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戎,潘小佳,林虹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利于术后恢复等优势,成为疾病治疗的常用方法[1]。但随着腹腔镜手术适应证的不断扩大,手术难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其中因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腹胀就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术后恢复时间,而且严重情况下会诱发肠粘连、麻痹性肠梗阻等严重的继发症状,因此为了促进腹腔镜术后恢复,有效预防、治疗术后腹胀尤为重要[2]。本研究观察妇科腹腔镜术后接受艾灸配合烫熨治疗对患者腹胀的影响,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3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 例。对照组年龄(40.5±5.5) 岁;卵巢囊肿27 例、子宫肌瘤20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8 例;观察组年龄(40.5±4.8) 岁;卵巢囊肿29 例、子宫肌瘤21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相同的术前胃肠道准备(禁食禁饮8~12 h,术前晚和术晨灌肠)。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治疗:去枕平卧,禁食禁饮6 h,6 h后予以流质饮食,待肛门排气后予以半流质饮食,进食后无胃肠不适症状1 d后即可予以普食。术后给予补液、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每2 h协助患者翻身,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针对术后出现腹胀的患者,给予助排气、保护胃肠黏膜药物,并进行腹部按摩。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实施艾灸联合中药烫熨治疗。艾灸治疗: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祥和中医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用艾绒制成专用艾饼(2 cm×2 cm),放置在磁化装置的艾腔中,将灸头温度调节到38~45 ℃(冬春季45 ℃,夏秋季38 ℃),用可调整松紧的缚带固定在穴位上。患者取平卧位,取中脘、气海、中极、天枢、神阙、足三里等穴位,将艾条对准上述穴位,使艾条与皮肤距离保持在3~5 cm,悬空熏灸,每次20 min,每日2 次。艾灸至局部皮肤呈潮红状态,艾灸过程中以感到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中药烫熨:术后责任医生确认热敷对伤口无影响后,采用中药封包对患者腹部进行热敷,中药封包所用药材为吴茱萸、莱菔子、小茴香、厚朴、川芎、枳壳,将上述药材等份打成细粉,取250 g药粉与250 g大青盐混匀装在15 cm×30 cm的烫熨包中,取天枢、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将熨烫包微波炉加热3 min(以手感温热为宜,约60~70 ℃)后敷在穴位上20~30 min,每日1次,共热敷1 周。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恢复时间;术后24 h的腹胀发生率、腹胀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由责任护士听诊肠鸣音,每1 h监测1次。将下腹部分为4个区域,右上、右下、左上、左下,每个区域每次听诊时间大于1 min,直至在2个区域听诊发现肠鸣音≥4 次/min。
腹胀判断标准:不存在自觉腹胀症状,可正常排气,肠鸣音恢复为无腹胀;自觉存在轻微腹胀,但可正常排气,存在肠鸣音为轻度腹胀;自觉腹胀,肛门未排气,存在肠鸣音为中度腹胀;自觉腹胀,肛门未排气,听诊不存在肠鸣音为重度腹胀。腹胀总发生率=(轻度+中度+重度)例数/总例数×100%。
腹胀疗效判定:腹胀症状完全消失,术后24 h内恢复正常排气,排便次数复常为显效;腹胀症状明显减轻,术后24~48 h恢复正常排气与排便为有效;腹胀程度未明显减轻,术后48 h排便、排气未恢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与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观察组患者的腹胀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 例(%)
表3 两组腹胀治疗效果比较 例(%)
腹腔镜手术是目前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方法,具有微创手术的显著优势,被广大患者所接受[3]。但是受术前肠道准备、麻醉、人工气腹以及围术期禁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并诱发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腹胀。腹腔镜术后腹胀的发生,不仅对患者舒适度造成影响,还不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因此在术后积极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有效避免和缓解患者的腹胀症状尤为重要[4]。当前临床针对腹腔镜术后腹胀多采取药物治疗,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疗效,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长期用药也会导致机体出现不良反应,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治疗方案,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术后腹胀属于“肠癖”范畴,胃肠是传化饮食水谷的脏腑,实而不满,以通为用,若脏腑气血功能受到严重影响,造成气血亏损、气滞血瘀、痞满不通,气体推动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进一步导致脏腑气运与传导运化功能失常[5]。同时中医认为机体脉络是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借助脉络可能发挥机体调节和治疗的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腹胀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穴位艾灸能够通过刺激局部穴位打通机体脉络,借助点火后的热量刺激和促进局部皮肤充血,扩张毛细血管,将热量传送至组织深处,让血液循环流动,祛除体内湿气和寒气,疏通瘀阻经络[6]。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可疏调脏腑,理气消滞。足三里穴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之效。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通过艾灸治疗,将艾饼作用于天枢、足三里穴,同时患者的皮肤被加热,其汗毛孔舒张,使艾绒的有效成分迅速通过穴位到达经络,能调理脾胃,调和气血。烫熨包中的莱菔子入脾、胃、肺经,能消食除胀,功效显著,有“冲墙倒壁”之称。作用于上脘、中脘、下脘、天枢穴,可温经通络,和胃理气消胀[7]。
中药烫熨主要是借助中药效应、热效应以及经络效应的综合作用,有效促进局部血液与淋巴循环,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储藏作用,药物理化作用能够长时间经由腧穴释放到全身,使药效发挥持续作用,实现对机体的调节,使疾病得以治愈[8]。本研究患者接受中药烫熨所用的药材中,吴茱萸可降逆止呕、散寒止痛;莱菔子可消食除胀;小茴香可增进食欲、理气和胃;厚朴可消除胀满、行气通腑;川芎可活血行气、化瘀止痛;枳壳可发挥行滞消积的作用,上述诸药合用可共奏理气和胃、行气活血、消滞除满之效。使用中药封包对中脘、天枢进行烫熨,可调理脏腑气机,理气、消食。大青盐能够有效吸收和持续释放热量,通过烫熨使上述药物借助温度透过皮毛,循经运行,使药效深达脏腑,药物与穴位相互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进而缓解患者的腹胀症状、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9]。因此,艾灸与烫熨两种方式联合使用,能够进一步发挥改善气血、健脾和胃、促进肠胃蠕动、肠道通便的功效,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腹胀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证实了艾灸配合烫熨对腹腔镜术后腹胀的改善效果,其原因在于采取艾灸配合熨烫干预,能加快患者胃肠蠕动,达到理肠、健脾功效,利于血液循环和气血的改善,进而明显缓解了患者腹胀症状。笔者认为,腹腔镜术后腹胀予以艾灸配合熨烫干预,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患者接受程度好;第二,患者症状缓解快,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利于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