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话题 痛惜;人与自然;生态;十年禁渔
时事引读
2020年1月,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中国长江有一种珍稀濒危鱼类——白鲟,推测在2005—2010年已经灭绝。这是继白鱀豚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长江白鲟灭绝了!”这则消息迅速在舆论场中传播。尽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官方微博表示: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2020年6月发布评估结果。但毋庸讳言,长江白鲟的状况不容乐观。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已存在一亿五千万年,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物种,有“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网友的感慨代表了大部分人的黯然心声。有报道称,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在2003年大年初一。当时,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后,放生并跟踪了它。但由于追踪它的快艇意外触礁,导致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丢失,自此,“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除长江白鲟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等级。2020年1月1日0时起,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正式开启,这将是长江史上最大规模的休养生息。但愿长江禁渔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不再出现鱼类灭绝的噩耗;但愿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能更加深入人心,不再响起物种灭绝的挽歌。
【延伸时评】
避免长江白鲟悲剧,“禁渔”更需为鱼“安家”
□汪永晨(环保学者)
日前,中国长江特有珍稀物种长江白鲟可能灭绝的消息引发关注。不承想,当“长江白鲟”这个名字终于被大众所熟知时,竟然是一场告别,它没有等到2020年开始實施的长江10年禁渔计划。禁渔令迟到了,但绝不能再缺席,因为长江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鱼类需要保护。
或许有公众不解:禁渔10年是不是太夸张了,需要那么长时间吗?其实,长江主要经济鱼成熟时间是3至4年,10年禁渔,将为多数鱼类争取2至3个世代繁衍,缓解当下长江鱼少之困,也为长江江豚在内的许多旗舰物种的保护带来希望。对于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来说,10年时间果真长吗?
保护一条大江,禁渔只是措施之一,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其整体生态。
一是,保护水流与河床的连续性。经过千百年演化,河床形成了高高低低的连续变化。水利工程如果进一步增多,上游来的泥沙到了水库里就停下来,清水则将继续冲刷下游的河床堤坝,对河床的连续性造成破坏。
二是,保护生物的连续性。鱼类等水生动物在河床中是可以生存的,但人为截断之后,上游来的各种饵料随着泥沙的聚集,都沉积到水库里去了,鱼类可吃的东西少了,下游的鱼就少了。
另外,鱼类遗传已经形成一定的习性,其产卵需要洄游,要靠水温来刺激。而水流要处于某种流速才能达到适合产卵的水温。水利设施的大量修建,让水温常年偏低,在冷水的刺激下,鱼类该产卵的时候不产卵,其繁殖就会受到影响。
一位多年关注长江水生态的专家说,我们在治理大江大河的生态环境时,常常是以景观为要素,但国际上更多的是以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原则。像英国的泰晤士河、德国的莱茵河,都不是强调景观的改变,而是实施综合管理,恢复生态系统。
在长江三峡后续保护工作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沿江不应有任何工程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这让当年提出这一目标的水生态专家十分遗憾。
当然,保护和发展总是一对矛盾的关系。过去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的时候,长江连同整个生态系统都做出了很大程度的牺牲。如今是时候将保护置于发展之前,落实10年禁渔,让哺育中华文明的长江好好休养生息了。而在禁渔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窗口期逐步修复生物的栖息地。
长江里的鱼需要什么样的栖息地?概括起来就是,河流须有蜿蜒,河流弯弯的深水水潭是鱼类休息的卧房,水流速度较小。而白天要去找食物,它们就会到水浅、水流急的地方去,有上游带来的营养物质食物。这种浅滩就是鱼类的食堂了。而水草茂密的河湾,就是鱼类的产房和育婴室,鱼类产卵就要找到这样的河湾,体力羸弱的小鱼也会在这里长大。
10年时间不算短,靠江吃江的渔民要面对寻找新生活的挑战;但10年时间也不算长,对于恢复一条大江的生态而言。我们要充分利用这10年时间,从认识江河的生态系统、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综合管理水流域等多方面去努力。因为,禁渔是重要的一步,但绝非长江生态恢复的全部。
(摘自《新京报》2020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