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绿洲灌区甜高粱“近甜1号”水肥配置及其适应栽培模式

2020-04-14 08:21:20康建军赵文智
土壤与作物 2020年1期
关键词:垄沟施肥量高粱

康建军,赵文智,杨 荣,周 宏

(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 言

甜高粱(Sorghumbicolor)是一种具有生物产量高,含糖量高,抗逆(耐旱、耐涝、耐盐碱等)、且适应性强等特点的C4植物。在生物能源系统中,甜高粱是制取乙醇的首选原料,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甜高粱作为一种能源作物而广泛引种栽培[1-2]。目前我国的乙醇生产主要是粮食转化,不仅生产成本高,产量也只有500万t,距每年至少生产4 500万t才能满足未来液体燃料的市场需求甚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不占用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利用边际性土地大力发展甜高粱乙醇产业对国家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解决能源危机、增加农年收入及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甜高粱的生长适应性(适生区、抗逆生理、生理代谢等)[3-8]、化学调控[9-10]、栽培和管理[11-13]以及可持续性发展[14-16]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凯勒品种为亲本,利用重离子诱变育种技术选育出能够在西北沙荒和盐碱等边际性土地栽培,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糖用型甜高粱新品种“近甜1号”(BJ0601)(认定编号:甘认粱2013001)。该甜高粱品种茎秆汁液不仅可作为优质原料用于制糖、生产燃料(丁醇)、食用酒精及酿酒等,还可用来生产果葡糖浆和酵母葡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榨汁后的甜高粱渣还可以生产青贮饲料。Xie和Su[17]、解婷婷和苏培玺[18]研究了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灌区不同土地类型、干旱胁迫下甜高粱 “近甜1号”冠层和叶片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认为该品种对沙荒地的适应性极强,适度的干旱不仅有利于该品种生物量和茎秆糖含量的积累,而且还可以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甘肃省河西走廊耕地面积约75万·hm-2,其中盐碱地和沙荒地占20%左右,水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绿洲农业的发展。河西走廊传统的绿洲农业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结构单一、效益较低,特别是在国家玉米种植面积压缩的背景下,以种植玉米为主的绿洲农业面临着调整结构的挑战。在河西荒漠绿洲采用糖用型甜高粱代替玉米进行绿洲种植结构调整可能是个方向,但其适应性如何、是否节水、如何高效栽培和水肥管理等问题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河西走廊边缘绿洲灌区为研究区,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栽培措施和种植方式对“近甜1号”甜高粱生长发育、生物产量、茎秆含糖量、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旨在明确河西走廊灌区沙荒地“近甜1号”甜高粱的生长适应性及水肥需求规律,探索适应栽培甜高粱的技术模式,为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甜高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游临泽县北部荒漠绿洲边缘的平川灌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为典型的大陆干旱荒漠气候类型,年均降雨量仅为116.8 mm,年均蒸发量高达 2 390 mm;年平均气温为 7.6℃,年内最高气温达40 ℃以上,区域内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试验场地建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临泽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9°21′ N,100°02′E),海拔1 400 m,土壤类型以非地带性的灌溉风沙土为主,0~120 cm土层土壤均为风沙土,土壤容重为1.44 g·cm-3,土壤质地较粗、结构较差。供试土壤0~20 cm土层沙粒、粉粒含量达80%以上,有机质含量很低,为14.4 g·kg-1,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1.2 试验设计

