉……微涩为瘛挛筋痹。”《灵枢·刺节真邪》认为本病是“虚邪……搏于筋”所致。汉·华佗《中藏经》认为:“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治疗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提出治疗筋痹的常用穴位,如阳陵泉、中渎和解溪。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中论有本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筋极门下论有筋痹,并附治方6首及灸治方法。宋代《圣济总录》在痹证门列有筋痹,并附方分类辨治。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首创治筋痹名方“羚羊角散”,为后世医家所沿用,如《本草纲目》《医门法律》《张氏医通》等明清医著均有记载及阐述。

西医学的坐骨神经痛、纤维肌痛综合征、腰肌劳损和神经、肌腱、筋膜、腱鞘等损伤,以及劳损引起的疾病可出现筋痹表现。

1 筋痹的病因病机

筋痹多为风寒湿热等邪客于筋脉或外伤瘀筋;或痰瘀流注于筋脉;或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而成筋痹。

1.1 外邪侵袭 久居湿地,或严冬涉水,或行走奔急,汗出当风,寒湿侵袭,阻滞经络,博于筋脉,发为筋痹;或湿热之邪侵袭,或寒湿郁遏日久化热,或肝胆湿热,湿热蕴结,阻滞筋脉,而发为筋痹。如《中藏经》曰:“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

1.2 肝肾亏虚 平素肝肾不足,或年高体弱,肝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而致筋痹;或肝气不足,邪气侵袭而有余,亦发筋痹。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四时逆从论篇》曰:“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曰:“若肾水亏损,不能滋养筋骨,……而筋痿痹。”明·马莳曰:“肝气衰则三气入筋,故名之曰筋痹。”

1.3 痰瘀气滞 情志刺激,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因外伤筋脉,瘀血阻滞于筋,发为筋痹。如《中藏经》曰:“筋痹者,由怒叫无时,……则使人筋急。”明·朱橚《普济方》曰:“郁怒伤肝,则诸筋纵驰。”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曰:“骨痛筋挛,血脉凝涩。”

综上所述,筋痹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但总不外“虚、邪、瘀”[5]三类。即虚为肝肾亏虚,邪为外邪侵袭,瘀为痰瘀气滞。筋痹病位主要在筋,可涉及经脉、肌肉、骨节,与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筋膜失养。其有虚实之分,虚多为肝肾亏虚;实多为寒、湿、热、痰瘀和气滞。因筋骨相连,故筋痹与骨痹[6]有时可以同见。肝主筋,筋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肝,可发为肝痹[7]。

2 诊断要点

本病春季多发,病前多有感受寒冷或潮湿,或外伤劳损病史。本病以筋急疼痛,或筋惕肉瞤,筋脉拘急,甚则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筋痹疼痛可为凉痛、热痛、胀痛、酸痛、刺痛、掣痛等;筋痹可只限于某一肢体,也可累及肢体多部位;肢体多部位受累者多与情志有关。本病以筋脉拘急,筋急挛痛,屈而不能伸,抽掣疼痛等为诊断要点。

3 筋痹的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病邪和虚实:寒盛者多见患肢抽掣疼痛,遇阴雨天加剧,得温则舒;热盛者多见肢体筋脉掣痛、胀痛或灼痛,遇热痛甚;气滞者多见胀痛走窜,痛无定处;血瘀者多见痛如锥刺,固定不移。实证表现为筋挛节痛,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压痛明显,疼痛较剧;虚证表现为筋脉拘急,筋惕肉瞤,疼痛隐隐,腰膝酸软。

筋痹治疗,实证以舒筋通络为原则,治以散寒祛湿、清热利湿、理气化瘀;虚证以补益肝肾为原则,兼以舒筋通络。无论虚实均可运用针刺、推拿等综合疗法。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理肝气。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4型。

3.1 邪实候

3.1.1 寒湿阻滞证 筋脉抽掣凉痛,肢体沉重;肢体抬举困难,遇阴雨天加剧,得温则舒;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以筋脉抽掣凉痛,肢体沉重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寒湿壅滞筋脉,寒主收引,经气不通,故筋脉抽掣凉痛;湿邪重着黏腻,阻滞筋脉,故肢体沉重、抬举困难;内外湿气相召,则阴雨天加重;得温则寒湿渐散,气血得行,筋脉始舒,故见得温则舒。

