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青南藏区社会变革进程中的乡村治理与建设

2020-04-13 03:01王海琴
现代企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藏区村民生态

王海琴

十九大会议中提到,要持续推进治理体系的改革,对青海青南藏区(下文简称“藏区”)的空间合理规划,管理藏区自然资源、保护藏区生态环境、发展藏区生态旅游,维护社会治安,为乡村治理提供全新的方向。在治理环节,应找出藏区社会变迁过程面临的实际问题,尊重其发展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文化的前提下,采取治理策略,激发乡村活力,建设美丽乡村,探索出科学的治理之路。

一、青海青南藏区社会进程中乡村治理面临的重点问题

1.生态脆弱,产业水平低。藏区海拔高、地势险要、地质和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冬季长,这些特点导致藏区乡村面临着严酷的生活环境。藏区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生态相对脆弱,一旦受到破坏,恢复力不足。同时,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加上牧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乡村牧业还处于“粗放”阶段,以家庭为单位,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这种发展模式规模小、效益低,缺乏完善的产业链以及规范的管理,导致出现“过渡放牧”、“多渡采掘”等生产活动,威胁生态的安全。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提供餐饮、交通和住宿等初级经营,各项旅游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

2.文化闭锁,受到外来冲击。部分藏区乡村还保持原生态文化,使用原生态的生产方式,在地区自然环境以及文化的影响下,交通闭塞导致文化闭锁。乡村还保留“三代同村居住”的社会形态,存在浓厚的家族观念,大部分村民在本地从业,外出者较少。在物质条件逐渐得到改善的今天,各种外来文化对藏区乡村传统生活、生产等方式造成冲击.同时打破了藏区传统上闭塞的文化状态,和现代文化相互交融,更多的现代文明流入其中,对藏区农民思想的更新以及社会的开放提供文化动力,同时也为乡村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3.居民分散,基础设施落后。藏区的乡村地区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人口密度4人/km2。行政村主要分别在半高山和高山地区,交通不便。甚至部分偏远乡村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治理过程中垃圾和污水等处理投入较高。交通、通信等设施建设难度大,维护成本高。加之藏区经济发展滞后,单纯依靠外部扶持,难以满足建设资金需求。此外,藏区乡村基础教育、交通网络、卫生医疗等保障发展缓慢,难以满足部分乡村实际需求。

4.脱贫艰难,存在社会问题。藏区乡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经调查,只有5%的人口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因此创业知识缺乏,对市场经濟存在的意识较为落后。据2017年藏区村民可支配收入调查显示,人均收入在9150元,部分地区不足6000元,导致该地区消费水平较低。同时,受到文化、自然环境以及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藏区贫困人口的数量较多,因此面临着艰巨的脱贫任务。

二、青海青南藏区社会进程中乡村治理措施

1.确认乡村治理总体思路。第一,完善顶层规划,引领乡村发展。按照藏区发展规律,制定乡村治理规划和指导文件,结合此地区乡村分散特点,制定空间规划,实现“多规融合”、“城乡融合”的一体化设计。结合全域制定规划,结合乡村特点,制定管理办法,缓解藏区经费、人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第二,强化政策协调,整合资源,强化区域政策、资源等协调推进,展现乡村治理整体协同效应,以财税、扶贫等政策和基础设施、治理体系等建设,共同推进乡村治理、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特色牧业共同发展。第三,创新扶持模式,从藏区内在动力、外部援助等机制入手,促使该地区乡村实现内外互动发展。在藏区社会的发展过程,我国中央持续采取“输血式”的援助机制,当前,处于“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应持续落实以上机制,以治理和引导,激发藏区乡村“造血能力”。第四,治理实践方面,结合藏区乡村内外条件,科学分类,实施治理措施。从藏区自然生态、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影响乡村治理的内外因素,分阶段、分区域、分类别持续治理,探索全新治理之路。

2.确认乡村发展动因,引入政策扶持。针对藏区县、镇等周边乡村,可划分为“城镇驱动类型”,在政策引导方面,可使用“撤乡建镇”的治理策略,将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乡村”、“交通枢纽乡村”、“企业聚集乡村”、“景区乡村”等进行撤乡建镇,发展“特色乡镇”,结合总体规划,完善城乡交通之间的对接,整合公共服务,将城镇基础设施加以延伸,实现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