1.2.1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甜高粱生长适应性及水肥需求规律。本部分基于甜高粱平地覆膜不同灌水量和施肥量耦合试验,旨在找出甜高粱生长的最佳水肥需求条件。试验于2016年4月20日开始,灌溉方式选择大水漫灌(下同),栽培土壤选择2015年种植玉米(花生、小麦等均可,豆类作物最好)、地势平坦、肥力中等、pH值7.5~8.1的沙荒地。播种前首先深翻地、平整地后使用覆膜机进行覆膜(黑膜:宽幅60 cm,厚0.01 mm)后借助碾压设备压实膜两边覆盖的土壤,并在膜面每隔2 m左右压土腰带;在播种前进行一次灌水(600 t·hm-2)确保甜高粱出苗,待土壤表层露白后使用甜高粱专用穴播机精量播种,采用双行株距×行距:23 cm×40 cm的1株·穴-1种植方式,每穴2~3粒种子,播种深度为2.5~3.5 cm左右,播种量13~16 kg· hm-2为宜。试验小区为用油毡、聚乙烯棚膜和砖及水泥修筑成4 m×4 m的防侧渗无底池,侧壁深1.5 m。播种后播种孔形成“洞穴”无土覆盖,用细湿沙土封严播种穴。待甜高粱发芽出苗后应尽快释放出压在地膜下的幼苗,放苗后用细沙土封严压实播种孔。当甜高粱植株具有3片叶时进行间苗,每穴保留1株生长健壮的植株。因甜高粱在苗期耗水量较小,加之气温低,土壤中水分散失较慢,在甜高粱出苗30~35 d时,进行第一次灌溉,并施用150 kg· hm-2的尿素(N2H4CO,总氮≥46.4%,内蒙古博大实地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中颗粒速效性氮肥,下同),当甜高粱植株生长至6片叶(出苗50~60 d)后进行不同水平的水肥耦合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种水分梯度和3种施肥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所用肥料为复合肥(N-P2O5-K2O的质量分数均为15%,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含有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混合肥料,下同)。除在播种前灌水1次,整个生育期(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分别灌溉4次、5次、6次、7次和8次,试验中设计灌溉次数的依据参考解婷婷和苏培玺[18]的设计方案,灌溉量均为1 200 t·hm-2·次-1;灌溉次数、每公顷灌溉总量以及不同施肥量见表1。

表1 不同水肥耦合下糖用型甜高粱灌溉次数、相应的灌溉量及施肥量Table 1 Irrigation times and amounts,and fertilizations rates with different water-fertilizer coupling treatments

在甜高粱整个生育期,根据降水情况、土壤墒情和植株长势,适时定量灌溉。在甜高粱的拔节期灌溉并施用复合肥,施肥量分别为:112.5 kg·hm-2、225 kg·hm-2和 337.5 kg·hm-2,当甜高粱进入抽穗期,株高为2.0 m以上时,灌溉并第二次施用复合肥料,施肥量与第一次施肥处理相同,并设置未施任何肥料作为对照,因7月~8月份气温高,蒸发量大,此时期甜高粱需水量较大,在此时期增加灌溉频率,其余时间减少灌溉频率,待甜高粱生育期结束后进行株高、生物产量、组织糖分含量、种子产量及质量测定。

1.2.2 最佳水肥耦合条件下,甜高粱高产种植技术模式。本部分基于甜高粱生长适应性研究确定的最佳水肥耦合条件(灌溉总量7 800 t·hm-2;施肥总量600 kg·hm-2)为依据,对耕作措施(平地覆膜和垄沟覆膜)和种植方式(1株·穴-1、2株·穴-1和3株·穴-1)下的甜高粱适应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于2017年4月20日开始,栽培土壤选择未重茬或者2016年种植玉米、花生或小麦的沙荒地。播种前深翻地、平整地后使用覆膜机进行平地覆膜(黑膜:宽幅60 cm,厚0.01 mm),垄沟作(垄宽30 cm,高25 cm)借助起垄覆膜机进行垄沟覆膜(黑膜:宽幅80 cm,厚0.01 mm),2种耕作措施覆膜后压实膜两边覆盖的土壤,并每隔2 m左右压土腰带,然后进行一次灌水(600 t·hm-2),待土壤表层露白后进行播种。平地覆膜和垄沟覆膜均采用双行株距×行距:23 cm×40 cm的1株·穴-1、2株·穴-1和3株·穴-1的种植方式,播种深度为2.5~3.5 cm左右,播种量分别为1株·穴-1种植方式:13~16 kg·hm-2,2株·穴-1和3株·穴-1种植方式:18~21 kg·hm-2,试验小区设置同试验设计1.2.1。甜高粱出苗后尽快释放膜下幼苗,并用细湿沙土封严压实播种孔。当甜高粱植株具有3片叶时进行间苗,根据实验设计每穴保留1株、2株和3株生长健壮的幼苗。在甜高粱的苗期出苗30~35 d时,进行第1次灌溉并施用150 kg·hm-2的尿素,当甜高粱植株生长至6片叶时进行最佳水肥耦合条件下的甜高粱不同耕作措施和种植方式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2种水分梯度和3种种植方式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所用肥料与试验设计1.2.1相同;除在播种前灌水1次,整个生育期分别灌溉6次和7次(分别在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灌溉),灌水量1 200 t·hm-2·次;灌溉次数、每公顷灌溉总量以及不同施肥量见表2。甜高粱整个生育期的水肥耦合试验与试验设计1.2.1相同,待甜高粱生育期结束后进行株高、生物产量、组织糖分含量、种子产量及质量测定。

