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审读报告看专家型编辑的成长策略

2020-04-14 04:50郝振省
出版参考 2020年3期
关键词:底蕴书稿精品

郝振省

本期实际上是2019年度优秀审读报告的专刊,笔者参與了复审和终审的环节,也为其中的几份审读报告撰写了点评的文字。因而由我来为本期刊物承担卷首语的写作任务似乎顺理成章。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话,笔者还是这项活动的“始作俑者”。那是笔者还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任上时,和《出版参考》杂志社的同志一起策划、设计、实施了这项活动,并且由当时的中国编辑学会与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作为指导单位。当时的学会会长是原总署副署长桂晓风同志,出版管理司司长是吴尚之同志,而且一开始就强调,研究院及其杂志社的活动要立足于行业需求,有真正的促进作用。于是,全行业“年度优秀审读报告”的活动就这样启动了。笔者离任后的这几年,院里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和杂志社不仅把这项活动坚持下来,而且风生水起,影响日益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形成了将若干优秀审读报告集纳起来专刊出版的规制,这是有道理的,也是有作用的,而且也获得了业内的认可,其实也是这项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谓也。

借着审看本期大样的机会,笔者仔细地再次阅读了其中的一些审读报告,还是能从中找到这些优秀审读报告何处优秀、何因优秀,从而为专家型编辑的成长与培养寻找到某些靠谱的策略。

一、专家型编辑首先要求编辑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包括这一个学科专业领域的底蕴素养,底蕴和素养中应包括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比较娴熟地运用这些储备知识的能力;还应包括作为资深编辑出版家的底蕴和素养,当然底蕴和素养中也应包括足够的编辑业务知识及从容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从刊出的几篇审读报告来看,这几乎是第一策略或曰首要策略。

以刊出的《辛弃疾词校笺》书稿的审读报告为例,凭着编辑撰写的“对原稿的评估”“底本选择上的诸多问题与版本认知上的重要遗憾”“校勘中的漏校和错校”,在此基础上对稿件进一步加工和大面积修改。如果编者没有足够的宋词学问,特别是对辛弃疾赋词的学问积累、版本研究,没有从编辑出版角度对书稿的客观评价与公正把控,能够完成对这部传统文化宋词书稿的编辑加工且成为精品的艰涩工作吗?它的“三个不多见”很典型,一是审读报告竟然有三万多字,像是一篇学术论文;二是不仅指出了书稿的漏错,而且对这部书稿所依据的两部重要参考著述的漏错也指出来;三是不仅对书稿十分熟悉而且对同类的书稿也相当熟悉。

二、专家型编辑同时要求编辑勇于创新

根据若干大量的出版物统计结果表明,一部问世后获得读者与社会好评的精品力作,往往是优秀作者与优秀编辑智慧与心血的共同结晶。如《探寻中日和解之旅》的审读报告,已经远远超出了编辑加工的基本职责,在征得原作者的授权与同意后,编辑不仅重构了图书的框架,重新编排了目录,调整了图书内容的结构,而且还在南京、上海等地拍摄了强化图书内容的历史建筑照片,还增加了多位中国学者关于中日关系的论述,从而使本书的主题更加鲜明,形式更加生动,论述更加辩证。

又如《汉字多米诺》,编辑不仅敏锐地发现和提炼了书稿的文化价值,即通过书稿倡导的“由此及彼”的多米诺骨牌形式,掌握由该字带出的其他汉字、词语、句子和中华文化,可以在愉悦的汉字中,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密码,而且表现出很强的编辑创新和主体责任意识,在选题策划之初就通过市场调研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定位,促成了该书稿的内容质量的较高品位。

三、精品高质量的出版与专家型编辑共成长

精品高质量的出版与专家型编辑的成长,其实已经远远超越了“单兵校练”“单枪匹马”的格局,表现出较强的团队合作与集成效应。从这十多份刊出的审读报告看,几乎在初审编辑加工相当充分的基础上,二审(复审)编辑和终审编辑加工,都是相当认真和投入的,有些建议和修改甚至是根本性的。与以前那种审读报告的二审、三审寥寥数语、一笔带过的现象云泥之差,天壤之别,让人耳目一新,坚定了继续深化并坚持推荐评比审读报告的决心与信心。

(作者系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猜你喜欢
底蕴书稿精品
倍er高级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