针对处于旅游沿线或者景区内部的乡村,可划分为“旅游带动类型”,在政策引导方面,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乡村风貌以及民族文化等原则,发展“藏家乐”、“特色民宿”等,同时还可开挖出文化类型旅游产品“藏族服饰”、“藏族工艺品”等,提高乡村内在发展动力。

针对牧业发达的乡村,可划分为“牧业带动类型”,展开定向扶持,鼓励当地牧民对产品展开“初加工”、“精加工”以及“综合利用”等,逐渐将产业链进行延伸,带动“三产融合”。以金融扶持、企业培育等,完善金融、企业、产地、农户的合作链,促使藏区牧民由以往“分散生产”转向“规模化经营”。此外,还应建全乡村物流体系,发展电子商务,树立藏区特色品牌。

针对偏远、灾害频发、生态恶劣的藏区乡村,可划分为“搬迁类型”,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异地搬迁”和“生态移民”等引导策略,鼓励村民逐渐向生活条件好的中心地区汇集,或者并入既有乡村。为保证村民搬迁之后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政策引导,解决住房、教育和医疗等问题。

3.加大生态投入力度,保护文化与生态。治理藏区乡村,需要增加生态投入,实施生态保护,以现有法规约束村民行为,减少各种破坏生态行为。如:建设“藏区公园”,将周围无人区域和保护区等规划为国家级公园。重点解决乡村污水、垃圾、交通、信息、能源等问题,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以联户方式处理乡村生活污水,利用分类回收方法,实现垃圾的再利用。使用太阳能清洁能源,以及光热技术,解决藏区农民的供暖和用电等需求。结合藏区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推广绿色建筑的建设。完善乡村交通网络,建设仓储物流供应链,打造电商中心点。此外,还可强化乡村网络、光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乡村信息传输效率以及网络普及水平。从藏区村寨即可看出,部分藏区乡村仍然保持聚落形态,展现出藏族文化的特点。在乡村治理环节需要重视乡村风貌的保护,将藏区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

4.完善社会保障,创新治理机制。治理藏区乡村过程,需要发挥教育治理社会的功能,解决部分乡村文盲率高、教育基础弱等问题,强化乡村学校、寄宿学校等建设,开展扫盲技能培训,降低文盲率,防止贫困传递,提高藏区村民文化水平。针对医疗场所不完善的乡村,建设流动医疗服务体系,实施“送医下乡”,完善医疗服务。利用互联网,完善藏区“教育”、“医疗”以及“农业技术”等宣传服务,同时强化法制教育,提高村民的文明素养。

对于贫困连片的乡村区域,需要结合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等战略,完善法制保障,结合村民自治,由政府主导,发展救助,调动藏区农民和牧民发展积极性,提高其自助能力以及发展动力。建立藏区“农民职业”发展机制,完善农民培训、帮扶等体系,建立自组模式的公益、教育、互助等类型社会组织,拓宽藏区村民信息来源渠道,提升其知识水平,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建立“家庭”、“土地”等制度相结合的社保制度,形成“医疗”、“养老”等保险制度在乡村中的全面覆盖。重点对困难群体加强生活保障,将扶贫政策加以落实,推动藏区乡村发展,建成小康社会。

5.创新帮扶机制,引进人才和资金。深化藏区个人、集体产权等制度的改革,推动“三权分置”的改革,将乡村闲置的宅基地和房屋资源盘活。针对迁入城镇的村民保留其土地的使用权,仍然享有“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各项政策。持续改革户籍制度,将城镇的落户条件不断开放,加速人口流动。鼓励人才、投资商等进入到藏区乡村创业,和村集体、村民等展开各类股权和租赁等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争取国家对藏区乡村发展方面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省市、县、乡镇等共建帮扶机制,增加对乡村的帮扶力度。将藏区财力增长重点逐渐向发展方向倾斜,整合涉农资金,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变“支农资金”为“基金”,完成资金的有偿持续使用。建立乡村地区专属金融体系,完善“村产抵押”、“信贷服务”、“融资政策”等一系列服务,发挥金融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协调作用,促使乡村发展。对于藏区的森林草原、生态区、国家公园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保护区上下游乡村之间形成资金互补,利用贫困地区土地的增减和扶贫政策协调流转,将获取的收益用于乡村发展,使藏区村民共享城镇化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玉树州委党校)

猜你喜欢
藏区村民生态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生态养生”娱晚年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