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伟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实验小学 山东 东营 25700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教学是对该课程的一种教学改革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课程决定着教学质量,所以课程的结构也影响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相关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重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懂文明、树新风、讲礼仪。这些都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所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实践就为达到这些目标奠定了必要基础。
在了解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存在的意义,相关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才能够促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1 有利于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是通过不断设计、开发,立足于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进行课程的科学规划和资源的整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当中,相关教学研究者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挖掘本校的有利于该课程开展的教育资源,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不断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1]。这和统一的教材相比,更能够使相关的课程教学具有本地特色,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最大限度的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2 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新学期课程改革背景下,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个性教学成为重点。作为基础性的和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初步认识生活、认识自然、认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发挥特长的有效途径。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能够依托于本地资源,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能够利用区别于统一教材当中的思维,解决自身的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
在了解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意义之后,相关教学工作者就要着手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元素体现出来,以此真正地实现课程的校本化知识构建。
2.1 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园文化进行整合。校园文化是校园的一张名片,更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中心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充分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具有校园特色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比如校园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那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候就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端午节组织学生包粽子、煮粽子、分粽子。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当中践行传统文化、认知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以及主要纪念的人物,了解包粽子的寓意。通过构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够引导学生加强认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学生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2.2 创设校本情境,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互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突出于实践。因此教学工作者在结合校本内容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时候,要立足于校本内容,构建校本情境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互动性与参与性[2]。比如在实际活动课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校园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如教师可以以“发现校园的美”这一主题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探索。让学生认真观察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指出一处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通过写作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并阐明这个地方为什么美,美在哪些地方。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用描绘的方式记录校园的美景,从而和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而提高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关教学工作者要立足于校本内容构建校本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本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