治法:散寒祛湿,舒筋通络。

方药:独活散(《圣济总录》)加减。方中独活、防风祛风除湿;配羌活、薏苡仁以增加祛风利湿之功;附子、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五加皮、木瓜、伸筋草、秦艽祛湿舒筋。诸药同用,散寒祛湿,舒筋通络。若筋脉拘挛不伸者加赤芍;疼痛难忍,舌质淡紫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土鳖虫;若兼有瘀血,治宜散寒祛湿、活血通络,药用丹参、白芍、威灵仙、制川乌、制草乌、老鹳草、蜈蚣、香附、川牛膝等。

若筋痹以筋虚为风所伤,故筋挛缩,腰背不伸,强直时痛,宜牛膝汤(《圣济总录》)。

3.1.2 湿热蕴结证 筋脉抽掣热痛,肢体沉重;胸胁胀满、口苦咽干、面色灰垢或萎黄,小便色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以筋脉抽掣热痛,肢体沉重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热阻滞,蕴结筋脉,故筋脉抽掣热痛;湿热蕴结肝胆,阻滞气机,故见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湿性重着黏腻,湿邪致病,故肢体沉重;湿热之邪上蒸,故见面部色泽萎黄或灰垢;湿热下注,故见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方中蚕砂利湿化浊,祛风通痹;薏苡仁利湿健脾;防己祛风胜湿;连翘、山栀、赤小豆清热祛湿;伸筋草舒筋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舒筋活络之功。若热甚者,加黄柏、苍术。

3.2 正虚候 肝肾亏虚证:筋惕肉瞤,筋脉拘急,头晕耳鸣;肌肉消瘦,肢体无力,隐隐作痛,关节屈伸不利,腰膝酸软,夜卧则惊;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以筋惕肉瞤,筋脉拘急,头晕耳鸣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久痹不已,精血亏耗,累及肝肾,筋脉失濡,故见筋惕肉瞤,筋脉拘急;肢体失养则肌肉瘦削,肢体无力,关节屈伸不利;久痛入络,则隐隐作痛;肝肾亏虚则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卧则惊;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均为肝肾亏虚之象。

治法:补益肝肾,舒筋通络。

方药:老寒腿方(《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加减。方中桑寄生、怀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首乌、熟地黄、当归大补精血;木瓜、白芍柔肝舒筋;丹参、鸡血藤活血通络;独活祛风湿。若上肢拘急痛者,加桑枝;下肢肿者,加五加皮。

若筋痹,四肢疼痛,宜干地黄丸(《太平圣惠方》);若筋痹,好悲思,四肢嘘吸,脚手拘挛,伸动缩急,腹内转痛,十指甲痛,数转筋,甚则舌卷卵缩,唇青,面色苍白,不得饮食,宜乌麻酒(《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3 痰瘀候 气滞血瘀证:筋脉抽掣胀痛,面色晦滞;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常随情志而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舌苔白,脉沉涩或细弦。以筋脉抽掣胀痛,面色晦滞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气机不畅,故见筋脉抽掣胀痛;或筋脉损伤,痹阻不通,瘀血停滞,故筋脉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气机郁滞,经气不通,故常随情志而发;面色晦滞,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白,脉沉涩或细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理气化瘀,舒筋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方中乳香、没药、川芎、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加地龙以通络止痛;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活血化瘀;柴胡、郁金理气止痛。全方共奏理气化瘀、舒筋通络之功。若病久瘀甚者,加白花蛇、土鳖虫、水蛭;筋脉拘急不伸,活动受限严重者,可酌加透骨草、伸筋草、木瓜。

