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分析

2020-04-12 08:30孙青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负面情绪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1976名学生开展线上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了解了“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了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身心素质。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031-02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00”后大学生作为我国新青年一代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力军,他们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他们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身心发展处于特殊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好哪些相应的教育引导工作给予他们帮扶?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之一,更是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对此,为确切了解本校“00”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就调查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问卷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本次使用的问卷《“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是自编问卷,共包含20个问题,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现居住地等),从学生的线上学习、日常生活、情绪和行为反应等四个维度展开调查。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学生自愿参加。全校参与本次线上问卷调查的学生共有1976名,其中男生1331人(67.36%),女生645人(32.64% );各个年级参与的人数分别是大一1286人(65.08%),大二403人(20.39%),大三287人(14.52%);城镇户籍学生973人(49.24%),农村户籍学生1003人(50.76%)。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缺乏合理规划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参与线上学习,10.72%的学生多数时间用来追剧、打游戏、刷抖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过分依赖网络,每天将大量的时间消磨在网络当中。过分依赖网络,会让学生与现实产生深深的隔膜,会使学生与家人或同学之间的交流减少,导致个体对现实情感的疏远,容易引发孤僻、冷漠、抑郁和暴躁等心理问题。

(二)部分学生负面情绪较多,面对负面情绪不知所措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15.2%的学生认为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焦虑和烦躁情绪较多;5.76%的学生有较多易怒、抑郁、无助等负面情绪。在面对重大生活应激事件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较多,属于正常状况。个体要有觉知,要分析负面情绪产生的现实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调整方式。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部分学生选择一直压抑或自然调节。情绪不分好坏,当负面情绪增多时,个体不应无视情绪,也不应压抑、控制情绪,而应透过负面情绪切实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期待[2]。

(三)部分学生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获得的肯定与支持、陪伴主要来源于同学和朋友。同学之间的社会支持是减少大学生抑郁、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偏执等问题的重要因素。在问卷调查中,关于问题“您有多少关系密切,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和同学?”,4.05%的学生一个也没有,33.1%的学生只有1—2个,可见不少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支持薄弱。遇到烦恼时7.03%的学生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27.33%的学生很少寻求别人的帮助。针对遇到烦恼时寻求帮助的对象,只有21.16%的学生选择会向老师寻求帮助,这说明学生对教师信任度较低,大学教师对学生关注较少。19.89%的学生选择的帮助对象是家长,比例相对也较低。虽然大学生已经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但他们仍需要得到父母更多的支持和肯定,家庭是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一)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认知

“00”后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正常的情感反应。人在面对现实潜在的挑战或威胁而不能应对时,就会产生焦虑、紧张、恐慌、无助等负面情绪。目前,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就业、个人情感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学生,特别是在今年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部分学生由于未能按时返校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更多。如果学生过度夸大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则会引发个体的不良情绪反应[3]。

应引导学生从科学、辩证的角度看待压力事件,以及对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使之调整自己的认知,避免认知扭曲。正如心理学家埃利斯所说,现实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对事件所持的信念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最直接原因。学生所担忧的问题是所有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面临的发展性问题。对此,教师要教导学生把握当下,只有学生认知合理,能够站在积极的视角面对当下生活,他们的情绪才能平和,行为才会得当,良好的情绪和行为才会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主题教育宣传活动,如安全教育、自我管理教育等,引导学生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同时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以职业目标为导向,教会学生科学合理规划学习生活。没有目标,学生就会没有动力,对未来也会十分茫然,也势必会导致情绪上的消极和低落。

在具体的落实措施上,一是要让学生运用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二是三件事计划,每天列出三件自己不想做但一定要做的事,以及三件自己特别想做但不应该做的事。自己不想做但一定要做的事,可以是锻炼身体、上网课、与他人联系沟通等;对于网络游戏成瘾或经常刷抖音、追剧的学生,可以把这些放在特别想做但不应该做的三件事当中。让学生将每天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可以使学生自身的价值感、自信心显著提升。价值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价值感满足之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

(三)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健全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家校的环境有关。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成立了“心理中心、院系、班级、宿舍”四级网络体系结构,但是各级的职责并不清晰。同时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原生家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家长存在认知偏差,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而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情感需求等关心不够。以上学校和家庭等的情况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平台,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群,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向家长提供学生在校的情况,搭建家校沟通平台。这样当学生发生危急事件时,家长也能积极参与进来。当学校、教师、家长都能积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时,学生也会更加信任教师和家长,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多地向他们寻求帮扶。对于部分人际交往有障碍或人际关系薄弱的学生来说,学校教师和家长应成为他们心理问题疏导的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王敏.新时期高校开展家校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19(11).

[2]袁志强.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以宜春学院为例[J].速读(下旬),2018(1).

[3]昌敬惠,袁愈新,王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2).

【作者简介】

孙青(1983~),女,中共党员,江苏沭阳人,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负面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情绪认同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