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和病毒博弈的历史,各种病毒引起的疾病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记忆。远的有天花、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等,近的有 SARS、埃博拉等。
2020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不管是电视新闻还是网络广播,大家关注的焦点都离不开这次事件的主角——新型冠状病毒。虽然宅家多日,每天接收着各种平台的“科普”,但你真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吗?
冠状病毒在系统分类上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1937年,科学家们从鸡的身上分离出冠状病毒。1965年,冠状病毒首次从普通感冒病人的鼻洗液中被发现,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就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得名“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由单一的核糖核酸RNA构成,这种RNA和N蛋白共同组成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冠状病毒的RNA和RNA之间重组率非常高,因此極易出现变异。其自然宿主是禽类、哺乳动物等野生脊椎动物。
现有的证据发现,人类虽然不是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但该病毒可能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通过人与动物接触传播给人类,并能引起人和人之间的传播。
目前已知能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7种。其中4种在人群中较常见(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不过这些病毒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能引起较大疫情的3种分别是2003年“非典”期间致病的SARS冠状病毒、2012年在中东沙特阿拉伯发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以及近期出现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
过去许多广为人知的传染病命名都与地名有关联。例如埃博拉病毒因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而得名。
日本脑炎病毒则直接以国家名称命名(同理还有德国麻疹),因为这种病毒自有记录以来的第一例发生在19世纪的日本,但事实上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也有一些国家存在这种流行性病毒传播。
这种“简单粗暴”的命名方式引来过不少麻烦。2010年8月,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报道,有一种不明原因的新病毒正在南亚国家流行,西方医学家把这种病毒命名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研究报告称,这种病毒是英国医学人员在一名曾在印度住院治疗的瑞典病人身上发现的,而且许多发病患者曾在过去一年前往印度等南亚国家旅游,因而医学人员推测这种新病毒可能起源于印度。
报道刊发后引起印度卫生部门的抗议,他们反对西方媒体将一种新出现的、尚不明确病因的病症与印度联系在一起,尤其不满科研人员使用印度首都新德里命名这种病毒。
美国《科学》杂志还举了一个“诺如病毒”的例子。196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诺瓦克发生了流行性肠胃炎,医生在患者排泄物中检测出一种新型病毒,随后将其命名为“诺如病毒”。2011年,一个日本人向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提出抗议,要求更改诺如病毒的名称,因为“诺如”(Noro)是日本常见姓氏“野吕”的罗马字。无奈之下,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建议将此病毒改名为“诺瓦克病毒”。
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这次命名之所以未提及武汉,与4年多前世界卫生组织更新的疾病命名指导原则有一定的关系。
2015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新发现疾病命名指导原则,鼓励研究人员、卫生官员与媒体使用中性、一般的术语代替人物、地点、动物、食物和职业等命名疾病。
总之,为疾病命名是个棘手的任务,科学家为了找到一个让各方满意又不惹麻烦的名字往往要花很多心思。
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学家反应迅速,仅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迅速确定了新冠肺炎的元凶,通过多方合作获得了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并向全世界公开了这项信息,为后续检测和确诊奠定了基础。
◆病毒来源
所有已知冠状病毒都源于动物,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公布后不久,就有研究者通过进化特点找到一种与之相近的果蝠冠状病毒Bat CoV HKU9-1。之后,又有团队利用不同分析方式(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及病毒感染模式)提出,蛇和水貂也可能是这种病毒的动物宿主。鉴于之前所有冠状病毒只感染哺乳动物及鸟类,部分科学家认为没有证据支持蛇是动物宿主。
最新几项研究认为,这次出现的冠状病毒来自蝙蝠。基因检测显示,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在云南发现的中华菊头蝠携带的病毒全基因组水平一致性高达96%,与浙江省舟山中华菊头蝠携带的病毒全基因组水平一致性达90%。
然而,由蝙蝠传至人类的过程仍有很多未知因素。到底是蝙蝠直接传染人,还是与SARS和MERS相似,蝙蝠先传染某种动物,再由这种动物将病毒传递给人,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传播途径
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3种途径传播。一是飞沫传播,指直接吸入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二是气溶胶传播,指患者的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其他人吸入后导致感染;三是接触传播,指飞沫沉积在物体表面,人手接触污染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的黏膜导致感染。
◆易感人群
人类对新型冠状病毒普遍易感,从幼儿到高龄老人均有感染病例,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干咳为主)、全身酸痛、乏力,部分患者症状轻微,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气短、高热等表现,肺部CT检查可发现有肺部炎性渗出性病变。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盖
打喷嚏或咳嗽时,需用纸巾或胳膊遮挡,最好不要用手直接遮挡。
★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方法。戴口罩时要让鼻夹紧贴鼻翼,把口罩褶皱拉至下巴部位,保证鼻子和嘴巴被完全罩起来。
如果你觉得不舒服或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也应该佩戴口罩,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此外,不建议普通人戴医用防护口罩,因为透气性差,长时间佩戴会导致缺氧。
★勤洗手和正确洗手
在餐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宠物等后都应该洗手。用流动的水和肥皂(皂液)洗手,揉搓的时间不少于15秒。
★提高免疫力,加强锻炼
加强锻炼是避免被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他的预防方法如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如医院、火车站、机场等,在无保护措施时,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