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博 张凡
近年来,漯河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和全产业链模式谋划农业发展,始终把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加快乡村振兴的关键来抓,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着力打造绿色食品业加工强市,走出了一条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之路。目前,漯河市市级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13家,实现销售收入突破9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4.5:1,高于全国、全省水平近1倍,漯河市成为中国食品名城。
一、围绕延伸产业链,做好“产业融合”文章
漯河市突破“三产”界限,积极探索链条延伸型、功能拓展型、多元复合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一)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融合发展
漯河市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动第一产业接二连三、第二产业带一连三,促进生产环节由传统种养向深加工方向转变。目前,全市已培育出雪健粮食、双汇肉制品等1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漯河市营业年收入突破800亿元,直接吸纳农民就业5.5万人,带动20万农户增收致富。
(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漯河市按照“以农为基、以水为魂、以绿为脉、农文旅结合”的发展思路,把文化旅游作为一产连通三产的重要纽带,推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等深度融合,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版”。目前,全市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05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营业收入同比均增长20%以上。
(三)打造完整的食品产业生态
漯河市围绕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做大做强食品特色主导产业。全市形成了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四大主导产业,食品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名。全市以延链补链为主,打通食品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食品机械产业园;以健康高营养食品为主,在淞江产业集聚区建成了大健康产业园;以发展医用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性食品为主,打通食品产业和医药产业。
二、围绕提升价值链,做好“高端发展”文章
漯河市着力开发位于农业价值链顶端的优质、生态、绿色、安全产品,压减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不断提升漯河市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一)发展高效农业
围绕“四优四化”,狠抓种养业结构调整。漯河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6.8万hm2,优质大豆种植面积4.31万hm2,优质花生种植面积1.67万hm2,优质小辣椒种植面积2.33万hm2;食用菌大棚种植3500万袋以上,产量达5万t。
(二)实施品牌战略
漯河市实施“漯河制造”品牌战略,培育出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6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7个。
(三)注重质量提升
漯河市在全国率先设立市长标准奖,制定种养业地方标准248项,主导起草省級标准20多项,建成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8个,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在95%以上。
(四)强化示范带动
筛选双汇、平平、三剑客等一批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企业技术“三大改造”,示范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三、围绕打造供应链,做好“流程优化”文章
围绕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抓紧抓实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农产品流通等关键环节,确保整个供应链顺畅有序。
(一)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大力发展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六产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8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42家、市级1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88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283家。
(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依托“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科技服务活动,全市12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全市植保服务组织发展到80多个。
(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产品研发和技术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全市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博士后研发基地2个、院士工作站2个。
(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临颍县辣椒产业园,汇集老干妈、中大恒源、南德等知名辣椒深加工企业,吸引200多家客商入驻,着力打造成全国最大的辣椒贸易中心、定价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依托中国(漯河)电子商务产业园常年举办“天天食博会”,平台拥有200万会员,3万家终端商超覆盖全国12个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