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若鑫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来源主要是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与城区相比,人才外流量大,农村产业竞争力和持久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从长远来看,要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但是,单凭贫困农村自身发展是十分困难的,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打造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国家需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而作为我国针对贫困地区的一项扶持政策,精准扶贫不仅能够使扶贫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还可以节约和合理配置相关资源。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中的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我国农村市场化起步较早,但进展非常缓慢,特别是在一些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金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发挥的不充分。当地农村居民无法及时获取外界有效市场信息,不能准确把握当地农村市场,导致大部分农产品出现滞销的局面,无奈之下农民只能选择距离较远的城区进行农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来,人工成本就会明显增加、农产品损耗率也会大大提升,导致农业增收无法保证。农产品基本是作为市场供应链最底端存在的,如果不能与市场需求有效融合和衔接,城乡一体化就无法真正实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由于资金和资源的限制,造成文化、教育、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相对匮乏。个别落后的农村地区,交通化、信息化、教育化水平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出行靠天气、信息靠打听、学习靠粉笔的状态。以交通为例,虽然有“村村通工程”,但土路依然大量存在,遇到下雨下雪恶劣天气,出行十分不便。即使在已建成的农村公路中,有些由于建设环节和管理环节脱节,加上养护费用缺乏,导致后期养护不及时,公路路面毁坏严重,成为制约农村交通发展的痛点,极大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人口文化素质偏低,资金扶持不到位。人才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落后农村地区因产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少,造成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区,使“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日益凸显,加之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部分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提升难度大,农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尽管国家出台有关政策鼓励,但农村大学生回乡自主创业数量不多,创业融资渠道有限,导致农村技术人员缺乏,对科学技术在农村推广形成一定阻碍。另外,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资金投入需求巨大,但县、乡、村财力薄弱,而国家又缺乏足够的资金扶持,这些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精准扶贫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补充和完善了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在我国,长期以来扶贫机制不健全,扶贫工作缺乏“精准度”。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对扶贫工作的“精准度”进行了明确和界定。换句话讲,其实就是对具有实际困难的贫困户进行扶贫,谁贫困就帮助谁,对贫困县、贫困村乃至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为其提供相应的资源,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对以往的扶贫机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帮扶力度得到明显提升,且取得明显成效。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关系变得更加规范和广泛,对资源配置起到重要作用,客观上有效促进脱贫。精准扶贫政策更是能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能力,有效提升贫困人员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针对性地破解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难题。
2.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比多,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医治好农村贫困人口这个症结,精准扶贫就是重要的破题新途径,能够有效助推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梦”,进而实现自己的“中国梦”。革命时代强调“中国的革命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民问题方能实现革命胜利”。而当代“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目前,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精准扶贫工作,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区、不同的贫困群体,制定了一系列的帮扶措施,相信只要坚持走精准扶贫道路,贫困农民生活就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全民的“中国梦”就会早日实现。
3.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不断践行这项使命。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无不体现我国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精准扶贫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具体措施,是消灭贫穷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能够做到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分析致贫问题具体、帮助脱贫方案科学,才使得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住房保障、出行畅通、增产增收件件取得实效。再加上智力下乡、技术下乡、管理下乡事事都落在实处,真正提升了贫困人口的物质满足感和生活幸福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
1.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对本地区内贫困区域、贫困人口的数量及程度、贫困原因和脱贫资源的精准把控是制定好精准扶贫政策的前提,制定具体可行的扶贫方案和工作计划,使扶贫工作透明化、扶贫成果可量化是精准扶贫政策的保障,要运用好社会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医疗扶贫、党建扶贫等方式,把扶贫资金、项目、措施、力量精准落实到每名贫困群众身上,进一步确保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贫困地区大多集中在偏远山区,地形多变、环境复杂,而基础设施建设又属于公共性投入,涉及面广、投入大,所以建设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前,一定要超前谋划、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科学论证相关规划,确保前期规划科学、设施功能齐全、工程质量达标。在精準扶贫的前提下,要想对农村实际情况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措施。同时,当地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文化、教育、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和通讯设施,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确保外界和农村之间的文化和信息交流。
3.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和过去的扶贫工作相比,精准扶贫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扶贫对象有一个精准的识别,帮助真正有困难的家庭和个人脱贫致富,做到扶贫政策和措施有的放矢。在扶贫资金和扶贫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浪费和贪污扶贫资金问题的发生。所以,有关政府部门要严格筛选识别扶贫对象,对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及困难程度等情况做到全面准确掌握,将其真实情况核对上报后再进行扶持资金的发放;假如扶贫对象为整个区域的话,则需要全面考察该区域的真实情况,避免出现虚报、漏报等情况的发生,结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帮扶政策和措施,帮助该区域早日脱贫致富。
4.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由于农村地区的交通和信息较为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文化和教育水平不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多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程度偏低,但是有可塑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首先,要加大对贫困农民的扶贫有关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让广大贫困农民对扶贫政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脱贫信心。其次,要加大信贷政策的指导,推动农业生产体系的资金流动,从而有效提升“三农”金融的服务水平。再其次,搭建好职业教育与农民技能培养的桥梁,对眼前急需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建立短平快培训平台,对长远发展所需的企业管理模式、生态种植养殖技术、设施种植养殖、疫病防治以及标准化种植养殖等内容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对种植养殖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还要进行相关档案资料的建立,必要时可以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上门指导,真正的做到“科技入户”,对种植养殖户进行面对面交流、手把手的培训,加强产业实用技术的推广,从根本上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上来。
精准扶贫是提升我国“三农”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更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有效途径。不管是对贫困地区还是贫困家庭和个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国同建方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中共利津县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