表2 最佳水肥耦合下的不同种植方式甜高粱灌溉次数、灌溉量及施肥量Table 2 Irrigation times and amounts,and fertilization rates with the optimal water-fertilizer coupling treatments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与植株生长有关的指标测定。在各处理试验小区选取4个1 m×1 m的样方,并在每个样方内选取8株具有代表性甜高粱植株进行挂牌标记,在甜高粱生育期结束后用钢卷尺进行株高的测量,平均值即为最终株高。

1.3.2 生物产量的测定。在收获期,分别在各试验小区选取4个1 m×1 m的样方进行收获,完整收获样方内所有植株地上部分后进行地上部生物量的测量,然后将其置入105 ℃烘箱中杀青10 min,然后在80 ℃下烘干至恒重,再称量地上部干重,最后计算得出甜高粱单位面积的地上部分鲜(干)物质产量。

1.3.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在各处理试验小区选取4个1 m×1 m的样方,并在每个样方内选取8株具有代表性甜高粱植株进行挂牌标记,收获期完整挖出整株甜高粱植株,经烘干后,分别将茎秆、叶片和根系样品进行粉碎。采用蒽酮法测定甜高粱组织中的可溶糖含量[19]。

1.3.4 种子产量和质量检测。种子产量检测:待甜高粱生育期结束,分别在各试验小区选取4个1 m×1 m的样方进行种子收获,收获的种子经脱离晾晒至标准水分,去除杂物后称重,然后换算成公顷产量。种子质量检测(牧草种子检验规程):千粒重:采用百粒法测定种子千粒重;含水量:采用烘干法测定。

种子含水量=(烘前重-烘后重)/烘前重×100%

发芽率=测试种子发芽数/供检测的种子总数×100%

1.4 统计分析

试验所取得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进行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水肥耦合对甜高粱生长适应性的影响

2.1.1 对生长发育和生物产量的影响。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甜高粱株高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表3)。当灌溉量为7 800 t·hm-2(播前600 t·hm-2,生育期灌溉6次,1 200 t·hm-2·次-1)及以上时其株高和生物产量均趋于稳定。

表3 不同水肥耦合对甜高粱生长及生物产量的影响Table 3 Effects of water-fertilizer coupling treatments on growth and biomass in Sorghum bicolor

当灌溉量一定时,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甜高粱的株高没有显著变化,但显著提高了其生物产量(P<0.05)。在灌溉量为7 800 t·hm-2与施肥量为600 kg·hm-2(苗期施用150 kg·hm-2的尿素,拔节期和抽穗期各施用225 kg·hm-2复合肥)耦合条件下,甜高粱株高、生物产量鲜重和干重均最大,分别为246 cm、80.7 t·hm-2和28.2 t·hm-2。与灌溉量为5 400 t·hm-2(灌溉4次)、6 600 t·hm-2(灌溉5次)和施肥量为600 kg·hm-2耦合相比较,灌溉量7 800 t·hm-2和施肥量600 kg·hm-2耦合使甜高粱株高分别增加了30.7%和14.7%,生物鲜重分别增加了36.5%和16.4%(P<0.05),高水肥和低水肥耦合均不利于甜高粱生物产量的增加。

