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 黄翠
白内障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晶状体代谢紊乱,使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导致视物模糊,为目前主要致盲性的眼科疾病[1-3]。 老年人因代谢功能降低、营养供应不足、合并慢性疾病等,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或营养障碍致使晶状体混浊,是白内障的高发人群。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为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型白内障手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4-6]。 既往研究发现,手术切口方式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具有密切联系[7]。 因此,本研究观察了不同手术切口位置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病人眼压、视力恢复情况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以期为白内障的临床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3 月至2018 年3 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病人100 例,按照手术切口位置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50 例,男26 例,女24 例;年龄63~72 岁,平均(66.3±6.8)岁;晶状体核Emery 分级:Ⅱ级20 例,Ⅲ级15 例,Ⅳ级15 例;术前视力:光感0.1~0.3 者21 例,0.04 ~0.09 者17 例,≤0.04 者12例。 观察组50 例,男30 例,女20 例;年龄62 ~75 岁,平均(66.9±7.3)岁;晶状体核Emery 分级:Ⅱ级22例,Ⅲ级16 例,Ⅳ级12 例;术前视力:光感0.1 ~0.3者21 例,0.04~0.09 者18 例,≤0.04 者11 例。 纳入标准:(1)经三面镜、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明确为白内障,且为单眼白内障者;(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3)年龄≥60 周岁者;(4)无手术禁忌证者。 排除标准:(1)合并眼睑闭合不全、干眼症等其他眼科疾病者;(2)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者;(3)青光眼早期病人。 本次临床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入选病人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组病人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于术前做好常规检查以及相关准备,并进行洗眼、散瞳,眼部表面麻醉后,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联合晶状体植入治疗。 对照组手术切口处为角膜,于透明角膜上做一长约2 mm 的板层角膜切口,超声乳刀与板层角膜平行,下潜1.8 mm后需将刀尖进行转向,方向为晶状体表面并进入前房。观察组手术切口处为角巩膜缘,将球结膜剪开4.0 mm左右,向穹窿部分离约5 mm,利用超声乳化刀进入病人板层巩膜,并下潜到透明角膜层区域约0.5 mm 时改变刀尖方向,方向为晶状体表面并进入前房。 2 组病人术后均使用抗生素滴眼液进行抗感染,定期复查,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1.3.1 眼压: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24、48 h,利用眼压测定计(日本拓普康)测量2 组病人眼压变化。
1.3.2 矫正视力及散光情况: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7、14 d,利用裂隙灯(昆明诺金科技有限公司)检查2组病人视力,并采用电脑验光仪(北京恒奥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测量病人角膜散光度。
1.3.3 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7、14 d,采集病人患眼泪液,采用放射免疫试剂盒(Abcam)测定IL-6、TNF-α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 手术前,2 组病人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 h,2 组病人眼压均显著升高,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手术后48 h,2 组病人眼压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mmHg,n=50)
表1 2 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mmHg,n=50)
注:与手术前比较,*P<0.05;与手术后24 h 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时间 对照组 观察组手术前 13.29±1.34 13.36±1.36手术后24 h 21.52±2.38* 18.62±2.01*#手术后48 h 13.42±1.35△ 13.45±1.34△
2.2 2 组手术前后矫正视力及散光情况比较 手术前,2 组病人矫正视力及散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后7、14 d,2 组病人矫正视力均逐渐好转,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后7 d,2 组散光程度均明显增加;手术后14 d,2 组散光程度有所好转,但仍高于手术前水平,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手术前后矫正视力及散光情况比较(,n=50)
表2 2 组手术前后矫正视力及散光情况比较(,n=50)
注:与手术前比较,*P<0.05;与手术后7 d 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时间矫正视力散光(D)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手术前 0.42±0.04 0.43±0.04 0.72±0.08 0.74±0.07手术后7 d 0.82±0.10* 1.12±0.13*# 2.67±0.30* 2.02±0.21*#手术后14 d 1.09±0.12△ 1.56±0.19△# 1.43±0.15△ 1.14±0.13△#
2.3 2 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手术前,2 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后7 d,2 组IL-6 及TNF-α 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手术后14 d,2 组IL-6 及TNF-α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手术前,且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n=50)
表3 2 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n=50)
注:与手术前比较,*P<0.05;与手术后7 d 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时间IL-6(pg/mL)TNF-α(ng/mL)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手术前 3.27±0.43 3.40±0.41 0.27±0.04 0.25±0.03手术后7 d 6.14±0.67* 4.62±0.67*# 1.23±0.15* 0.69±0.12*#手术后14 d 5.02±0.54*△ 4.03±0.54*△# 0.78±0.09*△ 0.46±0.07*△#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会相应地减少,晶状体老化及代谢紊乱情况愈加明显,极易引起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浑浊,因此,老年人是白内障的主要患病人群,且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早期及中期白内障通过临床用药以后病情会减慢发展,病人视力也可稍有提高,但成熟期时药物治疗则无实际意义,目前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8-10]。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具有切口小、无痛苦、手术时间短、无需住院、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按照切口位置不同,可以划分为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与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2种。 既往研究发现,手术切口位置对病人术后切口恢复时间、上皮恢复时间等均有影响作用[11]。 因此,本研究初步观察了2 种手术切口位置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病人临床疗效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观察组病人术后24 h 眼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2 组病人术后48 h 眼压均恢复至术前水平。 说明超声乳化术中切口位置差异对病人术后眼压恢复的影响效果不明显。 为进一步证实手术位置对病人术后疗效的影响,本研究观察了2 组病人手术前后矫正视力及散光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后2 组病人的散光程度均明显增加,矫正视力逐渐好转,且观察组的矫正视力及散光情况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 说明超声乳化术可有效改善病人术后视力,且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在病人术后视力恢复方面更具优势,对病人散光程度影响较小。既往研究显示,手术切口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越远,手术切口越小,术源性散光就越少[12]。
既往研究发现,角巩膜缘切口术可降低手术对病人眼部造成的影响,此外还有利于控制患眼部位炎性反应状态[13]。 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比较了2 组病人手术前后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 已有研究发现,IL-6 及TNF-α 水平的升高与延长病人术后恢复时间及降低术后视觉质量密切相关[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后7、14 d,2 组病人泪液中的IL-6 及TNF-α 水平均高于手术前,且对照组IL-6 及TNF-α 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观察组(P<0.05)。 说明超声乳化术可引起病人术后炎症反应,且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引发的术后炎症应激反应较小。 推断其原因可能与角膜缘聚集着丰富的角膜干细胞,角巩膜缘为前房角的外壁,内有巩膜静脉窦和小梁网等结构,此处切口可避免干细胞的损伤。 另外,在超声乳化术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减少手术创伤并增加术后抗炎治疗,以期提高病人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术中角巩膜缘切口的应用价值更高,可促进病人术后视力提高并减少手术造成的术后散光度增加,有助于降低病人术后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为提高术后效果提供保障,可用于临床治疗推广。