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乙丹
资本结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债权融资则是资本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达且完善,债券融资占公司融资比例的很大部分;在中国,随着债券市场相对不发达,企业的债权融资多来于银行借款。因此,银行借款一直以来都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由于预算软约束问题,银行借款的治理作用一直受到约束。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国有银行不断改革,如今我国企业债权融资的情况是怎么样?银行的债权治理效果有什么变化?文章将通过回顾国内外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假设,利用2012年-2015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并通过回归分析债券融资、银行债务和公司绩效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拟回答上述问题。
一、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1.债权治理与公司治理中理论和研究假设。已有国外文献中,詹森和麦克林提出了债权治理假说。1986年詹森从自由现金流的角度指出,通过负债可以对自由现金流进行监控,减少经理用于个人私利的自由现金。威廉姆斯1985年提出债务和股权不仅是不同的融资工具,还可以被视为不同的治理工具。格罗斯曼和哈特(1982)从控制权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破产威胁”下,负债成为一种担保机制,对经理形成“硬约束”,破产会导致经理“下课”,经理为避免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会努力工作降低破产可能性。国内研究主要有洪锡熙、沈艺峰(2000)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发现公司的负债比例与公司盈利能力有着正相关关系。
据以上分析,得出假设1:债权融资对公司经营绩效有着积极效果。
汪辉(2003)的研究发现债权融资总体上具有加强公司治理等作用,但对少数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企业,这种作用不明显。在张宗益和李宏胜(2007)的研究表明,我国银行借贷对借款企业的公司治理没有显著的影响。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银行原本应该拥有治理优势,却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究其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政府干预。兰艳泽(2011)认为,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大股东关联方交易来获得大量的贷款,大股东这种行为会对接受贷款的企业及相关利益者带来直接的影响。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银行债务治理作用还是弱的。
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银行债权作为债权融资的一种,与公司绩效有着积极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2.银行债务结构对治理作用理论和研究假设。不同的银行借款对其的公司治理作用也不同。长期借款的融资治理效果是显著的(黄文青,2011),短期贷款提供者一般不会参与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拥有长期债务的提供者往往会在合同中提供一些限制性条款,可以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除此之外还能限制经营者的过度投资。Guedes和Opler(1996)发现,在期限和投资机会之间有着负相关。
假设3:与短期借款相比,长期借款更与公司绩效成正比。
二、实证研究和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文章样本来源于2012年—2015年持续在深、沪上发行A股的公司。剔除了金融类公司以及资产负债率大于100%和含异常数据、信息不全的公司,最后保留公司595家,得到2381个有效样本,所有的数据来自于CCER中国金融数据库。
2.变量的选择。①被解释变量:公司绩效。反应公司绩效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企业成长性、托宾Q值等,文章主要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要反映了债务治理的财务杠杆效应、税盾效应和治理效应。②解释变量:负债水平。文章选取了资产负债率,银行借款比例(BR),并按银行债务的结构将其分为长期负债比率(LDR)、短期负债比率(VDR)。③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和成长能力(GORWTH)除了负债,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公司绩效,文章选取了公司规模和成长能力。
3.模型设计。文章建立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SIZE+β5GOR+e
在这个模型当中,Y是净资产收益率,β0为截距项,β1至β5为系数,e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通过描述性统计我们得出,自2012年-2015年间。中国上市企业的债权融资比例逐步上升,五年平均值在35.1%左右,总体比较平稳。虽然债权融资比例一直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得差距,其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上市企业比较偏向于股权融资。
2.回归结果与检验。我们对2012年至2015年59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①债权融资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均存在负相关,且在几个模型中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债权融资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治理效果,即债权融资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因此,假设1不成立。②银行借款率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说明银行借款也没能发挥债权治理的作用,反而还可能使公司经营绩效变差。因此,假设2也不成立。③短期借款与公司绩效呈显著负相关,而长期借款没有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而且负相关的程度小于短期借款。因此,虽然假设3不能成立,但长期借款比短期借款的债权治理效果要好,它能一定程度上的降低銀行对公司治理的负面效应。
对以上现象的解释,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分析。近几年来,我国债券市场不断发展,但是企业的债权融资仍旧主要来源与以国有银行为主的四大银行,而我国的国有银行普遍存在着“预算软约束”问题。一方面,国有企业承担着带动经济发展,肩负着公共服务和社会稳定目标(林毅夫、李志赟,2004),政府不太轻易让企业走上破产的道路;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官员的晋升与地方经济息息相关。对于国有企业,政府总喜欢“关照”它们,以此来提升政绩,由于受到所谓的“父爱效应”,国有企业会不自觉的依赖银行贷款,并对债务进行抵赖,这种软约束使得债务不能发挥应有的治理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文章选取了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计量,结合企业规模和成长能力等因素,研究了债权融资、银行债务、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与公司债权治理效果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比重较低,但逐年上升。②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说明近些年来债权融资依旧没有发挥其公司治理的正面效果。③银行借款率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但银行借款中长期借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负作用。说明由于银行债务软约束和缺乏监督等问题,债务治理效果较弱。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出以下建议:第一,为了使债权融资能真正发挥其治理功效,需要实现预算硬约束,因此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真正的破产退出机制;第二,作为债权融资的主体,要继续推进银行业改革,提高国有银行的独立性,完善银行自身治理机制,使其有充分的动力参与公司治理;第三,公司要改善其融资结构,提高债权融资的比例,并且在选择银行借款时,增加长期借款的比例。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