2.1.2 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对不同水肥耦合下糖用型甜高粱不同部位(根、茎杆和叶片)可溶性糖积累量的研究表明:随着灌溉总量和施肥量的增加,甜高粱不同部位根、茎杆和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呈不断增加趋势(表4)。当灌溉总量为7 800 t·hm-2(播前600 t·hm-2,生育期灌溉6次,1 200 t·hm-2·次-1)及以上时其叶片、茎杆和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均趋于稳定。当灌溉总量为7 800 t·hm-2与施肥总量为600 kg·hm-2(苗期施150 kg·hm-2的尿素,拔节期和抽穗期各施用225 kg·hm-2复合肥)耦合条件下,甜高粱茎杆可溶性糖含量最高(30%以上),根系次之(25.8%),叶片最低为8.6%(P<0.05)。类似于生物量,高水肥和低水肥耦合均不利于甜高粱可溶性糖积累量的增加。

表4 不同水肥耦合对沙荒地糖用型甜高粱不同部位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Tabl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fertilizer coupling treatments on sugar contents of leaf,stem and root in Sorghum bicolor

2.1.3 对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糖用型甜高粱种子产量和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与不施肥相比,随着灌溉量和施肥量的增加,甜高粱种子含水量、千粒重、种子产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表5);当灌溉量一定时,对照和施肥处理对甜高粱的种子含水量、千粒重和种子发芽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灌溉量为7 800 t·hm-2及以上时其种子含水量、千粒重、种子产量均趋于稳定。当灌溉总量为7 800 t·hm-2与施肥总量为600 kg·hm-2(苗期施150 kg·hm-2尿素,拔节期和抽穗期各施225 kg·hm-2复合肥)耦合条件下,甜高粱种子含水量、千粒重、种子产量均达到最大,分别为8.14%、30.0 g·1 000粒-1、2 053 kg·hm-2(P<0.05),当灌溉量增加或减少,施肥量增加或降低时,甜高粱种子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特别是当灌水量为4 800 t·hm-2,即使在高施肥条件下,甜高粱种子产量均最低,仅为766 kg·hm-2,同样说明高/低水肥耦合均不利于甜高粱种子产量的提高。

表5 不同水肥耦合对沙荒地糖用型甜高粱的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Table 5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fertilizer coupling treatments on seed yield and quality in Sorghum bicolor

2.2 最佳水肥耦合下种植方式对甜高粱生长适应性的影响

2.2.1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最佳水肥耦合条件下(灌溉量为7 800 t·hm-2;施肥量为600 kg·hm-2:苗期施150 kg·hm-2尿素,拔节期和抽穗期各施225 kg·hm-2复合肥),种植方式对甜高粱生长发育和生物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且与平地覆膜的耕作方式相比较,垄沟覆膜可进一步提高甜高粱生物产量(表6)。以灌溉量为7 800 t·hm-2和施肥量为600 kg·hm-2耦合为基础,甜高粱平地覆膜的2株·穴-1种植方式其株高、生物产量鲜重和干重均最大,分别为238 cm、83.9 t·hm-2和24.7 t·hm-2,与穴.3株-1的栽培模式相比较,其生物产量鲜重和干重显著增加21.4%和28.6%(P<0.05);甜高粱垄沟作覆膜的2株·穴-1种植方式株高、生物产量鲜重和干重分别为240 cm、92.6 t·hm-2和29.7 t·hm-2;与3株·穴-1的栽培模式相比较,其生物产量鲜重和干重显著增加22.6%和28.0%(P<0.05)。