若筋痹风痰痹阻,肢节拘急,挛缩疼痛,宜五加皮散(《太平圣惠方》)。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36岁,1982年3月6日初诊。以腰腿胀麻沉痛9年余为主诉。每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发作。患者每次疾病发作时先由左臀部,逐渐波及左大腿后侧,经腘窝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和足趾。咳嗽、行走均使疼痛加剧,且伴膝关节屈曲不能伸直,不能左侧卧位及转侧。得热稍舒,遇寒则剧,经治无效。近日复发,症状同前。查体: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左环跳穴处有压痛,并向同侧下肢放射。舌苔薄白,脉沉弦。中医诊断:筋痹(寒湿凝滞,经络受阻)。西医诊断:坐骨神经痛。证属寒湿凝滞,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治以散寒祛湿,活血通络。处方:丹参30 g、白芍30 g、薏苡仁30 g、威灵仙30 g、秦艽15 g、制川乌9 g、制草乌9 g、老鹳草30 g、独活24 g、蜈蚣3条、香附30 g、川牛膝9 g、甘草9 g。水煎服。

1982年4月10日二诊,上方略有加减,共服12剂,症状基本消失,改服痹证丸,每服80粒,每日3次,连服20 d,巩固疗效[8]。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中医属于筋痹,为邪实候寒湿阻滞证,兼有瘀血阻滞,故治疗以散寒祛湿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方中制川乌、制草乌祛寒为主;独活、威灵仙、秦艽、薏苡仁祛风湿之邪;丹参、老鹳草、香附、川牛膝活血通络,因病久痰凝血滞脉络,故加蜈蚣搜经络顽痰死血;白芍、川牛膝又可养血补肾,配合甘草,以扶正防虚。综上所述,本方以散寒祛湿为主以祛邪(寒湿之邪);同时活血化瘀以舒筋(瘀、郁);兼顾补虚(肝肾虚)。根据虚邪瘀病因病机制定本方,药症相符,疗效甚捷。

5 筋痹的预防与护理

认真了解本病的病变特点,正确认识疾病;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切勿精神紧张,情绪急躁;避免劳累,不要久站、久坐、久行和久卧;避免外邪;注意饮食调配,不宜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辨证施护,注意观察患处功能变化、症状改变。配合功能锻炼,在功能锻炼过程中,应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9]。

6 筋痹的转归预后

筋痹治疗,若正气不虚,感邪较轻,诊疗及时、准确,病情多能控制,预后较好;若正气亏虚,邪深入里,病久失治误治,进一步发展,影响脏腑,则预后不佳。

筋痹寒湿阻滞证多见于本病初期,诊治得当,预后尚好;若寒湿郁遏气机,阻滞经脉日久化热,可出现湿热蕴结之征象;若病证进一步发展,气血瘀阻经络,或由于外伤经络,筋脉瘀阻,则出现气滞血瘀征象,临床处理棘手,功能恢复欠佳;若病程日久,肝肾亏虚,筋脉失养日甚,功能受限严重,预后较差;严重者患肢可出现僵硬、强直、筋肉萎缩失用等表现。

7 结 语

筋痹是按五体组织分类的痹病,为五体痹之一。其病位主要在筋,可涉及经脉、肌肉、骨节,与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发病多为感受寒湿、湿热之邪,痰瘀气滞和肝肾亏虚,总不外“虚邪瘀”三类。其基本病机是筋脉痹阻,筋脉失养。本病治疗原则是舒筋通络,治疗以“虚邪瘀”为纲进行辨证,正虚候治宜补益肝肾,兼舒筋通络;邪实候治以祛邪通络为主,治宜散寒祛湿、清热利湿;痰瘀候治宜活血化瘀、祛痰舒筋。本病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可转为肝痹。因此,筋痹应当准确辨证,对症用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及时积极治疗,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尽快控制病情,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筋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1):59-67.

[2] 李满意,娄玉钤.五体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4):35-41.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8-113.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虛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李满意,娄玉钤.骨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59-68.

[7] 李满意,娄玉钤.肝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4):46-53.

[8] 娄高峰,娄玉钤.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218-219.

[9]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20-326.

收稿日期:2020-08-19;修回日期:2020-09-30

猜你喜欢
气滞通络风湿病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滋阴养血通络贴对痛风肾蛋白尿影响的临床观察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从滞论治慢传输型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