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欢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蓝天希望小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近几年国家教育愈加重视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历史教育,指出学生在任意阶段都要接受历史教育,但是历史学科只有在初中才建立独立的课程,对于小学生历史知识认知是一大挑战,需要教师提升对历史教育的重视,并将其渗透到多个学科中,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例,进行历史教育,可以加强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丰富学生知识认知的全面性。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多数为7-8岁,对学校比较陌生也比较好奇,此阶段的学生在意识与知觉上都快速发展,但是整体处于初级水平,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记忆力方面以机械记忆为主,记忆意识不强。情感上比较依赖教师,在教师正向教育影响下,会建立正确的判断能力。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历史教育实践中,需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
一方面,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是传统教学还是机械传授知识,比较单一,道德与法治中的历史内容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整合趣味性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画、课件等,尽量将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融入新的教学资源中,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快速理解[1]。例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一单元名称为《看我们学校带红领巾》其中有一张少先队的照片,并含誓词与队旗的图片,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没有什么印象,还不能建立精细学习的意识。基于此,教师整合互联网中图片或者视频资源,为学生介绍少先队产生历史阶段的情况,以此让学生意识到队旗与宣誓语言对少先队员有神圣意义,获得情感共鸣,建立对少先队员的向往之情,最后教师教授学生唱少先队队歌。
另一方面,以多元化教学活动丰富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时候,往往边思考边实践,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科学的教学活动可为学生带来丰富的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掌握与探索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在历史知识教学中组织学生多操作,将活动与历史知识充分结合,不单一局限在教材中,让学生不只通过听与记获取知识,还要多观察、探索、创造,用心去感受、领悟与发现,如通过合作讲故事,表演歌谣,或者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绘画等提升学生活动兴趣,并获得体验兴趣。
中年级学生在思维上表现出一定独立性,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想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对历史知识进行简单的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表达,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提升其学习动力。还因为此阶段的学生思维正从形象向抽象型过渡,需要教师正向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进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在独立阅读与合作探究基础上进行的,可以在互相讨论中补充想法,获得启发,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将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另外,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还要灵活运用教材,创建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即在备课的时候认真分析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科学利用教材,结合学生情况创新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如中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关于历史题材的内容文字性内容较多,教师可在与学生一同阅读中,引导其理解文字内容,然后进行总结。或者创建学生生活有关的情境,引发其兴趣,如利用每一课程后的“课后交流”让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
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历史题材内容不只有政治史、还有文化、人物史、社会历史,以更加使用的内容促使学生立体了解历史,丰富认知。所以历史教育可以接近“生活化”,自然引发学生思考,如我国优秀传统习俗就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内容,善于发现生活,并将其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2]。另外,以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并以此激趣,如果小学历史教育枯燥乏味,教师又以讲解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必然降低,基于高年级学生特点,教师可使用问题启发法,引导学生找寻问题解决新方法,进而将新接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在课前先收集资料,然后进一步掌握知识并运用,得到适合的结论。例如《我从远古走来》教学中教师在教材中原有图片基础上,又在网络中收集更多图画与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后以问题引导探索,如在此你知道远古时期是什么样的吗?为什么中国人被称作炎黄子孙?等,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快速进行分析,锻炼思维能力。
自1998年小学教育中撤销历史学科,对学生的历史教育就分散到其他学科中,如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可见虽然没有历史学科,但是历史知识的教学还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道德与法治中的历史教育,以实际课堂实践,帮助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能获得历史知识,为小学历史教育的统一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