在灌溉量为7 800 t·hm-2和施肥量为600 kg·hm-2耦合条件下,与平地覆膜的2株·穴-1种植方式相比较,甜高粱垄沟作模式生物产量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了10.4%和13.4%(P<0.05)。这说明,以灌溉量为7 800 t·hm-2和施肥量为600 kg·hm-2为标准,甜高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收获茎秆为目应采取平地覆膜或垄沟作的穴.2株-1种植方式。

表6 最佳水肥耦合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甜高粱生长及生物产量的影响Table 6 Effects of planting methods on growth and biomass of Sorghum bicolor with the optimal water-fertilizer coupling treatments

2.2.2 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表7表明,当灌溉量为7 800 t·hm-2和施肥总量为600 kg·hm-2耦合条件下,甜高粱平地覆膜的2株·穴-1的种植方式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与1株·穴-1的种植方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3株·穴-1的种植方式,且不同种植方式下甜高粱茎杆中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与最佳水肥耦合下平地覆膜的2株·穴-1种植方式相比较,垄沟作覆膜的2株·穴-1种植方式对甜高粱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但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甜高粱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

表7 最佳水肥耦合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甜高粱不同部位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Table 7 Effects of planting methods on sugar contents of leaf,stem and root in Sorghum bicolor with the optimal water-fertilizer coupling treatments

2.2.3 对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由表8可知:在灌溉量为7 800 t·hm-2,施肥量为600 kg·hm-2耦合条件下,平地覆膜和垄沟作覆膜种植方式(1株·穴-1、2株·穴-1和3株·穴-1)对甜高粱的种子含水量、千粒重和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其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1株·穴-1种子产量最大,分别为2 085 t·hm-2和3 028 kg·hm-2;与2株·穴-1的种植方式相比较,种子产量分别增加19.8% 和46.8%,与3株·穴-1的种植方式相比较,种子产量分别增加21.2%和50.8%。与平地覆膜的穴·株-1种植方式相比较,垄沟作覆膜的1株·穴-1种子产量显著增加69.2%。说明以灌溉量为7 800 t·hm-2和施肥量为600 kg·hm-2为标准,收获种子、茎杆和种子双收为目的甜高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应采取平地覆膜或垄沟作的1株·穴-1种植方式。

表8 最佳水肥耦合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甜高粱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Table 8 Effects of tillage and planting methods on seed yield and quality of Sorghum bicolor with the optimal water-fertilizer coupling treatment

3 讨 论

植物适应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逆境胁迫的适应或提高其抵抗能力时形成的各种适应性机制。解婷婷和苏培玺[20]对甘肃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灌区甜高粱的生长适应性研究认为,适度的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 50%时)下甜高粱生产力、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对荒漠绿洲灌区沙荒地甜高粱调亏灌溉的研究发现,在总灌水量一定时,在拔节期增大灌溉量(1 050 t·hm-2·次-1),开花期减少灌溉量(450 t·hm-2·次-1)是实施调亏灌溉的最佳时期,有利于甜高粱生产力和含糖量的增加,同时也显著提高了甜高粱水分利用效率[2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水量为7 800 t·hm-2条件下(播前灌溉:600 t·hm-2;生育期7 200 t·hm-2· 6次-1),甜高粱生物产量、茎秆糖分积累及种子产量等显著提高, Xie和Su[17]和解婷婷和苏培玺[18]也得出了相似的研究结果,认为“近甜1号” 甜高粱对沙荒地的适应性极强,中度干旱有利于其生物产量和茎秆糖含量的增加,具有很高的节水潜能,西北沙荒地等边际土地更有利于“近甜1号”甜高粱的长久发展。究其原因可能表现在:(1)适度的干旱胁迫对甜高粱净光合速率产生积极的影响。灌溉量为7 800 t·hm-2使甜高粱处在中度干旱胁迫的范围内,在此灌水量下甜高粱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提高了甜高粱对外界逆境的适应性[22]。(2)适度的干旱胁迫对甜高粱蒸腾速率产生显著影响。蒸腾作用与植物水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调节水分损失的能力及适应干旱环境的方式[23]。沙荒地由于土壤透气性好,高温强光条件下,其土壤温度较高,甜高粱所受胁迫程度较强,因此,为了避免高温强光对其自身的灼伤,甜高粱采取了较高的蒸腾速率来降低其叶片的温度,进而适应这种高温强光的气候条件。

