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雪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乳腺二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1位,对女性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近年来,随着乳腺癌筛查工作及乳腺癌综合治疗的有效开展,乳腺癌死亡率显著降低。乳腺癌根治术是临床上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术中需对腋窝淋巴结进行清扫,患者术后易出现一定程度的淋巴水肿、肌力下降,导致患肢外观异常、功能障碍、局部反复感染,严重时甚至导致上肢功能丧失,是当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有研究表明,术后通过适当的功能训练,对改善患者肌肉耐力和淋巴水肿有积极作用[2]。《中国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指出,对患者每周进行适当的抗阻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身体素质,促进肢体功能恢复[3]。本研究旨在观察抗阻力训练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81例乳腺癌患者,按照掷币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1)。对照组年龄25~65岁,平均(43.41±6.01)岁;病程1~3 a,平均(1.24±0.15)a;肿瘤直径:12~28 mm,平均(14.18±1.36)mm。观察组年龄26~66岁,平均(44.81±6.10)岁;病程1~3 a,平均(1.24±0.17)a;肿瘤直径:11~27 mm,平均(14.09±1.41)mm。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纳入标准:(1)经体格检查、乳腺X线摄影、彩超、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检查确诊;(2)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07版)[4]中对乳腺癌的诊断标准;(3)女性;(4)接受乳腺癌根治术;(5)由同一医生进行操作。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恶性肿瘤;(3)深静脉血栓。
1.3 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常规乳腺癌根治术后淋巴水肿基础治疗措施。(1)徒手淋巴引流术:医务人员使用指尖对患者淋巴肿胀皮肤部位进行缓慢滑动,手法温和,压力适中,按照患肢腋窝—锁骨上—肢体远端淋巴结顺序循环进行,每次15~30 min,每天2次。(2)常规运动:患者仰卧抬高患肢,适量进行有氧运动,每次15~30 min,每天2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抗阻力训练,具体如下。(1)肌力训练:以哑铃、弹力带为主,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哑铃或弹力带进行训练,每天5~8组,每组动作5~15次,速度不宜过快,每组动作间隔2~3 min;抗阻力量为65%~75%最大负荷量。(2)呼吸训练:在对患者进行淋巴引流时,于患者胸部放置1 kg沙袋,嘱其进行胸式呼吸训练,每次30 min,每天2次,呼吸频率以每分钟15次为宜。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出院患者选择回院训练或选择家庭周围医疗服务中心进行训练,定期复诊,明确训练情况。
1.4 观察指标(1)上肢淋巴水肿程度。①上臂周径差:于患者肘上10 cm处用皮尺测量两上臂周径差。②上肢体积差:将患者手指至尺骨鹰嘴上20 cm放入盛满水制定容器内,测量溢出水体积。③上肢淋巴流量计数:采用放射性核素测量患肢淋巴流量。(2)上肢功能:患肢活动度>100°时无疼痛为优秀;患肢活动度在80°~100°时出现轻微疼痛感为良好;患肢活动度在50°以内出现显著疼痛为差。
2.1 上肢淋巴水肿程度治疗前,两组上肢周径差、上肢容积及上肢淋巴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周径差、上肢容积及上肢淋巴流量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肢周径差、上肢容积及上肢淋巴流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淋巴水肿程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上肢功能对照组优秀10例,良好21例,差9例,优良率为77.50%(31/40);观察组优秀24例,良好15例,差2例,优良率为95.12%(39/41)。观察组上肢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临床上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具体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有研究指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需切除腋静脉分支、肌肉、筋膜,大范围清扫患侧腋窝淋巴结,导致淋巴回流障碍,淋巴液于管内积聚,组织间蛋白回流减少,组织间隙蛋白浓度升高,水分吸附能力增强,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淋巴水肿[5-6]。由于受患者体质、病情等因素影响,临床上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仍以保守治疗为主,最常用的是淋巴引流,主要通过调节局部微循环,改善淋巴液回流,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等,改善症状,促进疾病转归,但见效慢,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探讨抗阻力训练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淋巴水肿及肌力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上肢淋巴水肿程度高于观察组,上肢功能优良率低于观察组,与邱慧等[7]研究一致。抗阻训练是指肌肉克服外在阻力进行的主动运动,包括等张训练、等速训练及等长训练[8]。动脉搏动、淋巴管泵、胸腔负压及肌肉收缩是促进淋巴液回流的主要动力。抗阻力训练利用肌肉泵作用加速淋巴液回流,促进肌力恢复,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淋巴水肿[9]。观察组接受抗阻训练,持续肌肉收缩使肌肉缺氧,利于改善胰岛素对葡萄糖的转运功能,另外持续肌肉收缩能增加葡萄糖摄取量,从而增加肌耐力、肌力及协调性,改善胸廓活动度,强化胸式呼吸能力,加强胸腔内负压,于淋巴回流障碍区域与正常淋巴结组织建立广泛侧支循环,提高上肢淋巴流量,改善上肢淋巴水肿。乳腺癌术后长期胸部包扎,加上切口疼痛,严重限制肢体活动,影响康复。抗阻力肌肉训练可促进患肢局部血液回流,将术后坏死组织和病理产物吸收、排除,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患肢疼痛,预防组织瘢痕、粘连及肌肉失用性萎缩,减少瘢痕挛缩、关节强直等不良反应,有利于肌力恢复和肢体功能的改善[10]。现阶段有关乳腺癌治疗已进入以患者为中心的新阶段,如何结合我国患者运动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抗阻力训练模式,以达到术后淋巴水肿康复的最佳效果,成为未来临床研究的新趋势。
综上所述,抗阻力训练能够促进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淋巴水肿消退,改善上肢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