水肥调控是决定作物产量和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利用水肥耦合作用原理,并根据作物对水、肥的需求特性,将灌溉与施肥需求进行有机协调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已有研究表明,甜高粱干物质量、叶面积与土壤水肥耦合的响应存在二次抛物线关系。在一定范围或水肥耦合区域内,增施肥料有利于甜高粱增加光合叶面积,提高光合速率,有效降低甜高粱根冠比[24]。合理的水肥交互作用对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在不减产的前提下,考虑中水中肥并兼顾水肥的高效利用,更有利于生产实践[25]。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对“近甜1号”甜高粱生长发育、生产力、茎秆含糖量及种子产量产生显著影响。灌水量为7 800 t·hm-2(6次,播前600 t·hm-2,生育期1 200 t·hm-2·次-1)、施肥量为600 kg·hm-2(苗期施尿素150 kg·hm-2,生育期施复合肥450 kg·hm-2)是甜高粱平地覆膜种植能够获得高产的最佳水肥耦合条件,而高水肥或低水肥耦合均不利于甜高粱生产力的提高。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最佳水肥耦合处理下,耕作措施(平地覆膜和垄沟覆膜)和种植方式(1株·穴-1、2株·穴-1和3株·穴-1)对甜高粱生长发育、生产力、茎秆含糖量和种子产量等产生显著的影响,且与平地覆膜的不同种植方式相比较,垄沟作种植的效果更为有效,并且甜高粱平地覆膜和垄沟覆膜的2株·穴-1种植方式其株高、生物产量鲜重和干重最大,而1株·穴-1种植方式种子产量最大。以上研究表明,以最佳水肥耦合条件为标准,甜高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收获茎秆为目应采取平地覆膜或垄沟作2株·穴-1的种植方式,而收获种子、茎秆和种子双收为目的则采取1株·穴-1的种植方式。

4 结 论

“近甜1号”甜高粱在甘肃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灌区沙荒地种植具有很强的抗旱适应性特征(生物产量高、水肥需求少),其能够完成整个生育期的灌溉极限阈值为5 400 t·hm-2(播前600 t·hm-2,生育期4 800 t·hm-2),且灌溉量为7 800 t·hm-2(播前600 t·hm-2,生育期7 200 t·hm-2)和施肥量为600 kg·hm-2(苗期施尿素150 kg·hm-2,生育期施复合肥450 kg·hm-2)是“近甜1号”甜高粱平地覆膜种植能够获得高产的最佳水肥耦合条件。在最佳水肥耦合条件下,与平地覆膜的种植方式相比较,垄沟作种植的高产优质效果更为明显,且甜高粱平地覆膜(株距×行距:23 cm×40 cm)和垄沟覆膜(株距×垄宽×垄高:23 cm×30 cm×25 cm)高产栽培收获茎秆、种子、茎秆和种子双收为目应分别采取2株·穴-1、1株·穴-1和1株·穴-1的栽培模式。

猜你喜欢
垄沟施肥量高粱
我终于认识高粱了
蔬菜施肥量控制技术指南
高粱名称考释
古今农业(2022年2期)2022-08-15 01:39:52
高粱红了
青年文学家(2022年1期)2022-03-11 12:27:39
种植方式对陇中干旱区扁蓿豆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草业学报(2021年8期)2021-08-21 02:32:10
垄沟集雨种植系统水分入渗特性模拟研究
武山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0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地膜试验研究
现代农业(2016年5期)2016-02-28 18:42:38
水果红薯无土高产栽培的最佳施肥量研究
省工棉2号最佳种植密度及最适施肥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